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可塑性极大的成长中的广大青少年学生,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特别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筑,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让课堂充满书声琅琅、其乐融融的气氛。下面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并理解每一个学生,从了解学生个体出发。在开学的第一天,如果能够直呼学生姓名,就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聊上几句,就他的家庭、生活情况扯上几句,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分外亲切,他们的第一感觉就可能是你既像老师,更像老朋友”,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即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的变化,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学生在学习、思想、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真实情况。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为学生加油鼓劲,排忧解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应以了解学生为前提。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公正、仁爱、尊重、平等
有一颗公正的心,是实施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学生对教师公平与否特别敏感,如果学生看到教师一直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对方是男生、女生,不论对方漂亮、丑陋,也不论成绩好、坏,他们就会受到启发和激励,会感到教师的诚实和公正。由此,学生会获得被重视、被尊重的感受,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反之,学生会惧怕错误,产生孤独和排斥心理,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怀着一颗爱心,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内心要明白: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级,不是尊卑关系;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眼中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育对象。这世界原本没有“差生”一说,只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导致了教师眼中所谓“差生”的产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当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尊重时,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用心倾听学生,让他们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显示教育的人情味和人性化色彩,也有利于促进民主、平等的习惯与意识的培养。人的感情是心灵中最隐秘、最脆弱也是最容易被激发的区域,教师重视学生的感情与感受,使学生得到尊重,受到重视,有助于学生养成温顺、谦和、乐于分享、善于沟通的性格习惯,而教师自己也会在教学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理解与宽容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多去了解,多去关注,多去换位思考。教师面对的是十六七岁的可爱的学生:他们天真,天真得有时无知;他们单纯,单纯得有时可笑。所以学生犯些错误,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与宽容的哪?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有时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最成功的教育。
没有理解与宽容便谈不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一个教师宽容理解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好,那么教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教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宽容与理解他的学生,师生关系就会紧张,那么教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教师批评,学生认为是故意找茬儿整人。所以,宽容与理解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基础。理解宽容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表现,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体现,更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90后学生,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层次,极富个性,极有特点。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在理解与宽容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确实,正如社会需要教师也需要警察、需要学校而监狱也不可少一样,教育不是万能的,宽容与理解也不是万能的。应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要把教学过程想得太理想,把教学对象想得太美好,一味地宽容、理解,在一些自治力差、个性强、有不良习惯的学生那里,就会变成课前吵吵闹闹、课上随随便便、作业马马虎虎,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平等不等于没有原则,宽容不等于放纵,尊重的前提是自重,过度的宽容、无原则的平等与尊重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一种变相的毒害。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不一的未成年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需要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地去寻找适合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但前提应是了解、尊重、宽容学生,而爱与宽容又要有原则,只有这样,方可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改革。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并理解每一个学生,从了解学生个体出发。在开学的第一天,如果能够直呼学生姓名,就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聊上几句,就他的家庭、生活情况扯上几句,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分外亲切,他们的第一感觉就可能是你既像老师,更像老朋友”,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即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的变化,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学生在学习、思想、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真实情况。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为学生加油鼓劲,排忧解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应以了解学生为前提。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公正、仁爱、尊重、平等
有一颗公正的心,是实施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学生对教师公平与否特别敏感,如果学生看到教师一直用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对方是男生、女生,不论对方漂亮、丑陋,也不论成绩好、坏,他们就会受到启发和激励,会感到教师的诚实和公正。由此,学生会获得被重视、被尊重的感受,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反之,学生会惧怕错误,产生孤独和排斥心理,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怀着一颗爱心,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内心要明白: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级,不是尊卑关系;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眼中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育对象。这世界原本没有“差生”一说,只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导致了教师眼中所谓“差生”的产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当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尊重时,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用心倾听学生,让他们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显示教育的人情味和人性化色彩,也有利于促进民主、平等的习惯与意识的培养。人的感情是心灵中最隐秘、最脆弱也是最容易被激发的区域,教师重视学生的感情与感受,使学生得到尊重,受到重视,有助于学生养成温顺、谦和、乐于分享、善于沟通的性格习惯,而教师自己也会在教学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理解与宽容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多去了解,多去关注,多去换位思考。教师面对的是十六七岁的可爱的学生:他们天真,天真得有时无知;他们单纯,单纯得有时可笑。所以学生犯些错误,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与宽容的哪?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有时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最成功的教育。
没有理解与宽容便谈不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一个教师宽容理解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好,那么教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教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宽容与理解他的学生,师生关系就会紧张,那么教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教师批评,学生认为是故意找茬儿整人。所以,宽容与理解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基础。理解宽容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表现,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体现,更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90后学生,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层次,极富个性,极有特点。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在理解与宽容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确实,正如社会需要教师也需要警察、需要学校而监狱也不可少一样,教育不是万能的,宽容与理解也不是万能的。应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要把教学过程想得太理想,把教学对象想得太美好,一味地宽容、理解,在一些自治力差、个性强、有不良习惯的学生那里,就会变成课前吵吵闹闹、课上随随便便、作业马马虎虎,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平等不等于没有原则,宽容不等于放纵,尊重的前提是自重,过度的宽容、无原则的平等与尊重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一种变相的毒害。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不一的未成年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需要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地去寻找适合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但前提应是了解、尊重、宽容学生,而爱与宽容又要有原则,只有这样,方可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