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在校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后期为社会服务质量,影响未来产业工人群体素质。如何培养“大国工匠”的接班人,叫响中国制造品牌,这是职业教育应该担当的时代责任。在中职人才培养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既切合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更顺应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C-0046-04
2017年3月,江苏华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来校洽谈学生招聘事宜,既没对学生学历提要求,也没对学生技能提要求,唯一反复强调学生要肯吃苦、负责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培养。联想到近年来在推荐学生实习安排过程中,就业市场虽对中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但无论是人才市场现场招聘、网上招聘还是校园招聘,用人单位都首先更加关注求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用人单位的普遍观点是,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可以在入职后通过师带徒的模式进一步强化,而其职业素养在短時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入校、入门时循序渐进地慢慢培养。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就成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寻合适的工作岗位的首要因素,而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学生无疑将为企业所青睐。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势在必行。
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工匠,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者。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执著坚持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目标追求。它以产品为牵引,培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专心专注,努力把品质做到完美的精神。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的行为要求。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不能仅把工作看成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是享受工作的过程,把工作当作乐趣,并树立对工作孜孜以求的精神。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爱岗敬业既是职场对工作岗位员工的一种道德追求,也是一个单位对其员工的道德规范和工作态度要求,更是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基石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工匠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创新,实现工艺革新,完成技术改造,这种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
二、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
(一)历史背景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就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厨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动作似慢实快,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专注地用心用情,心神一致就能投入钻研,达到目无全牛、炉火纯青的境界。古时,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人人都有自己的师傅。中国古代工匠师傅应首推鲁班,建筑行业传统诸多工匠行都尊他为祖师。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另外,中国自古就有“匠心独运”的说法,“匠”是基础,体现了制作者的基本功和专业程度;“心”是提升,充分展示了制作者的灵感创意和特色创新,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独具匠心”的境界。
(二)政治背景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此后,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网络显示,“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也是总理当年使用的高频词。总理反复提到工匠精神,并分别阐述工匠精神如何与企业、个人、政务相结合,说明高层意识到工匠精神缺失才是我国与制造业强国的真正差距。
(三)政策背景
“中国制造2025”已开始实施,在从“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跨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在畅谈“中国制造2025”时指出:“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呼唤极致工匠精神的回归。要让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制造业工人和管理者的心灵深处。”
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意义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
当前,许多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生产与供给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抓住市场的新需求,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细节和质量,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开发出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优质产品。”中国要加快推进“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步伐;要大力提高产能降低成本,尤其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势必需要广大职教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服务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的教育。时代赋予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必须注重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目前仍有不少学校重技能传授而轻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对培育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在教育教学过程培养他们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著的坚守;没有培养他们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因而必须及时纠偏和调整,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生根发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
(三)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坚强保证
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原则,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突出强化保障生存发展的一技之长的训练,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技能水平高超的一线技术工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大量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现代化企业对新招人员的要求除了与岗位对应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外,更加关注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元素。因此,职业学校应将工匠精神作为学生必备品格培养,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學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
在当前企业招人难、选人难、用人难和学生适应难、提升难的形势下,职业素养的高低从短期看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从长期看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就个人而言是个人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应该由忠诚、服务、爱岗、敬业、坚持、坚韧、奉献、合作等关键词组成。可见,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升华,是职业素养的极致诠释。
四、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结合近年来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实习就业的现状,有些学生以学驾照、没有适合自己岗位为由,躲避实习就业;有些学生眼高手低、吃苦精神差,私自频繁调换实习单位;有些学生随意抛弃自己的专业,从事时间自由、技术含量低的服务型岗位……,上述现象与“工匠精神”的要求和内涵差距较大。中职学校应对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切实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一)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人历来看不起工匠、甚至歧视工匠。职业教育虽与普通教育一样,属于一类教育,但由于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不正确观点影响,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在崇尚分数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选择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被认为是中、高考的失败者,学习技术是他们的无奈选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职校生初入校门就感觉低人一等,难以树立自信心。而等到就业时,也是挑三拣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不了,重复单调的工作又不愿干,导致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因此,全社会要消除人们对技术劳动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环境,形成劳动光荣、敬业可敬的社会风尚,从而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在钦佩羡慕大国工匠的同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自愿加入到工匠队伍的行列,并立志用诚实的劳动、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进取,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实现报国之志。
(二)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尤其是近年来推行的各种办学目标督导与验收,让中职教育更多关注对口单招、技能大赛等显性办学指标,无形之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育人目标。这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人难以全面发展,难以适应职场的需要。因此,深化“工匠精神”育人的理念,使学生真正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从而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非常重要。要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来校举行报告会,并与学生零距离互动交流,让学生学习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感悟领会“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工匠的前途和伟大。
(三)坚持德育为先的舆论导向
实习就业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相辅相成。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大国工匠是新时代的无名英雄,是美丽中国扬帆起航的风向标,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具备工匠精神。因此,培育工匠精神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增加工匠精神内容,以座谈交流、观看视频、阐述讲解、分享案例、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开展,通过讲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精神理念,使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增强教育实效。要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工匠精神元素,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甚至设计关乎工匠精神主题的相关节目,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优秀公民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与核心,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并适时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落实,形成别具一格的专业文化,让“工匠精神”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风向标。
(四)创新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
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是现代学徒制。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演进与发展,传统“言传身教”的学徒制方式日渐式微。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传统学徒培训与职业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传承工匠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展校企合作,并以点带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提高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主导模式的认识,组建校企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根据《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修定并完善相关校企合作规章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合作过程、监督评价等,使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广挖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或跨企业培训中心,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锻炼提高的渠道,强化其过程的实施,推动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合作办学、参观考察、讲座交流等途径,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成效,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精神的有机融合,促进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落实。
(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坚持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重视专业建设和实训场所建设,热衷于参加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而言,重视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缺失易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的认同感,更谈不上热爱,对工作缺少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在重视锤炼学生高超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而在工作后做到宁静淡泊,执著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磨练自己的才干,不轻言放弃。
(六)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职业学校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以师者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中职学校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一是突出对专任教师的入职与在职培训。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更要有机渗透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注重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培训。针对专业教师的来源实际,学校应要求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深入企业实践,考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实际情况,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强化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加强兼职教师的力量。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有效引领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化培育,全面提高技术工人培养质量,为让更多的一线技术工人发展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章跃一
The Craftsman Spiri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ZHU Chang-an
关键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C-0046-04
2017年3月,江苏华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来校洽谈学生招聘事宜,既没对学生学历提要求,也没对学生技能提要求,唯一反复强调学生要肯吃苦、负责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培养。联想到近年来在推荐学生实习安排过程中,就业市场虽对中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但无论是人才市场现场招聘、网上招聘还是校园招聘,用人单位都首先更加关注求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用人单位的普遍观点是,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可以在入职后通过师带徒的模式进一步强化,而其职业素养在短時间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入校、入门时循序渐进地慢慢培养。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就成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寻合适的工作岗位的首要因素,而具备“工匠精神”素养的学生无疑将为企业所青睐。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势在必行。
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工匠,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者。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执著坚持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目标追求。它以产品为牵引,培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专心专注,努力把品质做到完美的精神。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的行为要求。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不能仅把工作看成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是享受工作的过程,把工作当作乐趣,并树立对工作孜孜以求的精神。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爱岗敬业既是职场对工作岗位员工的一种道德追求,也是一个单位对其员工的道德规范和工作态度要求,更是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基石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工匠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创新,实现工艺革新,完成技术改造,这种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
二、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
(一)历史背景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就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厨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动作似慢实快,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专注地用心用情,心神一致就能投入钻研,达到目无全牛、炉火纯青的境界。古时,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人人都有自己的师傅。中国古代工匠师傅应首推鲁班,建筑行业传统诸多工匠行都尊他为祖师。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另外,中国自古就有“匠心独运”的说法,“匠”是基础,体现了制作者的基本功和专业程度;“心”是提升,充分展示了制作者的灵感创意和特色创新,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独具匠心”的境界。
(二)政治背景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此后,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网络显示,“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也是总理当年使用的高频词。总理反复提到工匠精神,并分别阐述工匠精神如何与企业、个人、政务相结合,说明高层意识到工匠精神缺失才是我国与制造业强国的真正差距。
(三)政策背景
“中国制造2025”已开始实施,在从“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跨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在畅谈“中国制造2025”时指出:“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呼唤极致工匠精神的回归。要让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制造业工人和管理者的心灵深处。”
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意义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
当前,许多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生产与供给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抓住市场的新需求,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细节和质量,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开发出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优质产品。”中国要加快推进“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步伐;要大力提高产能降低成本,尤其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势必需要广大职教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服务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的教育。时代赋予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必须注重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目前仍有不少学校重技能传授而轻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对培育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在教育教学过程培养他们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著的坚守;没有培养他们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因而必须及时纠偏和调整,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生根发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
(三)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坚强保证
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原则,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突出强化保障生存发展的一技之长的训练,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技能水平高超的一线技术工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大量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现代化企业对新招人员的要求除了与岗位对应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外,更加关注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元素。因此,职业学校应将工匠精神作为学生必备品格培养,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學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
在当前企业招人难、选人难、用人难和学生适应难、提升难的形势下,职业素养的高低从短期看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从长期看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就个人而言是个人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应该由忠诚、服务、爱岗、敬业、坚持、坚韧、奉献、合作等关键词组成。可见,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升华,是职业素养的极致诠释。
四、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结合近年来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实习就业的现状,有些学生以学驾照、没有适合自己岗位为由,躲避实习就业;有些学生眼高手低、吃苦精神差,私自频繁调换实习单位;有些学生随意抛弃自己的专业,从事时间自由、技术含量低的服务型岗位……,上述现象与“工匠精神”的要求和内涵差距较大。中职学校应对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切实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一)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人历来看不起工匠、甚至歧视工匠。职业教育虽与普通教育一样,属于一类教育,但由于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不正确观点影响,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在崇尚分数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选择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被认为是中、高考的失败者,学习技术是他们的无奈选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职校生初入校门就感觉低人一等,难以树立自信心。而等到就业时,也是挑三拣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不了,重复单调的工作又不愿干,导致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因此,全社会要消除人们对技术劳动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环境,形成劳动光荣、敬业可敬的社会风尚,从而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在钦佩羡慕大国工匠的同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自愿加入到工匠队伍的行列,并立志用诚实的劳动、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进取,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实现报国之志。
(二)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尤其是近年来推行的各种办学目标督导与验收,让中职教育更多关注对口单招、技能大赛等显性办学指标,无形之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育人目标。这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人难以全面发展,难以适应职场的需要。因此,深化“工匠精神”育人的理念,使学生真正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从而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非常重要。要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来校举行报告会,并与学生零距离互动交流,让学生学习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感悟领会“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工匠的前途和伟大。
(三)坚持德育为先的舆论导向
实习就业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相辅相成。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大国工匠是新时代的无名英雄,是美丽中国扬帆起航的风向标,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具备工匠精神。因此,培育工匠精神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增加工匠精神内容,以座谈交流、观看视频、阐述讲解、分享案例、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开展,通过讲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精神理念,使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增强教育实效。要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工匠精神元素,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甚至设计关乎工匠精神主题的相关节目,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优秀公民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与核心,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并适时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落实,形成别具一格的专业文化,让“工匠精神”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风向标。
(四)创新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
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是现代学徒制。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演进与发展,传统“言传身教”的学徒制方式日渐式微。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传统学徒培训与职业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传承工匠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展校企合作,并以点带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提高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主导模式的认识,组建校企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根据《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修定并完善相关校企合作规章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合作过程、监督评价等,使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广挖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或跨企业培训中心,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锻炼提高的渠道,强化其过程的实施,推动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合作办学、参观考察、讲座交流等途径,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成效,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精神的有机融合,促进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落实。
(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坚持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重视专业建设和实训场所建设,热衷于参加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而言,重视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缺失易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的认同感,更谈不上热爱,对工作缺少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在重视锤炼学生高超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而在工作后做到宁静淡泊,执著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磨练自己的才干,不轻言放弃。
(六)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职业学校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以师者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中职学校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一是突出对专任教师的入职与在职培训。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更要有机渗透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注重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培训。针对专业教师的来源实际,学校应要求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深入企业实践,考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实际情况,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强化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加强兼职教师的力量。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有效引领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化培育,全面提高技术工人培养质量,为让更多的一线技术工人发展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章跃一
The Craftsman Spiri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ZHU Chan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