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推进淮北矿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olan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26日,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认定为第十五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标志着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科技自主创新实力和能力取得了长足发展。
  技术中心不断发展壮大
  淮北矿业技术中心是在原科技处基础上于1999年组建,同年6月通过原安徽省经贸委(现安徽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合肥海关等五部门的联合认定。多年来,集团公司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矿区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取得显著成果。通过多年努力和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2008年9月,淮北矿业技术中心成功跨入“国家队”。
  集团公司下属5家控股企业技术中心均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近年来,企业技术中心始终把解决影响矿区安全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作为攻关重点,结合矿区实际大力开展原始创新、自主开发,在围绕煤炭主业大力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技术中心还不断进行非煤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通过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了产品的结构调整和矿区科技的全面进步,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得淮北矿区得天下”
  淮北矿区井田分布范围广,井下地质及煤层赋存状况复杂,自然灾害严重,是全国有名的难采矿区。经过50年连续开采,淮北矿区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不断加大,地压、地温、水等自然灾害日趋严重,这些都成为困扰煤炭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近年来,本着企业为主,联合国内外行业技术力量,淮北矿业紧紧围绕复杂困难条件下采掘工艺、安全保障等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一批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发明专利和研究成果,为矿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淮北矿业在巷道支护、采煤工艺改革、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等方面走在同行业前列。淮北矿业在行业科技进步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受到国内专家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淮北矿业技术中心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8项,其中“矿山安全生产联动监控技术开发”已经完成。这些重大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为集团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也为煤炭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增强
  淮北矿业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矿区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经过实践探索和科技创新,淮北矿业已经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深井高地压、软岩条件下的支护与机械化开采技术取得突破。矿区采煤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达77.6%,综掘机械化程度达到21.3%。二是理论与基础研究成效显著。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淮北矿区采掘生产实际的产品、设备与工艺。三是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已探索出一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研开发体系,并先后与全国几十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经过共同努力,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深井高地压、软岩条件下的支护与机械化开采技术取得突破。矿区采煤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达77.6%,综掘机械化程度达到21.3%。二是理论与基础研究成效显著。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淮北矿区采掘生产实际的产品、设备与工艺。三是产学研合作大果累累。已探索出一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研开发体系,并先后与全国几十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经营共同努力,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实行“带头人制”、“首席工程师制”和“拔尖人才选拔制”等多项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提高了人才队伍的水平。淮北矿业通过聘请、选拔等方式,建立了企业所需的各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2006年和2007年,淮北矿业技术中心被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立了“采矿、通风安全、地质水文、机电信息、选矿、煤化工”等6个专业创新团队。
  淮北矿业依托企业技术中心这一平台,构建了创新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次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通过健全组织,加强创新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及环境与文化氛围建设,确保了运行机制的快捷与高效。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机构建设,确保运行机制的高效快捷。按照结构合理、组织体系完善,人员精干、运行高效的要求,淮北矿业强化技术中心组织机构建设。通过采用聘用制、末位淘汰制等,加大技术中心人员的流动,保证组织的活力。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人才培养和锻炼以及技术积累,淮北矿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立起以技术中心为平台,以工程技术研究院为主体的技术来源渠道,形成了以自主开发为主,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引进技术为补充的多渠道技术研发体系。同时通过共建国家级实验室,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大研发投入等,促进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一、2009—2012年世界经济将呈现U形调整的发展格局    如果以2007年12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作为起点,本轮世界经济调整已经持续15个月,可能将是二战之后最长的一次。初步判断,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会停滞,2010年仍将在底部调整,随后在2011—2012年逐步有所复苏,但仍将略低于近20年来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速。  (一)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是经济周期运行的必然结果  根据周期时间跨度和
期刊
国家批复武汉城市圈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一年零三个月,究竟它的情况如何呢?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来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试验区。2008年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批复拿出总体方案,省里在3月份就完成了初稿,9月份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两型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组,自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2月,进行了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实地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并依据当前宏观经济指标的运行趋势,利用季度模型对2009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进行预测。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农业生产稳定,农民增收形势比较严峻  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
期刊
12月20日我被邀参加晋商大会,会前并没有认为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参加过不少社会上组织的会议,但是没有想到此会值得一说。到会代表竟有千人之多,而且什么费用包括食宿费、会务费都不收。会上,天津山西商会等22个省市晋商会万名会员企业向全国晋商发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倡议书。提出一要坚定信心,相信国家有安渡国际金融危机难关的能力和实力,倡议全国晋商要积极落实中
期刊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处理经验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 “金融危机”和“慢性衰退”交织  日本20世纪90年代同时出现相互关联的“急症”及“慢症”,即金融危机和经济慢性衰退。金融危机以金融机构倒闭、银行间拆借利率急速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率及股价急落等为主要表现,慢性衰退以一时景气回复,股指上升,但经济持续低迷为特征。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机构破产引发对金融市场的
期刊
近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适时进行了重大调整,采取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并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在“保增长”的同时,仍然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问题。    一、在保增长的同时重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超过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
期刊
(一)    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是我国第一个节能监察机构,也是我国节能管理体制一项创新性举措。10年来,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我国节能战线上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10年来,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执行了2000多次节能监察任务,提出了8700条节能意见和建议,减少了200多万吨标准煤的能源使用。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为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他们抓住年耗能5万吨标
期刊
一、当前经贸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加剧,并对实体经济产生愈来愈严重的影响,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一)外部需求萎缩,出口更加困难  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相当高,2007年出口约占我国GDP的37%,外部需求占总需求比重大,其中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需求占
期刊
中央召开纪念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为标志,中国改革的第一个30年“这一页”已经掀过,即将进入下一个30年的新阶段。在我看来,下一个30年,历史赋予中国承担的,应该是类似奥运“五环式”的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环境制度改革,我把它称为“五环式”改革,环环相扣,共进共荣。完成此任务,恐怕还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009年是下一个30年新阶段的开局之年,我们面临着有
期刊
有关土地发展权转移和交易的实践,近年来在中国的土地利用实践中不仅出现了,而且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自2000年以来,为了突破我国既有土地计划管理模式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供应的约束,我国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在政策层面做出了一系列非常有创意的土地发展权转移和交易的改革尝试。这些尝试,不仅为土地发展权转移和交易的研究提供了独特、丰富的实践素材,而且也意味着对现有土地计划管理模式的完善、突破乃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