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相较于传统集体主义对个人利益的禁锢,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利于解放个性,培养具有平等,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义主体,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反映在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中,他有着盲目性和自发性,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引起原有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加剧原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得集体主义的社会主导价值观随之受到冲击。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人们思想觉悟,教育水平,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社会成员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利益追求。在这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利益诉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不同的价值主体。
关键词: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受到了歪曲和误解,计划经济时的集体主义对个人利益的否定,造成了大众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情感拒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不但要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还要对其不断的进行整合和超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我们仍应该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但是集体主义作为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证明的正确的,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德原则,在人们高度认同的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顺利践行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利益诉求的利他性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最高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国家的阶级基础,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这就内在的要求着政治价值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在传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由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共产主义成为了人们一切活动的最终行动准则,在具体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上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无私奉献,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努力为社会主义尽自己应尽的义务,第三个层次是顾全大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劳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1] 毋庸置疑,这里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一切共产党员,先进分子所力求达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是调节人们在社会主义生活的思想的“应然”的范畴,是人们在生活中一个具有自律性高度理论化的价值概念。除了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政治体系之外,还有为一部分人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那种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称之为主导价值体系,而为一部分人所认同的我们称之为政治非主导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人们的政治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虽然共产主义仍是整个社会的主导政治价值理想,但其影响,规范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对一部分人应景失去了号召力和感召力,在利益为本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他在解放人性的同时也将人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人日益依附于商品,成为商品的附庸物,人的自我价值在物欲中丧失其政治价值的目标,加剧了崇高政治价值的认同危机。 [2] 贯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我们仍应该将共产主义的崇高思想作为我们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共产党员和社会先进分子在践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时,应坚持利益诉求的利他性,将集体主义重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自觉的牺牲个人利益以保全集体的利益,以利他思想的指导下,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增长,要关心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积极履行社会主义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价值主体的的自利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多元的,每一个市场的主体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对最大化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了每一个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动力来源,经济利益成为了市场经济主体联系和交流的纽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和推动力。[3]既然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那么为了维护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表现为每一个经济个体的自利性,这也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外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使得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的并存,加之传统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深层影响,西方阶级价值观的干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制度,它总于社会现实相联系,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观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市场经济利益本位的特点决定着人们追求利益时极大的强调实践主体的自利性。对于有些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合理自利的集体主体主义等同为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前面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无意义的虚词,它实际上是限定了我们经济发展的性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要的成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集体主义不可动摇的客观物质基础,这就使集体主义成为了一种必然,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他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物,他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所产生的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在价值观上的反映。而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经济主体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作为经济行为的唯一手段和根本动因,他们的公平也只是建立在一部分人的基础之上,每个经济实体都将自己视为目的,集体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工具,恩格斯称这种关系是“是主体从属于谓语,使整体从属于部分,因此把一切都弄颠倒了。” [4]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到首位,而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则把少数人的利益放到了首位。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看,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方针。
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个人主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集体是目的,个人知识集体的手段,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而个人主义则让每个人成为选择目标和实现目标最大限度的自主,让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认可,但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自我”的利益诉求甚至演变为“唯我”。所以说人虽然是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着个体的思想,诉求和意愿,我们一定要科学辩证的看待利己集体主义的观点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上文已将二者加以区别,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个驳论,合理的利己主义也是一种集体主义,是一种否认无私,极端的集体主义,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作为利益的集中体现,其思想观念以实现和维护某种利益为基本诉求,离开了利益,价值观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将不再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利益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规范和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根本动因。
三、结语
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集体主义,而不是极端的绝对的集体主义,它反对任何条件下都压制个性,放弃甚至牺牲掉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既不是单纯的利他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而是其利他性与自利性的辩证统一,其核心思想就像列宁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里的自利和利他并不意味着每次都对等交换,但也绝不是一方对另一方永远的单向的自我牺牲,二者是双向性和多向性的互利。
参考文献:
[1]吴育林,曾纪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同构性[J].教学与研究,2004,(5).
[2]沈晓阳,刘力永.个人本位与社会价值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
[3]陈昱,张建.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体[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简介:
卞敏(1989—)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受到了歪曲和误解,计划经济时的集体主义对个人利益的否定,造成了大众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情感拒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不但要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还要对其不断的进行整合和超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我们仍应该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但是集体主义作为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证明的正确的,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德原则,在人们高度认同的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顺利践行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利益诉求的利他性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最高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国家的阶级基础,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这就内在的要求着政治价值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在传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由于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共产主义成为了人们一切活动的最终行动准则,在具体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上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无私奉献,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努力为社会主义尽自己应尽的义务,第三个层次是顾全大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劳动,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1] 毋庸置疑,这里的第一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一切共产党员,先进分子所力求达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是调节人们在社会主义生活的思想的“应然”的范畴,是人们在生活中一个具有自律性高度理论化的价值概念。除了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政治体系之外,还有为一部分人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那种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称之为主导价值体系,而为一部分人所认同的我们称之为政治非主导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人们的政治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虽然共产主义仍是整个社会的主导政治价值理想,但其影响,规范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对一部分人应景失去了号召力和感召力,在利益为本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他在解放人性的同时也将人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人日益依附于商品,成为商品的附庸物,人的自我价值在物欲中丧失其政治价值的目标,加剧了崇高政治价值的认同危机。 [2] 贯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我们仍应该将共产主义的崇高思想作为我们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共产党员和社会先进分子在践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时,应坚持利益诉求的利他性,将集体主义重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自觉的牺牲个人利益以保全集体的利益,以利他思想的指导下,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增长,要关心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积极履行社会主义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价值主体的的自利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多元的,每一个市场的主体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对最大化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了每一个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动力来源,经济利益成为了市场经济主体联系和交流的纽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和推动力。[3]既然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那么为了维护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表现为每一个经济个体的自利性,这也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外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使得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的并存,加之传统社会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深层影响,西方阶级价值观的干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制度,它总于社会现实相联系,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观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市场经济利益本位的特点决定着人们追求利益时极大的强调实践主体的自利性。对于有些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合理自利的集体主体主义等同为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前面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无意义的虚词,它实际上是限定了我们经济发展的性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要的成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集体主义不可动摇的客观物质基础,这就使集体主义成为了一种必然,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他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物,他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所产生的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在价值观上的反映。而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经济主体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作为经济行为的唯一手段和根本动因,他们的公平也只是建立在一部分人的基础之上,每个经济实体都将自己视为目的,集体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工具,恩格斯称这种关系是“是主体从属于谓语,使整体从属于部分,因此把一切都弄颠倒了。” [4]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到首位,而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则把少数人的利益放到了首位。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看,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方针。
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个人主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集体是目的,个人知识集体的手段,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而个人主义则让每个人成为选择目标和实现目标最大限度的自主,让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认可,但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自我”的利益诉求甚至演变为“唯我”。所以说人虽然是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着个体的思想,诉求和意愿,我们一定要科学辩证的看待利己集体主义的观点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上文已将二者加以区别,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个驳论,合理的利己主义也是一种集体主义,是一种否认无私,极端的集体主义,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作为利益的集中体现,其思想观念以实现和维护某种利益为基本诉求,离开了利益,价值观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将不再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利益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规范和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根本动因。
三、结语
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集体主义,而不是极端的绝对的集体主义,它反对任何条件下都压制个性,放弃甚至牺牲掉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既不是单纯的利他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而是其利他性与自利性的辩证统一,其核心思想就像列宁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里的自利和利他并不意味着每次都对等交换,但也绝不是一方对另一方永远的单向的自我牺牲,二者是双向性和多向性的互利。
参考文献:
[1]吴育林,曾纪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同构性[J].教学与研究,2004,(5).
[2]沈晓阳,刘力永.个人本位与社会价值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
[3]陈昱,张建.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体[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简介:
卞敏(1989—)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