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围绕文章核心提出轴问题,促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意脉,起到一“问”即击中核心的效果。具体实施时教师应做到:关于知识体系,寻觅内部关联;关于文本思路,捕捉意念发展;关于辨析智慧,探寻言语规律。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轴问题;阅读效益;内部关联;意念发展;言语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30-01
轴问题指的是切入文章的核心,能展现出教学“课轴”的主要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围绕文章内部语境关联、文章创作思路和言语规则展开提问,则提出的问题会更具根本性,能起到提升语文阅读效益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围绕文章核心提出轴问题,促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意脉,起到一“问”即击中核心的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研究。
一、关于知识体系,寻觅内部关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必过于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相关的知识。特级教师孙维刚也提出,知识积累不是简单地叠加,教师的提问应该着重于展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设计轴问题时要注意寻觅文章的内部联系,并将其和知识点结合在一起。
教学《夹竹桃》时,教师可围绕文章将各语文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进行提问。首先提出轴问题:“文章通过何种方法展现夹竹桃的韧性?”学生回答:“文章通过展现花很旺盛、花期很长来体现其韧性。”教师继而围绕该轴问题将其他语文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提问道:“文章如何展现夹竹桃花很旺盛?”学生找到文章中的句子“一朵花败了……又长出一嘟噜”。教师又提问:“文章通过何种方式展现夹竹桃花期很长?”学生回答:“文章通过排比句式表现夹竹桃的花期很长。”又有学生回答:“还有双重否定的方式也展现出花期很长。”教师再提问:“排比、双重否定等手法,为何能很好地体现夹竹桃花期长、旺盛呢?”这个问题将语文知识点和课文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其内部联系,所以学生能通过上述分析习得相关知识,体会文章的生动性。
结合文章内部联系提出轴问题,有助于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进行思考,能让学生在特定语境的帮助下习得语文知识,进而构筑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才能活起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
二、关于文本思路,捕捉意念发展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中要考虑作者创作文章时的逻辑思维,搞清楚作者的意念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作者进行情感沟通,进而更深入地探究文章中的意脉。教师设计轴问题时也要考虑这一点,结合文章的创作思路提出相关问题。
《三打白骨精》一文妙在文章的结构,作者用层层递进的三“打”展现了孙悟空、白骨精等人物形象,并展現出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教师设计轴问题时可以将焦点集中在这方面,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可提出以下轴问题:“文章为何要写‘三打’?用‘一打’不是能更好地展现孙悟空的神勇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到了文章结构上,学生会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三打”有何不同的特点,并很快发现在“三打”中孙悟空的处事方式发生了变化,孙悟空和唐僧之间也出现了一系列冲突。故此,学生认识到作者通过“三打”结构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变化、人物的成长变化,认识到孙悟空从果敢但是冲动渐渐演变成做事细腻,也展现出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师徒情谊。
结合文章思路提出轴问题,能让问题更具条理性和连贯性。学生循着轴问题展开思考,能逐步进入文章的核心部分,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搞清楚文章的主旨。这种方式能把握作者的情思,体会文章的中心。
三、关于辨析智慧,探寻言语规律
教师设计轴问题时要促使学生深入辨析作品的语言智慧,进而鼓励学生探究言语规律。言语辨析是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在设计轴问题时运用替换词语等方式鼓励学生辨析词语,体会作者精确运用语言展现形象的创作奥秘。
教学《三亚落日》时,教师可以将轴问题设定为对文章的词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尝试发现文章的言语特点。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其他句子替换“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有学生将其换成了“太阳在浩瀚的水面上来回蹦跳”。教师继而鼓励学生们展开对比。有学生提出:“这两个句子看似意思差不多,但由于课文前面将太阳比喻成‘快乐的孩童’,故此用‘任性’‘顽皮’能呼应这一点,能让文章更生动。”还有学生提出:“将海面比喻成床面,能和落日呼应,暗示马上要到夜晚,太阳也要沉睡,所以更形象。”借助这个轴问题,学生认识到作者选词造句并不随意,而是尽量选择更能体现文章特点的语言,这就展现出作者的言语智慧。教师还鼓励学生在创作时也要运用类似的方式,提升写作效果。
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文章言语规律时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这一篇”的特点,避免走形式,避免用贴标签的方式展开学习。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无论作者采用哪种写作手法,其目的都是让文章更具形象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轴问题时要注意围绕课文整体展开提问,并将提问聚焦在文章中的若干点上。这样,就能通过点面结合的轴问题促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法,体会作者的哲思匠心,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参考文献:
[1]张敏.关于阅读“轴问题”设计的理性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7(01).
[2]钱海萍.阅读教学:亟待文本“轴问题”的滋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6(23).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轴问题;阅读效益;内部关联;意念发展;言语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30-01
轴问题指的是切入文章的核心,能展现出教学“课轴”的主要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围绕文章内部语境关联、文章创作思路和言语规则展开提问,则提出的问题会更具根本性,能起到提升语文阅读效益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围绕文章核心提出轴问题,促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意脉,起到一“问”即击中核心的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研究。
一、关于知识体系,寻觅内部关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必过于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相关的知识。特级教师孙维刚也提出,知识积累不是简单地叠加,教师的提问应该着重于展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设计轴问题时要注意寻觅文章的内部联系,并将其和知识点结合在一起。
教学《夹竹桃》时,教师可围绕文章将各语文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进行提问。首先提出轴问题:“文章通过何种方法展现夹竹桃的韧性?”学生回答:“文章通过展现花很旺盛、花期很长来体现其韧性。”教师继而围绕该轴问题将其他语文知识点融合在一起,提问道:“文章如何展现夹竹桃花很旺盛?”学生找到文章中的句子“一朵花败了……又长出一嘟噜”。教师又提问:“文章通过何种方式展现夹竹桃花期很长?”学生回答:“文章通过排比句式表现夹竹桃的花期很长。”又有学生回答:“还有双重否定的方式也展现出花期很长。”教师再提问:“排比、双重否定等手法,为何能很好地体现夹竹桃花期长、旺盛呢?”这个问题将语文知识点和课文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其内部联系,所以学生能通过上述分析习得相关知识,体会文章的生动性。
结合文章内部联系提出轴问题,有助于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进行思考,能让学生在特定语境的帮助下习得语文知识,进而构筑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才能活起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
二、关于文本思路,捕捉意念发展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中要考虑作者创作文章时的逻辑思维,搞清楚作者的意念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作者进行情感沟通,进而更深入地探究文章中的意脉。教师设计轴问题时也要考虑这一点,结合文章的创作思路提出相关问题。
《三打白骨精》一文妙在文章的结构,作者用层层递进的三“打”展现了孙悟空、白骨精等人物形象,并展現出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教师设计轴问题时可以将焦点集中在这方面,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可提出以下轴问题:“文章为何要写‘三打’?用‘一打’不是能更好地展现孙悟空的神勇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到了文章结构上,学生会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三打”有何不同的特点,并很快发现在“三打”中孙悟空的处事方式发生了变化,孙悟空和唐僧之间也出现了一系列冲突。故此,学生认识到作者通过“三打”结构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变化、人物的成长变化,认识到孙悟空从果敢但是冲动渐渐演变成做事细腻,也展现出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师徒情谊。
结合文章思路提出轴问题,能让问题更具条理性和连贯性。学生循着轴问题展开思考,能逐步进入文章的核心部分,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搞清楚文章的主旨。这种方式能把握作者的情思,体会文章的中心。
三、关于辨析智慧,探寻言语规律
教师设计轴问题时要促使学生深入辨析作品的语言智慧,进而鼓励学生探究言语规律。言语辨析是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在设计轴问题时运用替换词语等方式鼓励学生辨析词语,体会作者精确运用语言展现形象的创作奥秘。
教学《三亚落日》时,教师可以将轴问题设定为对文章的词句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尝试发现文章的言语特点。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其他句子替换“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有学生将其换成了“太阳在浩瀚的水面上来回蹦跳”。教师继而鼓励学生们展开对比。有学生提出:“这两个句子看似意思差不多,但由于课文前面将太阳比喻成‘快乐的孩童’,故此用‘任性’‘顽皮’能呼应这一点,能让文章更生动。”还有学生提出:“将海面比喻成床面,能和落日呼应,暗示马上要到夜晚,太阳也要沉睡,所以更形象。”借助这个轴问题,学生认识到作者选词造句并不随意,而是尽量选择更能体现文章特点的语言,这就展现出作者的言语智慧。教师还鼓励学生在创作时也要运用类似的方式,提升写作效果。
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文章言语规律时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这一篇”的特点,避免走形式,避免用贴标签的方式展开学习。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无论作者采用哪种写作手法,其目的都是让文章更具形象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轴问题时要注意围绕课文整体展开提问,并将提问聚焦在文章中的若干点上。这样,就能通过点面结合的轴问题促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法,体会作者的哲思匠心,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参考文献:
[1]张敏.关于阅读“轴问题”设计的理性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7(01).
[2]钱海萍.阅读教学:亟待文本“轴问题”的滋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