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欲望;情境析题,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情境结尾,培养学生课后探究精神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逐步进行知识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情境;情境导入;迁移能力;探究精神
地理学科是一门为生活服务的学科,一切的学习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生活出发,搜集案例,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情境教学,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逐步进行知识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欲望
恰当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欲望。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地理课堂都可以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片段作为导入,然后进一步追问学生其所用原理,这样会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习惯
由于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模式,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学习方式僵化、被动。而在教学难点中适当创设情境,有利于再现地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中国年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内容的教学时,太阳辐射与热量的关系就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太阳辐射等同于热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以下情境:
师:夏天我们会选择去哪里避暑呢?
生:山上。
师:对了,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那我国夏天哪里最冷呢?
生:青藏高原。
师:你们见过西藏地区的学生吗?他们有什么特征?
生:皮肤比较黑。
师:为什么?
生:太阳辐射强。
老师据此就可以总结出太阳辐射不等于气温,然后具体讲解太阳辐射与气温的成因就很好理解了,学生也会更主动地思考其中原因。
实践表明:在单一枯燥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不参与课堂思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在学习中适当创设情境给学生思考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长,思维活跃,记忆更加准确,学习更加高效。
3.情境析题,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在于运用,练习中知识运用类的题目往往是学生的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题干的情境理解出现偏差,不能很好地领会题干中暗藏的信息。这个时候不妨创设一种学生熟知的类似情境,让学生仔细体会后再做,学生往往会茅塞顿开,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表为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读表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2月份水库的蓄水量最大
B.3月份水库的蓄水量最大
C.6月份水库的蓄水量最小
D.9月份水库的蓄水量最大
分析上题,首先需要对“水量盈余率”一词进行理解,然后根据每月水量盈余率逐个分析月末流量即可,难点是如何理解水量盈余率。对于水库蓄水,学生是没有经验可以运用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转换为类似的话题来探讨。
师:同学们第一周回家拿生活费100元,花80元,结余多少钱?
生:20元。
师:同学们第二周回家拿生活费100元,花100元,结余多少钱?
生:没有结余。
师:同学们第三周回家拿生活费100元,花120元,结余多少钱?
生:入不敷出。
师:如果按盈余率计算的话,第一周大于1,第二周等于1,第三周小于1,哪一周结束你手上余额最多?
生:第一周或第二周。
师:哪一周结余你手上余额最少?
生:第三周。
至此,学生对上题就可迎刃而解。学生还可用此类方法分析人口的变化、城市化的水平、华北旱情的考察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情境结尾,培养学生课后探究精神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精神的培养。地理课堂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才是地理学习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知识都不能通过课堂呈现,需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课后探究的习惯。例如,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时,学生学习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问题与对策,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山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调查,分析这些企业面临的困境,研究这类企业未来的出路,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也可以将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研究。
在进行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时,还学考虑诸多因素,如引用时下热点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进行合理指导,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层次;也需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更多机会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判断身边的地理问题,既达到学习地理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情趣;还需注重学生认知,情境引用适度,等等,以更好地进行精细化处理,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情境;情境导入;迁移能力;探究精神
地理学科是一门为生活服务的学科,一切的学习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生活出发,搜集案例,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情境教学,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逐步进行知识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欲望
恰当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欲望。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地理课堂都可以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片段作为导入,然后进一步追问学生其所用原理,这样会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习惯
由于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模式,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学习方式僵化、被动。而在教学难点中适当创设情境,有利于再现地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中国年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内容的教学时,太阳辐射与热量的关系就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太阳辐射等同于热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以下情境:
师:夏天我们会选择去哪里避暑呢?
生:山上。
师:对了,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那我国夏天哪里最冷呢?
生:青藏高原。
师:你们见过西藏地区的学生吗?他们有什么特征?
生:皮肤比较黑。
师:为什么?
生:太阳辐射强。
老师据此就可以总结出太阳辐射不等于气温,然后具体讲解太阳辐射与气温的成因就很好理解了,学生也会更主动地思考其中原因。
实践表明:在单一枯燥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不参与课堂思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在学习中适当创设情境给学生思考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长,思维活跃,记忆更加准确,学习更加高效。
3.情境析题,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在于运用,练习中知识运用类的题目往往是学生的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题干的情境理解出现偏差,不能很好地领会题干中暗藏的信息。这个时候不妨创设一种学生熟知的类似情境,让学生仔细体会后再做,学生往往会茅塞顿开,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表为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读表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2月份水库的蓄水量最大
B.3月份水库的蓄水量最大
C.6月份水库的蓄水量最小
D.9月份水库的蓄水量最大
分析上题,首先需要对“水量盈余率”一词进行理解,然后根据每月水量盈余率逐个分析月末流量即可,难点是如何理解水量盈余率。对于水库蓄水,学生是没有经验可以运用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转换为类似的话题来探讨。
师:同学们第一周回家拿生活费100元,花80元,结余多少钱?
生:20元。
师:同学们第二周回家拿生活费100元,花100元,结余多少钱?
生:没有结余。
师:同学们第三周回家拿生活费100元,花120元,结余多少钱?
生:入不敷出。
师:如果按盈余率计算的话,第一周大于1,第二周等于1,第三周小于1,哪一周结束你手上余额最多?
生:第一周或第二周。
师:哪一周结余你手上余额最少?
生:第三周。
至此,学生对上题就可迎刃而解。学生还可用此类方法分析人口的变化、城市化的水平、华北旱情的考察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情境结尾,培养学生课后探究精神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精神的培养。地理课堂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才是地理学习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知识都不能通过课堂呈现,需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课后探究的习惯。例如,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时,学生学习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问题与对策,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山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调查,分析这些企业面临的困境,研究这类企业未来的出路,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也可以将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研究。
在进行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时,还学考虑诸多因素,如引用时下热点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进行合理指导,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层次;也需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更多机会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判断身边的地理问题,既达到学习地理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情趣;还需注重学生认知,情境引用适度,等等,以更好地进行精细化处理,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