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学生参与面狭窄、师生合作能力欠缺等因素都会极大地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找到这些因素,提出指导预习、有效分组等相应的对策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我们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合作学习;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42-2
一、影响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课前准备
无效的合作学习往往出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到位,会对课本中的知识没有做到基本了解,更没有做到带着问题到课堂上来学习。就算一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但每次的合作交流也不可能有太长的时间,在这种课前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这样势必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有时教师在上课时对问题进行了分工,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当让各个小组进行展示时,有时会发现部分小组没有人站起来进行展示,这说明小组内的分工也是不明确的,分配了角色但是没有进入角色。这将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学生参与
学困生参与面少,表现为:一般学困生不是自己不愿就是小组不愿让这些同学进行展示。这些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其参与课堂的程度还是很有限。他们不仅没有很好地参与,有时课堂调控不好,他们还会讨论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这也将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性格因素,表现为:那些平时就不喜爱讲话、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还是羞于开口,即使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之下,开口说话了,也是言语不多,声音不够洪亮。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内向学生只听不言的状况,使我们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成为属于发言人的表演场。
3.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内容分配不合理,表现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如果过多且没有进行合理的分解会使合作学习缺乏重点,使合作表面化,有些教学环节被省略,特别是很重要的教学反馈环节。
讨论焦点不专注,表现为:学生在讨论问题时重点不明确,有时对自己真正要讨论的问题是一带而过,然后就进行无关问题的讨论,甚至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4.合作能力
教师调控方面:一是学生进行大声讨论,没有秩序的大声讨论带来的效果不明显,二是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小组在讨论时没有围绕着所要探究的主题进行,小组成员自由无目的地发表言论,无序的合作学习,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不仅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宗旨,也不能收到合作学习所期望的效果。
学生遵守规则方面:很多班级都有合作规范条文的。但是,合作学习规范有很多的时候是流于纸上,贴在墙上,没有进入学生心里。在课堂上,学生常常将规范抛在脑后,合作学习的规范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习惯了教师的严格要求。但是当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规范时,就会出现别人在发言时有同学插话,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虽然,在小组讨论中,对组长进行了要求,要督促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可是,总有些不听从管理的同学。这样也影响了合作学习规范在课堂上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5.学习反馈
课堂反馈不及时,表现为:课堂的前期合作学习时使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课堂的练习题不能完成,似乎就这样不了了之,这样使得我们教师不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使得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由于考虑到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对重要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检查,这会影响合作学习实效。
练习设计不当,表现为:题目选择没有精选,部分题目设计模棱两可。
6.合作评价
评价中突出个人作用,忽略小组地位,表现为: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
二、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指导预习
布置预习作业,要求把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设计作业,把学生每一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技巧都编制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获得知识。也就是要求老师把问题设计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在预习问题的设计中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另一方面,预习设计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提升,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2.有效分组
每组4人左右,按照异质分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分组的重要依据,分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内异质能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可能;而组间同质可为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一个班级共40人,4人一组共八组,按照好(1人)——中等(2人)——差(1人)的模式,10组在综合实力上相差很小。通过生生相互帮助,合作与竞争互存。经过两个月的时间,看各组的表现与成绩,做出调整,既可以让学生和不同性格的同伴相处,还可以让后进生进步,中等生和好生更好。
3.高效运作
(1)建立有效小组。
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运作,具体做法如下:
小组分工:小组内由成绩最好的同学或者是组内成员推选产生大组长,另一位小组长为组的副组长。
组长不仅要协调好组内的工作事务,还要具体负责本小组内的学习。
小组职责:组长是大组内各项事务的第一责任人,对各项工作负责。组内的其他人员分工由两位组长结合个人特长、性格、爱好等指定。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课堂上小组活动的协调由各任课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来确定。
小组内除组长外,设记录员、检查员、噪声控制员各一名。 (2)建立学生规则。
职责轮换制:小组设立的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噪音控制员四种职务每周一轮换。这样能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提高合作兴趣。
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它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
限制机会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如每节课发言不超过三次,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同学。尽量把机会让给学习上较为吃力的同学,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点评争辩制:同学间可适时对别人的发言进行点评,倡导就不同意见进行争论和辩论。在争辩中让观点更明晰,让问题来突现,让理解更透彻,让答案更明确。
动态管理制: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原则上每月微调一次,可每学期大调一次。组内成员的某些角色可以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3)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认真观察和积极引导,为每个学习小组及成员进行有效学习提供帮助指导。每节课都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保证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时间,要做到自主学习不充分不交流,小组交流不充分不展示。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制止或点拨,使小组讨论能顺利健康地开展,不在无意义环节上浪费时间。小组提前完成作业任务时,教师应认真检查他们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并布置扩展提升类的学习任务。
4.及时反馈,完善评价
课堂上学习和行为要及时评价,对于重点问题,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时间进行整理、反思、加深理解,主要形式是采用了课堂巩固与检测。
对于学困生:通过检测,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关注中,在小组的帮扶下,借助小组的力量,进行知识的落实与巩固。
评价时遵循“个人计算成绩,小组计算总分”的原则。虽然是学生个体在进行问题的展示,反映了其个人的状况,但也体现了小组的讨论结果。我们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同时也是在对小组进行评价。评价细则由每个班的班主任和全体同学共同制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所以不同的班级制定的评价细则会体现不同的班级特色,会有一定的差异。巩固落实中特别注意对重点问题和重点学生的落实。
总之,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找到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我们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生;合作学习;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42-2
一、影响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课前准备
无效的合作学习往往出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到位,会对课本中的知识没有做到基本了解,更没有做到带着问题到课堂上来学习。就算一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但每次的合作交流也不可能有太长的时间,在这种课前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这样势必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有时教师在上课时对问题进行了分工,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当让各个小组进行展示时,有时会发现部分小组没有人站起来进行展示,这说明小组内的分工也是不明确的,分配了角色但是没有进入角色。这将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学生参与
学困生参与面少,表现为:一般学困生不是自己不愿就是小组不愿让这些同学进行展示。这些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其参与课堂的程度还是很有限。他们不仅没有很好地参与,有时课堂调控不好,他们还会讨论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这也将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性格因素,表现为:那些平时就不喜爱讲话、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还是羞于开口,即使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之下,开口说话了,也是言语不多,声音不够洪亮。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内向学生只听不言的状况,使我们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成为属于发言人的表演场。
3.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内容分配不合理,表现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如果过多且没有进行合理的分解会使合作学习缺乏重点,使合作表面化,有些教学环节被省略,特别是很重要的教学反馈环节。
讨论焦点不专注,表现为:学生在讨论问题时重点不明确,有时对自己真正要讨论的问题是一带而过,然后就进行无关问题的讨论,甚至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4.合作能力
教师调控方面:一是学生进行大声讨论,没有秩序的大声讨论带来的效果不明显,二是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小组在讨论时没有围绕着所要探究的主题进行,小组成员自由无目的地发表言论,无序的合作学习,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不仅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宗旨,也不能收到合作学习所期望的效果。
学生遵守规则方面:很多班级都有合作规范条文的。但是,合作学习规范有很多的时候是流于纸上,贴在墙上,没有进入学生心里。在课堂上,学生常常将规范抛在脑后,合作学习的规范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习惯了教师的严格要求。但是当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规范时,就会出现别人在发言时有同学插话,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虽然,在小组讨论中,对组长进行了要求,要督促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可是,总有些不听从管理的同学。这样也影响了合作学习规范在课堂上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5.学习反馈
课堂反馈不及时,表现为:课堂的前期合作学习时使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课堂的练习题不能完成,似乎就这样不了了之,这样使得我们教师不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使得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由于考虑到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对重要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检查,这会影响合作学习实效。
练习设计不当,表现为:题目选择没有精选,部分题目设计模棱两可。
6.合作评价
评价中突出个人作用,忽略小组地位,表现为: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
二、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指导预习
布置预习作业,要求把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设计作业,把学生每一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技巧都编制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获得知识。也就是要求老师把问题设计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在预习问题的设计中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另一方面,预习设计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提升,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
2.有效分组
每组4人左右,按照异质分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分组的重要依据,分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内异质能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可能;而组间同质可为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一个班级共40人,4人一组共八组,按照好(1人)——中等(2人)——差(1人)的模式,10组在综合实力上相差很小。通过生生相互帮助,合作与竞争互存。经过两个月的时间,看各组的表现与成绩,做出调整,既可以让学生和不同性格的同伴相处,还可以让后进生进步,中等生和好生更好。
3.高效运作
(1)建立有效小组。
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运作,具体做法如下:
小组分工:小组内由成绩最好的同学或者是组内成员推选产生大组长,另一位小组长为组的副组长。
组长不仅要协调好组内的工作事务,还要具体负责本小组内的学习。
小组职责:组长是大组内各项事务的第一责任人,对各项工作负责。组内的其他人员分工由两位组长结合个人特长、性格、爱好等指定。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课堂上小组活动的协调由各任课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来确定。
小组内除组长外,设记录员、检查员、噪声控制员各一名。 (2)建立学生规则。
职责轮换制:小组设立的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噪音控制员四种职务每周一轮换。这样能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提高合作兴趣。
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它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
限制机会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如每节课发言不超过三次,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同学。尽量把机会让给学习上较为吃力的同学,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点评争辩制:同学间可适时对别人的发言进行点评,倡导就不同意见进行争论和辩论。在争辩中让观点更明晰,让问题来突现,让理解更透彻,让答案更明确。
动态管理制: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原则上每月微调一次,可每学期大调一次。组内成员的某些角色可以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3)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认真观察和积极引导,为每个学习小组及成员进行有效学习提供帮助指导。每节课都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保证学生必要的自主学习时间,要做到自主学习不充分不交流,小组交流不充分不展示。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制止或点拨,使小组讨论能顺利健康地开展,不在无意义环节上浪费时间。小组提前完成作业任务时,教师应认真检查他们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并布置扩展提升类的学习任务。
4.及时反馈,完善评价
课堂上学习和行为要及时评价,对于重点问题,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时间进行整理、反思、加深理解,主要形式是采用了课堂巩固与检测。
对于学困生:通过检测,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老师的关注中,在小组的帮扶下,借助小组的力量,进行知识的落实与巩固。
评价时遵循“个人计算成绩,小组计算总分”的原则。虽然是学生个体在进行问题的展示,反映了其个人的状况,但也体现了小组的讨论结果。我们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同时也是在对小组进行评价。评价细则由每个班的班主任和全体同学共同制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所以不同的班级制定的评价细则会体现不同的班级特色,会有一定的差异。巩固落实中特别注意对重点问题和重点学生的落实。
总之,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找到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我们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