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的一篇神话,作者袁珂,改编自古籍《风俗通》。
问题提出与设计思路
神话,记载了人类的童年。中国神话,深深烙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为我校省级课题,我带着课题意识走进课堂。
于是,探究《女娲造人》的神话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传统文化精神,怎样挖掘并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核,成了这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神话教学有其基本规律,即借助“文字”,归纳“形象”,体会“想象”的魅力。那么传统文化精神在何时渗透、弘扬,采用何种形式来进行呢?
片段反思
一、扣文拆解汉字,体悟民族文化智慧
组织阅读,让学生结合文本,自由分析女娲形象,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我们不禁赞叹:大哉女娲!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神,华夏人类和文明的缔造者,你勤劳、聪慧,充满生命活力。
我们不禁又要想:是谁,创造出了大神女娲的形象?说得对,是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袁珂在文中是怎么形容“人”这种生物的?——与神相像,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有万物之灵长的威严。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人字,并故意停顿几秒,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让学生用心品味。
一生突然说:这个人字的结构,好像就是相互支撑嘛。
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数名学生发挥想象,对人字作出自己的诠释,教师这时发挥了引导作用:
说得很好。的确,中国人在造字之初就充满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与自信,瞧:“人”字是人的侧面象形字;“大”字是人的正面象形字;“天”,颠也,头顶。三个字是同源的。你瞧(指黑板上的“人”字)人,是不是充满了顶天立地的大气?这就是我们母语文化的魅力。所以真正伟大的是我们古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充满民族智慧的女神形象,并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此时,学生领悟到:创造出女娲造人的神话,正是基于古人的民族自信和智慧。今天袁珂对女娲形象进行再造,也许正是为了唤起现代人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创造力。
反思:如果要一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作出界定,显然无法做到。但我们知道,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肯定包涵阅读典籍作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一个是纸质介体,一个是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精神当然包涵精华与糟粕,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属于精华而大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提炼出来。“人”字中所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人的自信、大气、创造性、民主平等思想(人和神一样具有威严,相貌举动是和神一样的),便是我这节课挖掘的内容了。的确,古老的中国对“人”本身是极为尊崇的,后羿敢于射日,夸父敢于追日,这种人本思想,直到奴隶制盛行、帝王开始中央集权,才慢慢丧失,作为人的普通老百姓,逐渐沦为奴隶,沦为虫豸,浑浑噩噩地遵循圣人和帝王的训诫。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难道没有责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吗?这其实就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罢了。
二、多方比较观照,凸显传统人文精神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阅读了《伊甸园里》,并组织讨论:与西方上帝造人的神话比,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倾向是一边倒:喜欢自己传统的神话!不过理由各异。对此,教师予以评价和点拨。
生:因为我们是黄种人,抟土造人,不是更具有传统特色吗?
师:那我们也可以用石头造人呀!
生:我们的传统文化从黄土高坡发源,而且黄土是可以任意创造的,我们人也是形形色色的,这样的神话与人类社会更像。而且黄土是软的,并非铁石心肠,我们中国人的心也是充满柔爱的,每当民族危难时刻,都会有民族大爱。
师:上帝造亚当,也富有西方传统文化特色呀!
生:上帝造亚当,用的是尘土,造出这“尘土般的人”,是为了显示神的威严、生命的卑微与渺小。
生:太对了,女娲造人,是对照自己的模样,拥有和她一样的尊严与智慧,显示出对人本身的尊重。
生:上帝造人,用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则是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师:说得精彩,女娲造人神话的确很有思想性,而且也体现出民族精神。
生:女娲造人更具创造力,她熬夜工作的情形,体现了创造的喜悦、创造的艰辛还有宽大的母性。
生:在女娲身上,体现了我们聪明善良、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
生:女娲造人可以反映出我们先祖母系社会的原始面貌。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勤劳善良等,也是与女性的包容精神相关的。
生:女娲造人的方法更有智慧,从开始的抟土造人,到后来的藤条挥洒,最后是男女搭配造人,方法改进,效率提高,还调动了人的自主能动性!
反思:有比较才有鉴别,真没想到,学生的视野这么宽,居然从造人的材料、造人的目的、造人的方法、造人所体现的民主思想、男女平等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外来文化这么一比,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立即体现出来了。
缪斯女神的万种风情源于自由奔放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的活力全部寓于学生思维的运转、智慧火花的闪现。铺设对话平台,关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用传统文化这根红丝线,串起我们教学细节的珠玑吧!
(作者单位:南京扬子一中)
问题提出与设计思路
神话,记载了人类的童年。中国神话,深深烙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为我校省级课题,我带着课题意识走进课堂。
于是,探究《女娲造人》的神话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传统文化精神,怎样挖掘并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核,成了这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神话教学有其基本规律,即借助“文字”,归纳“形象”,体会“想象”的魅力。那么传统文化精神在何时渗透、弘扬,采用何种形式来进行呢?
片段反思
一、扣文拆解汉字,体悟民族文化智慧
组织阅读,让学生结合文本,自由分析女娲形象,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我们不禁赞叹:大哉女娲!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神,华夏人类和文明的缔造者,你勤劳、聪慧,充满生命活力。
我们不禁又要想:是谁,创造出了大神女娲的形象?说得对,是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袁珂在文中是怎么形容“人”这种生物的?——与神相像,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有万物之灵长的威严。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人字,并故意停顿几秒,运用延迟评价策略,让学生用心品味。
一生突然说:这个人字的结构,好像就是相互支撑嘛。
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数名学生发挥想象,对人字作出自己的诠释,教师这时发挥了引导作用:
说得很好。的确,中国人在造字之初就充满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与自信,瞧:“人”字是人的侧面象形字;“大”字是人的正面象形字;“天”,颠也,头顶。三个字是同源的。你瞧(指黑板上的“人”字)人,是不是充满了顶天立地的大气?这就是我们母语文化的魅力。所以真正伟大的是我们古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充满民族智慧的女神形象,并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此时,学生领悟到:创造出女娲造人的神话,正是基于古人的民族自信和智慧。今天袁珂对女娲形象进行再造,也许正是为了唤起现代人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创造力。
反思:如果要一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作出界定,显然无法做到。但我们知道,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肯定包涵阅读典籍作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一个是纸质介体,一个是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精神当然包涵精华与糟粕,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属于精华而大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提炼出来。“人”字中所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人的自信、大气、创造性、民主平等思想(人和神一样具有威严,相貌举动是和神一样的),便是我这节课挖掘的内容了。的确,古老的中国对“人”本身是极为尊崇的,后羿敢于射日,夸父敢于追日,这种人本思想,直到奴隶制盛行、帝王开始中央集权,才慢慢丧失,作为人的普通老百姓,逐渐沦为奴隶,沦为虫豸,浑浑噩噩地遵循圣人和帝王的训诫。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难道没有责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吗?这其实就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罢了。
二、多方比较观照,凸显传统人文精神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阅读了《伊甸园里》,并组织讨论:与西方上帝造人的神话比,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倾向是一边倒:喜欢自己传统的神话!不过理由各异。对此,教师予以评价和点拨。
生:因为我们是黄种人,抟土造人,不是更具有传统特色吗?
师:那我们也可以用石头造人呀!
生:我们的传统文化从黄土高坡发源,而且黄土是可以任意创造的,我们人也是形形色色的,这样的神话与人类社会更像。而且黄土是软的,并非铁石心肠,我们中国人的心也是充满柔爱的,每当民族危难时刻,都会有民族大爱。
师:上帝造亚当,也富有西方传统文化特色呀!
生:上帝造亚当,用的是尘土,造出这“尘土般的人”,是为了显示神的威严、生命的卑微与渺小。
生:太对了,女娲造人,是对照自己的模样,拥有和她一样的尊严与智慧,显示出对人本身的尊重。
生:上帝造人,用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则是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师:说得精彩,女娲造人神话的确很有思想性,而且也体现出民族精神。
生:女娲造人更具创造力,她熬夜工作的情形,体现了创造的喜悦、创造的艰辛还有宽大的母性。
生:在女娲身上,体现了我们聪明善良、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
生:女娲造人可以反映出我们先祖母系社会的原始面貌。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勤劳善良等,也是与女性的包容精神相关的。
生:女娲造人的方法更有智慧,从开始的抟土造人,到后来的藤条挥洒,最后是男女搭配造人,方法改进,效率提高,还调动了人的自主能动性!
反思:有比较才有鉴别,真没想到,学生的视野这么宽,居然从造人的材料、造人的目的、造人的方法、造人所体现的民主思想、男女平等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外来文化这么一比,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立即体现出来了。
缪斯女神的万种风情源于自由奔放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的活力全部寓于学生思维的运转、智慧火花的闪现。铺设对话平台,关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用传统文化这根红丝线,串起我们教学细节的珠玑吧!
(作者单位:南京扬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