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疾疾,路漫漫,岁月更迭。连年的烽火战乱,先祖们留下的茂密林带被砍伐,茵茵的绿草被践踏。滚滚黄沙取代了昔日的苍翠,又侵犯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一代又一代榆林人伴着风沙长大,经受着漫天黄沙的暗无天日,黄沙淹没了良田,葬送着人们的生命,榆树成林成了人们心中美好的夙愿……
在赴陕西榆林的途中,我似奔赴撒哈拉沙漠般做好了防护准备。
榆林,这片辽阔的土地,自商周以来就是著名的古战场,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这里设上郡,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在边塞周围种植榆树,用来保存水土和军队驻扎。而后,汉武帝的大将军卫青,又营造了“广长榆”林带,用以抵御匈奴骑兵快速的入侵。
榆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和冲突,注定了榆林几千年来战事频起。连年的战乱,把榆林的历史演变成了战争史,也使榆林诞生了无数个英雄豪杰,杨家将、李自成、韩世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渔家傲》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边地将士破敌立功的决心与思念家乡的悲苦凄凉之情。
风疾疾,路漫漫,岁月更迭。连年的烽火战乱,先祖们留下的茂密林带被砍伐,茵茵的绿草被践踏。滚滚黄沙取代了昔日的苍翠,又侵犯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一代又一代榆林人伴着风沙长大,经受着漫天黄沙的暗无天日,黄沙淹没了良田,葬送着人们的生命,榆树成林成了人们心中美好的夙愿……
汽车奔驰在榆林宽阔的公路上,隔着车窗,我寻找着印象中的沙漠,寻找着沙漠中满目的苍凉和飞天的尘沙。
举目眺望,蓝天白云,放眼四周,绿树成林,哪里有沙、哪里有尘土?哪里有大漠中的苍荒和悲凉?
榆林,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大地,沙漠已被绿色所覆盖,那绿,由各种我叫不上名的生长在北方大漠中的植物所组成,在那片绿色中,又生长着一种我生平未曾见过的树。一根直直的枝干,在二米处顶着一个粗粗厚厚近似丑陋的陀,陀的四周如扇形般伸展出几十根参差不齐的枝干,没有旁斜逸出,更没有盘曲曲径,它们长成环状围着扇形生长,密密的枝丫上顶着浓厚的绿荫,绿荫、绿枝昂首挺立伸向蓝天。一棵棵、一排排、一行行,虽不高大,也不雄壮,但奇特的神韵却久久地吸引着我。
为何这树的形态如此独特?那丑陋的陀是它的自然生长?这一棵棵树中见证了多少年历史的沧桑?
印象和现实中的榆林相距甚远,黄沙何去?绿色何来?我请教当地陪同我们的朋友,朋友满脸喜色,滔滔不绝:岁月的风雨洗褪了战争遗留下的斑斑血迹,历年的烟云也已掩盖了这片土地上的刀光剑影,但留下了一个人们至今仍在延用的名字——榆林。榆林却成了一个象征,既无榆树也没有榆林,为了改变生存条件,成千上万的榆林人在荒芜人烟的大漠中,一丛丛草、一棵棵树地栽种,刚成活的树被无情的风沙连根拔起,吹风过的瞬间已隆起了一座座沙丘,榆林人凭着他们在沙漠中摔打出的坚韧性格,年复一年,终于把一望无际的荒沙变成了展示在我眼前的绿色长城。
绿洲中那一棵棵耸立又有着奇特造型的是什么树?朋友告诉我此树乃塞上柳。
塞北高原,鲜有蔚为壮观的树群,唯有我刚认识的塞上柳成片成行,因为它独特的形态,使我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认出它,那是和我们江南迥然不相同的树。
江南清澈的小河边、沟渠旁、房前屋后,都生长着青翠翠的柳树,高高的柳树垂挂着丝丝柳枝,柳丝缠缠绵绵,轻舞飞扬,化作翩翩霓裳。而塞上柳枝干挺立,直指苍穹,我对它的造型心存好奇,再次询问陪同我们的朋友,他告诉我这树干上的一个个陀由人工砍伐而成,为的是让它多长出枝干。有一根枝干,它就会长一条根,塞上柳的根系很发达,密密的根须肆意地伸向四面八方,向着沙漠深处延伸、扩展,去寻找沙漠中不易被觉察的大地精华。根须与沙漠紧密相连,顽强地在沙漠中营造出了一片又一片绿洲。
不经意中,对于塞上柳树陀的形成,我又听到了另一种说法。
多少年以来,黄土地上,树木稀少,百姓们要盖房、搭棚,扎篱笆都离不开树,于是,柳树成了人们最理想的材料,何况,柳树耐活,砍了树枝,来年春天可以再发。
辽阔的大地上,举目都是被人为砍伐而成长为奇特又近似丑陋的塞上柳。也许是为了让塞上柳多长一根枝条,利用它的根治理沙漠,也许是当地的百姓为了盖房、搭棚。我很难想象这些树陀的形成,经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又流下了多少汗。我无法把沙漠中的塞上柳和江南小桥边,池塘旁被离人摘折而寄情的柳树相媲美。它们没有江南的秀,也没有江南的婀娜多姿,它们更没有被人为地修剪成各种供人观赏的形状,它们透着野性、透着坚韧、透着执著,透着如陕北汉子般在风霜雨雪中磨炼出的阳刚之气,它们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记忆深处。
我不知沙漠中的柳树是否一如我们江南的柳,也会落叶知秋,而后把落叶厚厚实实地腐烂在根部,待到春天蓬蓬勃勃地舒展着枝条,兴兴旺旺地萌发着叶片,如此枯枯荣荣,生生不息。
打开车窗,高原特有的风裹着团扑向我,我举起相机,寻找着最佳点,将那塞上柳尽情地拍摄。
塞上高原的柳树和断断续续的长城重叠,千百年来岁月的剥蚀使长城没有了昔日的庄严和肃穆,一个个高大的烽火台孤独地矗立在那里,没有了马鸣厮杀,狼烟也早以散尽,再现的是青翠般的生机勃勃。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陕北高原是苍凉的地方,除了阴霾般的黄土和满天风沙尘土外,没有绿色,也谈不上色彩。当我走进榆林,走近了这块沉淀着厚重历史的黄土地用心灵去感受的时候,我发现了这里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麻雀、红柳、小草、高粱、玉米、葵花、塞上柳组成了沙漠中生命的色彩。小小的麻雀不知疲倦地在电线上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沉甸甸的玉米低下了头,金灿灿的葵花也低下了头,陕北汉子忙于收获累累果实,载着满车的金黄而归。
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色彩,而是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和呼唤。
在赴陕西榆林的途中,我似奔赴撒哈拉沙漠般做好了防护准备。
榆林,这片辽阔的土地,自商周以来就是著名的古战场,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这里设上郡,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在边塞周围种植榆树,用来保存水土和军队驻扎。而后,汉武帝的大将军卫青,又营造了“广长榆”林带,用以抵御匈奴骑兵快速的入侵。
榆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多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和冲突,注定了榆林几千年来战事频起。连年的战乱,把榆林的历史演变成了战争史,也使榆林诞生了无数个英雄豪杰,杨家将、李自成、韩世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渔家傲》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边地将士破敌立功的决心与思念家乡的悲苦凄凉之情。
风疾疾,路漫漫,岁月更迭。连年的烽火战乱,先祖们留下的茂密林带被砍伐,茵茵的绿草被践踏。滚滚黄沙取代了昔日的苍翠,又侵犯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一代又一代榆林人伴着风沙长大,经受着漫天黄沙的暗无天日,黄沙淹没了良田,葬送着人们的生命,榆树成林成了人们心中美好的夙愿……
汽车奔驰在榆林宽阔的公路上,隔着车窗,我寻找着印象中的沙漠,寻找着沙漠中满目的苍凉和飞天的尘沙。
举目眺望,蓝天白云,放眼四周,绿树成林,哪里有沙、哪里有尘土?哪里有大漠中的苍荒和悲凉?
榆林,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大地,沙漠已被绿色所覆盖,那绿,由各种我叫不上名的生长在北方大漠中的植物所组成,在那片绿色中,又生长着一种我生平未曾见过的树。一根直直的枝干,在二米处顶着一个粗粗厚厚近似丑陋的陀,陀的四周如扇形般伸展出几十根参差不齐的枝干,没有旁斜逸出,更没有盘曲曲径,它们长成环状围着扇形生长,密密的枝丫上顶着浓厚的绿荫,绿荫、绿枝昂首挺立伸向蓝天。一棵棵、一排排、一行行,虽不高大,也不雄壮,但奇特的神韵却久久地吸引着我。
为何这树的形态如此独特?那丑陋的陀是它的自然生长?这一棵棵树中见证了多少年历史的沧桑?
印象和现实中的榆林相距甚远,黄沙何去?绿色何来?我请教当地陪同我们的朋友,朋友满脸喜色,滔滔不绝:岁月的风雨洗褪了战争遗留下的斑斑血迹,历年的烟云也已掩盖了这片土地上的刀光剑影,但留下了一个人们至今仍在延用的名字——榆林。榆林却成了一个象征,既无榆树也没有榆林,为了改变生存条件,成千上万的榆林人在荒芜人烟的大漠中,一丛丛草、一棵棵树地栽种,刚成活的树被无情的风沙连根拔起,吹风过的瞬间已隆起了一座座沙丘,榆林人凭着他们在沙漠中摔打出的坚韧性格,年复一年,终于把一望无际的荒沙变成了展示在我眼前的绿色长城。
绿洲中那一棵棵耸立又有着奇特造型的是什么树?朋友告诉我此树乃塞上柳。
塞北高原,鲜有蔚为壮观的树群,唯有我刚认识的塞上柳成片成行,因为它独特的形态,使我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认出它,那是和我们江南迥然不相同的树。
江南清澈的小河边、沟渠旁、房前屋后,都生长着青翠翠的柳树,高高的柳树垂挂着丝丝柳枝,柳丝缠缠绵绵,轻舞飞扬,化作翩翩霓裳。而塞上柳枝干挺立,直指苍穹,我对它的造型心存好奇,再次询问陪同我们的朋友,他告诉我这树干上的一个个陀由人工砍伐而成,为的是让它多长出枝干。有一根枝干,它就会长一条根,塞上柳的根系很发达,密密的根须肆意地伸向四面八方,向着沙漠深处延伸、扩展,去寻找沙漠中不易被觉察的大地精华。根须与沙漠紧密相连,顽强地在沙漠中营造出了一片又一片绿洲。
不经意中,对于塞上柳树陀的形成,我又听到了另一种说法。
多少年以来,黄土地上,树木稀少,百姓们要盖房、搭棚,扎篱笆都离不开树,于是,柳树成了人们最理想的材料,何况,柳树耐活,砍了树枝,来年春天可以再发。
辽阔的大地上,举目都是被人为砍伐而成长为奇特又近似丑陋的塞上柳。也许是为了让塞上柳多长一根枝条,利用它的根治理沙漠,也许是当地的百姓为了盖房、搭棚。我很难想象这些树陀的形成,经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又流下了多少汗。我无法把沙漠中的塞上柳和江南小桥边,池塘旁被离人摘折而寄情的柳树相媲美。它们没有江南的秀,也没有江南的婀娜多姿,它们更没有被人为地修剪成各种供人观赏的形状,它们透着野性、透着坚韧、透着执著,透着如陕北汉子般在风霜雨雪中磨炼出的阳刚之气,它们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记忆深处。
我不知沙漠中的柳树是否一如我们江南的柳,也会落叶知秋,而后把落叶厚厚实实地腐烂在根部,待到春天蓬蓬勃勃地舒展着枝条,兴兴旺旺地萌发着叶片,如此枯枯荣荣,生生不息。
打开车窗,高原特有的风裹着团扑向我,我举起相机,寻找着最佳点,将那塞上柳尽情地拍摄。
塞上高原的柳树和断断续续的长城重叠,千百年来岁月的剥蚀使长城没有了昔日的庄严和肃穆,一个个高大的烽火台孤独地矗立在那里,没有了马鸣厮杀,狼烟也早以散尽,再现的是青翠般的生机勃勃。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陕北高原是苍凉的地方,除了阴霾般的黄土和满天风沙尘土外,没有绿色,也谈不上色彩。当我走进榆林,走近了这块沉淀着厚重历史的黄土地用心灵去感受的时候,我发现了这里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麻雀、红柳、小草、高粱、玉米、葵花、塞上柳组成了沙漠中生命的色彩。小小的麻雀不知疲倦地在电线上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沉甸甸的玉米低下了头,金灿灿的葵花也低下了头,陕北汉子忙于收获累累果实,载着满车的金黄而归。
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色彩,而是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