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明代;吉礼;圜丘祭天;乐仪;乐官司职
吉礼,即祭拜祈福于天地人鬼之礼。祭祀对象主要包括天、地、宗庙、社稷、朝日夕月、藉田享先农、(专祀)太岁风云雷雨师、(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祀)旗纛、(祀)马祖先牧马社马步、(祭)厉、(祀典)神祗、三皇、孔子。祭天,即为感恩天神而举行享献与祈福的祭祀典礼。“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自古以来,祭天是古代祭祀体系的中心内容,历代帝王备受关注。明朝祭天仪式极其隆重而复杂,真实反映了明人之于“天人之际”及其宇宙自然观的微妙与终极认识。
一、吉礼仪制
吉礼仪制相当繁琐,尤其祭祀天地人鬼的大祭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广涉坛塘之所、燎祭神坛之选建,配帝、从祀之神灵的甄选,神位版、神席、祝册的制作,礼神之美物(玉、币)、美食(牲肉、酒食、果品)之供奉,乐舞、舆服、旌旗之制,礼仪、乐仪之序呈,斋戒、告祭之规范,笾豆之等级数量等诸多事项。依据《明集礼》,兹将吉礼之祭祀对象及其相关事项列表如下:
远古以来,先民依据“神”之于人心的主宰地位,大多将其分为不同等级。大神大祀,小神小祭。《周礼·春官·大宗伯》载:“立大祀用玉帛、牲栓,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汉代郑玄进而指出,“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山川、百物。”《礼记·王制》也云,“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可见,先周时期国家祭祀之等级、规制相当讲究。不仅如此,国家祭祀之目的主要在于礼乐教化,进而达到王权的长久治安。
继承先代之传统,明代礼乐祀典也依“神之大小”多将祭仪分为大中小祭三种规格,进而强化礼乐之于王权的等级规范。《明史》云:
“凡祀事,皆领于太常寺而属于礼部。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若国有大事,则命官祭告。”
为了较为清晰展现明朝祭祀之三种规格,兹根据《明史·礼一》绘制表格如下:
二、祭天乐仪
经过前期一系列酒食音乐的精心准备,冬至祭天大典如期而至。正祭之日,太常少卿率执事官先将豆、尊等祭器贡上酒食。鼓三更,导驾官导引皇帝自斋宫銮驾至大次。当众乐生、舞生以及诸执事人就位后,太常卿奏“中严”(中庭戒备),皇帝身着衮冕出次。太常卿复奏“外办”(警卫宫禁),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自左南门进至版位。当典仪唱各执事官员各司其职,奏请行事,典礼即将开始。
《明史·乐一》云:“圜丘:迎神,奏《中和之曲》。奠玉帛,奏《肃和之曲》。奉牲,奏《凝和之曲》。初献,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亚献,奏《豫和之曲》,终献,奏《熙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彻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燎,奏《时和之曲》。”
《明集礼·祀天》亦日:“国朝迎神,奏《中和之曲》。奠玉币,奏《肃和之曲》。进俎,奏《凝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燎,奏《时和之曲》。”
依据上述两条史料,洪武冬至祭祀昊天上帝仪式大典之音乐表演次第:一日“迎神”,歌奏《中和》;二日“奠玉帛”,登歌《肃和》;三日“奉牲”(也称进俎),歌奏《凝和》;四日“初献”,歌奏《寿和》、舞《武舞》;五日“亚献”,歌奏《豫和》,舞《文舞》;六日“终献”,歌奏《熙和》,舞《文舞》;七日“彻豆”,歌奏《雍和》;八日“送神”,歌奏《安和》;九日“望燎”,歌奏《时和》。
上述史料只是粗略记载了祭天大典的用乐情况,为了无限接近明代祀天仪式音乐表演的历史真实,下面本文将结合《明集礼》祀天仪注、《明史·乐二》“洪武八年御制圜丘乐章”以及《明会典》等相关文献对其祭天大典进行重点考述。通过对诸本文献的比对分析,明代祀天大典仪式音乐表演详情如下:
仪式进行第一项,迎神,歌奏《中和》。当赞礼郎唱迎神,协律郎则举旗歌奏《中和之曲》。其歌日:“仰惟兮昊穹,臣率百职兮迓迎。幸来临兮坛中,上下护卫兮景从。旌幢缭绕兮四维,重悦圣心兮民获年丰。”歌词大意是说,天神从天而降,皇帝须亲自迎接。上帝幸临坛上,享以美味佳肴。在礼乐声中,赞礼郎唱“燔柴”,郊社令于燎坛点火升烟,寓意“通天人之际”。继而赞礼郎唱请行礼,太常卿奏“有司谨具,请行事”,皇帝鞠躬拜兴,皇太子及文武百官皆再祭拜。
第二项,奠玉帛,登歌《肃和》。奠玉帛,也称奠献玉帛,即向天神系统及其配帝进献美玉、帛绢。在我国古代,玉帛是非常珍贵的礼品,奠献玉帛以表洁诚之心和礼遇之尊贵。赞礼郎唱奠玉帛,导驾官与太常卿导引皇帝至盥洗,继而太常卿礼赞日:“前期斋戒,今辰奉祭,加其清洁,以对神明。”其后,皇帝捂圭,洗涤双手,以巾试手。继而取出圭玉,皇帝升坛。太常卿又赞日:“神明在上,整肃威仪。”当皇帝升自午陛,协律郎则举旗指挥表演《肃和之乐》。其歌日:“民依时兮用工,感帝德兮大化成功。臣将兮以奠,望纳兮微衷。”在礼乐声中,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依次到昊天上帝以及配帝神位前跪拜,捂圭,行三上香,奠献玉帛,出圭,鞠躬拜兴后复位。
第三项,进俎,歌奏《凝和》。进俎,又称献馔,即进献熟肉。当斋郎举俎入门,赞礼郎唱进俎,协律郎则举旗指挥歌奏《凝和之曲》:“庖人兮列鼎,肴羞兮以成。方俎兮再献,愿享兮以歆。”此时,太常、太祝等官导引皇帝来到神位前,捂圭奠俎,依次將熟食摆放于神座。进罢出圭,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复位。
第四项,初献,酌泛齐,歌《寿和之曲》,舞《武功之舞》。当赞礼郎唱行初献礼,太常卿奏行初献,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至爵洗位,依次经过捂圭、受爵、洗爵、拭爵、以爵授执爵官、出圭等礼节。其后,太常卿奏请至酒尊所,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至酒尊所,依次经过进爵、执爵、受泛齐等礼节。当太常卿奏请皇帝出圭,协律郎举旗,指挥歌奏《寿和之曲》,并《武功之舞》。其舞歌日:“灵兮皇皇,穆严兮金床。臣令乐舞兮景张,酒行初献兮捧觞。”在歌舞声中,太常卿等导引皇帝至神位前跪拜,又经过捂圭、三上香、三祭酒、献爵等礼节,礼毕戛敌乐止。皇帝出圭,歌舞继起,在歌舞声中读祝官捧祝至祝位,跪读祝文,皇帝跪拜,平身再拜,拜毕复位,戛敌乐止。其后,皇帝又以相同礼节祭拜配帝。拜毕,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复位。 第五项,亚献,酌醴齐,乐奏《豫和之曲》,舞《文德之舞》。其歌日:“载斟兮再将,百辟陪祀兮具张。感圣情兮无已,拜手稽首兮愿享。”亚献与初献行礼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表演内容不同,亚献主要以文舞表象文事,前者初献重在表功:二是奠献之酒的规格不同,前者为泛齐,后者为醴齐;三是亚献不吟唱祝文。
第六项,终献,酌盎齐,乐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其歌日:“三献兮乐舞扬,肴羞具纳兮气蔼而芳。光朗朗兮上方,况日吉兮时良。”终献仪节,与亚献同。
第七项,饮福,不举乐。三献礼毕,赞礼郎唱饮福受胙,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升坛,到达饮福位,跪拜,平身。皇帝捂圭,奉爵官跪进福酒,太常卿礼赞日:“惟此酒肴,神之所与,赐以福庆,亿兆同沾。”其后,皇帝拜爵,祭酒,啐酒,返爵于坫。奉胙官进胙跪献,皇帝受胙,又授之左右执事。皇帝出圭,再拜,平身,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复位。其后,皇太子以下及其百官皆行叩拜之礼。
第八项,乐彻,歌奏《雍和》。赞礼郎唱彻豆,协律郎举旗,指挥表演《雍和之曲》。其歌日:“粗陈菲荐兮神喜将,感圣心兮何以忘。民福留兮佳气昂,臣拜手兮谢恩光。”在乐歌声中,掌祭官负责彻豆,赞礼郎则唱赐胙,太常卿奏请皇帝饮福受胙,继而赐胙。
第九项,送神,乐奏《安和》。赞礼郎唱送神,协律郎举旗歌奏《安和之曲》:“旌幢烨烨兮云衢长,龙车凤辇兮驾飞扬。遥瞻冉冉兮去上方,可见熏民兮永康。”。遥望苍穹,神灵远去,降下福泽,百姓安康。在皇帝、太子及其百官拜毕后,赞礼郎唱日:奉祝、奉币、奉酒、奉俎、奉馔等诸官一同前往燎所柴坛。
第十项,望燎,乐奏《时和》。赞礼郎唱望燎,协律郎举旗,指挥歌奏《时和之乐》:“进罗列兮诣燎方,炬焰发兮煌煌。神变化兮物全于上,感至恩兮无量。”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至“望燎”位,赞礼唱可从东西两面点火,至半燎,太常卿奏礼毕,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还大次。至此,祀天大典仪式音乐表演全部结束。皇帝銮驾回宫,乐奏大乐鼓吹。
与隋唐比对,明代祭祀典礼仪式音乐表演之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隋唐皇帝每行、升降以及饮福受胙,均举乐,而大明不举乐。其二,明代望燎仪节,增添举乐环节。其三,隋唐三献仪节,先举文舞,后举武舞,而明代则反其道而行之。
通过对明代祀天大典仪式音乐表演整个流程的考察,太常寺卿等官全程参与。祀前准备阶段,太常卿负责吉日奏呈,斋戒奠告神坛,奏请帝王致斋,进献铜人传制谕文,题请皇帝并参与视牲,神版、神主、神牌安置神坛:太常少卿负责供奉玉帛、酒肉、鲜果等一系列事宜:太常博士負责进祝版填御名。典礼仪式音乐表演阶段,太常卿同导引官导引皇帝行礼,诸如迎神、奠玉帛、进俎、三献、饮福、送神、望燎以及升阶、盥洗、叩拜等一系列具体仪节:赞礼郎赞唱典礼仪程:协律郎负责调度、指挥表演:引舞、舞士同乐舞生协作进行歌舞表演。需要指出的是,洪武十年,朱元璋改定天地合祀之典,嘉靖九年,复改分祀天地之礼,但其仪式音乐表演大多遵循洪武旧制。
吉礼,即祭拜祈福于天地人鬼之礼。祭祀对象主要包括天、地、宗庙、社稷、朝日夕月、藉田享先农、(专祀)太岁风云雷雨师、(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祀)旗纛、(祀)马祖先牧马社马步、(祭)厉、(祀典)神祗、三皇、孔子。祭天,即为感恩天神而举行享献与祈福的祭祀典礼。“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自古以来,祭天是古代祭祀体系的中心内容,历代帝王备受关注。明朝祭天仪式极其隆重而复杂,真实反映了明人之于“天人之际”及其宇宙自然观的微妙与终极认识。
一、吉礼仪制
吉礼仪制相当繁琐,尤其祭祀天地人鬼的大祭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广涉坛塘之所、燎祭神坛之选建,配帝、从祀之神灵的甄选,神位版、神席、祝册的制作,礼神之美物(玉、币)、美食(牲肉、酒食、果品)之供奉,乐舞、舆服、旌旗之制,礼仪、乐仪之序呈,斋戒、告祭之规范,笾豆之等级数量等诸多事项。依据《明集礼》,兹将吉礼之祭祀对象及其相关事项列表如下:
远古以来,先民依据“神”之于人心的主宰地位,大多将其分为不同等级。大神大祀,小神小祭。《周礼·春官·大宗伯》载:“立大祀用玉帛、牲栓,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汉代郑玄进而指出,“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山川、百物。”《礼记·王制》也云,“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可见,先周时期国家祭祀之等级、规制相当讲究。不仅如此,国家祭祀之目的主要在于礼乐教化,进而达到王权的长久治安。
继承先代之传统,明代礼乐祀典也依“神之大小”多将祭仪分为大中小祭三种规格,进而强化礼乐之于王权的等级规范。《明史》云:
“凡祀事,皆领于太常寺而属于礼部。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若国有大事,则命官祭告。”
为了较为清晰展现明朝祭祀之三种规格,兹根据《明史·礼一》绘制表格如下:
二、祭天乐仪
经过前期一系列酒食音乐的精心准备,冬至祭天大典如期而至。正祭之日,太常少卿率执事官先将豆、尊等祭器贡上酒食。鼓三更,导驾官导引皇帝自斋宫銮驾至大次。当众乐生、舞生以及诸执事人就位后,太常卿奏“中严”(中庭戒备),皇帝身着衮冕出次。太常卿复奏“外办”(警卫宫禁),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自左南门进至版位。当典仪唱各执事官员各司其职,奏请行事,典礼即将开始。
《明史·乐一》云:“圜丘:迎神,奏《中和之曲》。奠玉帛,奏《肃和之曲》。奉牲,奏《凝和之曲》。初献,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亚献,奏《豫和之曲》,终献,奏《熙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彻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燎,奏《时和之曲》。”
《明集礼·祀天》亦日:“国朝迎神,奏《中和之曲》。奠玉币,奏《肃和之曲》。进俎,奏《凝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燎,奏《时和之曲》。”
依据上述两条史料,洪武冬至祭祀昊天上帝仪式大典之音乐表演次第:一日“迎神”,歌奏《中和》;二日“奠玉帛”,登歌《肃和》;三日“奉牲”(也称进俎),歌奏《凝和》;四日“初献”,歌奏《寿和》、舞《武舞》;五日“亚献”,歌奏《豫和》,舞《文舞》;六日“终献”,歌奏《熙和》,舞《文舞》;七日“彻豆”,歌奏《雍和》;八日“送神”,歌奏《安和》;九日“望燎”,歌奏《时和》。
上述史料只是粗略记载了祭天大典的用乐情况,为了无限接近明代祀天仪式音乐表演的历史真实,下面本文将结合《明集礼》祀天仪注、《明史·乐二》“洪武八年御制圜丘乐章”以及《明会典》等相关文献对其祭天大典进行重点考述。通过对诸本文献的比对分析,明代祀天大典仪式音乐表演详情如下:
仪式进行第一项,迎神,歌奏《中和》。当赞礼郎唱迎神,协律郎则举旗歌奏《中和之曲》。其歌日:“仰惟兮昊穹,臣率百职兮迓迎。幸来临兮坛中,上下护卫兮景从。旌幢缭绕兮四维,重悦圣心兮民获年丰。”歌词大意是说,天神从天而降,皇帝须亲自迎接。上帝幸临坛上,享以美味佳肴。在礼乐声中,赞礼郎唱“燔柴”,郊社令于燎坛点火升烟,寓意“通天人之际”。继而赞礼郎唱请行礼,太常卿奏“有司谨具,请行事”,皇帝鞠躬拜兴,皇太子及文武百官皆再祭拜。
第二项,奠玉帛,登歌《肃和》。奠玉帛,也称奠献玉帛,即向天神系统及其配帝进献美玉、帛绢。在我国古代,玉帛是非常珍贵的礼品,奠献玉帛以表洁诚之心和礼遇之尊贵。赞礼郎唱奠玉帛,导驾官与太常卿导引皇帝至盥洗,继而太常卿礼赞日:“前期斋戒,今辰奉祭,加其清洁,以对神明。”其后,皇帝捂圭,洗涤双手,以巾试手。继而取出圭玉,皇帝升坛。太常卿又赞日:“神明在上,整肃威仪。”当皇帝升自午陛,协律郎则举旗指挥表演《肃和之乐》。其歌日:“民依时兮用工,感帝德兮大化成功。臣将兮以奠,望纳兮微衷。”在礼乐声中,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依次到昊天上帝以及配帝神位前跪拜,捂圭,行三上香,奠献玉帛,出圭,鞠躬拜兴后复位。
第三项,进俎,歌奏《凝和》。进俎,又称献馔,即进献熟肉。当斋郎举俎入门,赞礼郎唱进俎,协律郎则举旗指挥歌奏《凝和之曲》:“庖人兮列鼎,肴羞兮以成。方俎兮再献,愿享兮以歆。”此时,太常、太祝等官导引皇帝来到神位前,捂圭奠俎,依次將熟食摆放于神座。进罢出圭,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复位。
第四项,初献,酌泛齐,歌《寿和之曲》,舞《武功之舞》。当赞礼郎唱行初献礼,太常卿奏行初献,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至爵洗位,依次经过捂圭、受爵、洗爵、拭爵、以爵授执爵官、出圭等礼节。其后,太常卿奏请至酒尊所,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至酒尊所,依次经过进爵、执爵、受泛齐等礼节。当太常卿奏请皇帝出圭,协律郎举旗,指挥歌奏《寿和之曲》,并《武功之舞》。其舞歌日:“灵兮皇皇,穆严兮金床。臣令乐舞兮景张,酒行初献兮捧觞。”在歌舞声中,太常卿等导引皇帝至神位前跪拜,又经过捂圭、三上香、三祭酒、献爵等礼节,礼毕戛敌乐止。皇帝出圭,歌舞继起,在歌舞声中读祝官捧祝至祝位,跪读祝文,皇帝跪拜,平身再拜,拜毕复位,戛敌乐止。其后,皇帝又以相同礼节祭拜配帝。拜毕,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复位。 第五项,亚献,酌醴齐,乐奏《豫和之曲》,舞《文德之舞》。其歌日:“载斟兮再将,百辟陪祀兮具张。感圣情兮无已,拜手稽首兮愿享。”亚献与初献行礼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表演内容不同,亚献主要以文舞表象文事,前者初献重在表功:二是奠献之酒的规格不同,前者为泛齐,后者为醴齐;三是亚献不吟唱祝文。
第六项,终献,酌盎齐,乐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其歌日:“三献兮乐舞扬,肴羞具纳兮气蔼而芳。光朗朗兮上方,况日吉兮时良。”终献仪节,与亚献同。
第七项,饮福,不举乐。三献礼毕,赞礼郎唱饮福受胙,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升坛,到达饮福位,跪拜,平身。皇帝捂圭,奉爵官跪进福酒,太常卿礼赞日:“惟此酒肴,神之所与,赐以福庆,亿兆同沾。”其后,皇帝拜爵,祭酒,啐酒,返爵于坫。奉胙官进胙跪献,皇帝受胙,又授之左右执事。皇帝出圭,再拜,平身,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复位。其后,皇太子以下及其百官皆行叩拜之礼。
第八项,乐彻,歌奏《雍和》。赞礼郎唱彻豆,协律郎举旗,指挥表演《雍和之曲》。其歌日:“粗陈菲荐兮神喜将,感圣心兮何以忘。民福留兮佳气昂,臣拜手兮谢恩光。”在乐歌声中,掌祭官负责彻豆,赞礼郎则唱赐胙,太常卿奏请皇帝饮福受胙,继而赐胙。
第九项,送神,乐奏《安和》。赞礼郎唱送神,协律郎举旗歌奏《安和之曲》:“旌幢烨烨兮云衢长,龙车凤辇兮驾飞扬。遥瞻冉冉兮去上方,可见熏民兮永康。”。遥望苍穹,神灵远去,降下福泽,百姓安康。在皇帝、太子及其百官拜毕后,赞礼郎唱日:奉祝、奉币、奉酒、奉俎、奉馔等诸官一同前往燎所柴坛。
第十项,望燎,乐奏《时和》。赞礼郎唱望燎,协律郎举旗,指挥歌奏《时和之乐》:“进罗列兮诣燎方,炬焰发兮煌煌。神变化兮物全于上,感至恩兮无量。”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至“望燎”位,赞礼唱可从东西两面点火,至半燎,太常卿奏礼毕,导驾官同太常卿导引皇帝还大次。至此,祀天大典仪式音乐表演全部结束。皇帝銮驾回宫,乐奏大乐鼓吹。
与隋唐比对,明代祭祀典礼仪式音乐表演之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隋唐皇帝每行、升降以及饮福受胙,均举乐,而大明不举乐。其二,明代望燎仪节,增添举乐环节。其三,隋唐三献仪节,先举文舞,后举武舞,而明代则反其道而行之。
通过对明代祀天大典仪式音乐表演整个流程的考察,太常寺卿等官全程参与。祀前准备阶段,太常卿负责吉日奏呈,斋戒奠告神坛,奏请帝王致斋,进献铜人传制谕文,题请皇帝并参与视牲,神版、神主、神牌安置神坛:太常少卿负责供奉玉帛、酒肉、鲜果等一系列事宜:太常博士負责进祝版填御名。典礼仪式音乐表演阶段,太常卿同导引官导引皇帝行礼,诸如迎神、奠玉帛、进俎、三献、饮福、送神、望燎以及升阶、盥洗、叩拜等一系列具体仪节:赞礼郎赞唱典礼仪程:协律郎负责调度、指挥表演:引舞、舞士同乐舞生协作进行歌舞表演。需要指出的是,洪武十年,朱元璋改定天地合祀之典,嘉靖九年,复改分祀天地之礼,但其仪式音乐表演大多遵循洪武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