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乐此不疲,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
1.联系生活引趣
对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引出新的课题.如实际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图形、道路桥梁高度、长度的测量方法、体现我们生活水平GDP中的一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问题.老师将这些引言部分讲得有声有色,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另外,在一些单元和部分课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适当讲述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中国是较早使用勾股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究欲望.
2.巧用实物教具激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他们常常表现为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例如,“一次函数的图象”这节课的内容恰恰是要求从形象的图形和事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形结合,教师在教学时不可急于求成,要放手让学生通过画图去体会.此时,学生刚学函数,即使有了“字母表示数”和“变量之间关系”及“潮汐、气温、路程等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作铺垫,但那只是形象的一种实际应用,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用关系式和表格来表示一次函数,并没有把它抽象为数形的对应关系,这些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差距较大,也更为复杂抽象.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四个“画图”环节,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就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生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二、利用名人事迹,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源于实际,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必将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欲望;了解科技的突飞猛进对数学工具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后人不断探索创新的事实,必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将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激励他们发奋学习,可为学生树立革命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像陈景润,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科学高峰的艰险历程中,为了理想,为了科学,以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卧室中,埋头苦干,常常为了一个公式、一个数据而废寝忘食,他终于在1972年把人们200多年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名人的感人事迹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让学生在激励中点燃学习的热情.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三动三自主”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所谓“三动”,即一动为“教师情动”,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二动为“师生互动”,师生双方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与互相交流中深刻体会知识的内涵;三动为“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所谓“三自主”,即第一步为自主探究——学生先自学课本内容中的知识点,第二步为自主展示——学生根据自学的知识点自主展示例题的解答和课本练习题的训练,第三步为自主拓展——就是变式提高,让学生跳得高摘果子.
在“三动”中,“情动”是第一位的,特别是老师的情动应该先行.无论课前的引入、课间的发现还是课后的创新,老师的精神状态应始终充满热情,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都要对学生有吸引力,那样学生才有激情.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和帮助的作用非常重要,尽管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滞后和对数学知识背景的缺失的现实,都需要教师随时了解、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生生互动”中,强调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比如在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时,如果每组事先指定某位同学发言,这样其他同学就会疏于准备,从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大打折扣.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用抽签的办法,让每一位同学都可能随时被抽到,就促使他们都“时刻准备着”,这种方式易于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接受,同时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学习的公平性.
(责任编辑 谭有进)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乐此不疲,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
1.联系生活引趣
对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引出新的课题.如实际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图形、道路桥梁高度、长度的测量方法、体现我们生活水平GDP中的一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问题.老师将这些引言部分讲得有声有色,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另外,在一些单元和部分课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适当讲述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中国是较早使用勾股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究欲望.
2.巧用实物教具激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他们常常表现为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例如,“一次函数的图象”这节课的内容恰恰是要求从形象的图形和事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形结合,教师在教学时不可急于求成,要放手让学生通过画图去体会.此时,学生刚学函数,即使有了“字母表示数”和“变量之间关系”及“潮汐、气温、路程等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作铺垫,但那只是形象的一种实际应用,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用关系式和表格来表示一次函数,并没有把它抽象为数形的对应关系,这些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差距较大,也更为复杂抽象.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四个“画图”环节,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就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生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二、利用名人事迹,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源于实际,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必将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欲望;了解科技的突飞猛进对数学工具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后人不断探索创新的事实,必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将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激励他们发奋学习,可为学生树立革命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像陈景润,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科学高峰的艰险历程中,为了理想,为了科学,以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卧室中,埋头苦干,常常为了一个公式、一个数据而废寝忘食,他终于在1972年把人们200多年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名人的感人事迹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让学生在激励中点燃学习的热情.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三动三自主”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所谓“三动”,即一动为“教师情动”,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二动为“师生互动”,师生双方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与互相交流中深刻体会知识的内涵;三动为“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所谓“三自主”,即第一步为自主探究——学生先自学课本内容中的知识点,第二步为自主展示——学生根据自学的知识点自主展示例题的解答和课本练习题的训练,第三步为自主拓展——就是变式提高,让学生跳得高摘果子.
在“三动”中,“情动”是第一位的,特别是老师的情动应该先行.无论课前的引入、课间的发现还是课后的创新,老师的精神状态应始终充满热情,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都要对学生有吸引力,那样学生才有激情.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和帮助的作用非常重要,尽管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滞后和对数学知识背景的缺失的现实,都需要教师随时了解、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生生互动”中,强调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比如在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时,如果每组事先指定某位同学发言,这样其他同学就会疏于准备,从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大打折扣.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用抽签的办法,让每一位同学都可能随时被抽到,就促使他们都“时刻准备着”,这种方式易于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接受,同时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学习的公平性.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