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固体颗粒物形成的污染成为大气污染最严峻的问题,华北地区已成为我国四大灰霾地频发之一,特别是日益增加的机动车辆,释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同时还伴有PM2.5等大气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含有重金属,同时携带细菌、病毒和致癌物质等,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绿化植物;交通污染;生理响应
城市交通污染区生长的园林绿化植物,其叶片和树皮含硫量受到机动车流量的影响,同一株植物的不同侧面,其硫含量不同,远离工厂和生活居住区的交通污染区,分布在主干道一侧的叶片和树皮的含量高于面向人行道一侧的硫含量;但在工厂和生活居住区及交通复合污染区,其含硫量分布不遵循此规律。在选种抗污染植物时,模拟熏气实验的结论只能做参考.还要充分考虑实地环境的其它不可预测的生态因子的影响。
1 栽植基础工程
1.1 栽植前土壤处理
包括栽植土、栽植前场地清理、栽植土回填和造型处理。(1)栽植土指理化状况良好、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包括客土、原土利用、栽植基质等。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其ph值应符合本地区栽植标准。(2)土壤全盐含量、土壤容重应达到规范要求。栽植基础严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有效土层下有得有不透水层。不符合要求时,必须对土壤进行清除、换填等处理,直到符合要求。有效土层厚度根据植物种类确定,必须满足其生长成活的最低土层厚度。(3)种植区内的渣土、工程废料、宿根性杂草、树根及其他有害污染物清除干净。场地标高及清理程度应符合设计和栽植要求。(4)造型胎土、栽植土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检测报告。回填土及地形造型的范围、厚度、标高、造型及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2 重盐碱、重黏土地土壤改良及栽植基层工程
(1)土壤全盐含量大于或等于0.5%的重盐碱地和土壤为重黏土地区的绿化栽植工程应实施土壤改良。改良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单位施工。(2)土壤坡面、岩石坡面、混凝土覆盖面的坡面等在进行绿化时,应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混凝土格构、固土网垫、格栅、土工合成材料、喷射基质等施工做法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道路绿化植物与交通污染的关系
2.1 交通流量与滞尘量的关系
交通流量显著提高了大叶黄杨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这种影响随着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大叶黄杨在交通流量大的道路上表现出更强的滞尘能力。各种车辆在参与交通的过程中排放大量尾气,同时车轮与地面摩擦产生粉尘,车辆在奔驰的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引起的地面二次扬尘,这些都是路边植物叶面尘的主要来源。因此,交通流量越大,大叶黄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越大。
2.2 滞尘量与抗坏血酸含量的关系
交通污染显著降低了大叶黄杨抗坏血酸含量,这种影响随着交通污染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随着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增加,抗坏血酸含量逐渐降低。交通污染成分非常复杂,其中不但含有溶于水的金属离子,还含有重金属、各种致病菌及微生物,这些都会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參与叶片的新陈代谢过程,这些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后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而抗坏血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可能在这过程中消耗了一部分,因此导致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越大,抗坏血酸含量越低。交通污染的成分中,具体是哪种污染物引起的抗坏血酸含量的降低,以及降低的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植物可以通过改变体内抗坏血酸含量水平,主动适应环境污染,抗性强的植物会增加抗坏血酸含量,以适应环境污染,而对环境污染敏感型植物会减少抗坏血酸含量,由此可以推断,大叶黄杨可能是对环境污染较为敏感的植物。
2.3 滞尘量与叶片pH的关系
滞尘量与叶片pH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这与陶玲等的研究结果(长期大气污染显著降低了兰州市绿化树种叶片的pH)有所不同,可能是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污染物成分,导致植物的生理变化不同。
2.4 滞尘量与相对含水量的关系
交通污染显著提高了大叶黄杨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高的大叶黄杨表现出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植物在道路上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土层较薄,土壤养分差,生长空间狭窄,交通污染严重等,大叶黄杨在长期的逆境胁迫条件下,可能通过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
3 提高交通绿化的具体措施
3.1 中央分隔带生态绿化
中央分隔带具有分隔交通、诱导视线、防止眩光、保障行车安全等重要作用,是公路绿化的重点,尤其是在景观美化方面,对路基侧和边坡绿化有着补充和完善作用。中央分隔带生态绿化,要做到四季常绿,尽量减少落叶,冠形整齐,不仅形成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能够渲染和调节单调的行车环境;绿化风格应力求明快,同时应在整体统一风格下适当变化;绿化植物色彩不宜太艳丽,以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行车安全。同时,色彩应注意每隔一定距离增加一些跳跃性的色彩,使局部色彩丰富,以调节驾驶员的视线。
3.2 立交区、隧道区域生态绿化
立交区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的节点,也是与其它道路交叉行驶的出入口;从景观构成的角度看,立交区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立交区生态绿化应满足交通安全的功能,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突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力求立交区绿化模式变化丰富。
隧道区域生态绿化应当依山就势,突出区域特色,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突出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达到神形统一。同时,应注意隧道洞口用明暗过渡处理来保护司机视线;树立大环境的概念,将洞口带统一设计,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绿化,与沿途两侧风光结合,注意整体性和节奏感。注重个体设计,力求设计精致,创造具有时代感,反映风土人情和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景观。在洞口景观设计中所选用植物应具有最佳适应性,表现为抗逆性强,生长发育正常,病虫害少及易繁殖等性状。
3.3 特殊区域的生态绿化
弃土场防护遵循上拦下截的原则,可退耕部分采用植草覆盖方式进行短期遮蔽绿化;不可退耕部分采用植树方式。栽植以自然栽植为主。停车区、收费站等服务区域的生态绿化应以人为本,营造“休闲、观光”的景观,采用乡土树种和观姿、观花造景植物,并通过景廊、水池等园林建筑,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
服务区的生态绿化作为静态区域的服务区是“生态公路”长廊上的重要部分。其生态绿化应充分体现高速公路“安全、高效、快捷”的特点,设计上以简洁、明快、整齐、流畅的整形栽植为主,视野开阔,避免繁杂;采用园林绿化方式,选用当地植物中以开花、有色品种为主的品种,常绿、落叶相结合,达到植被恢复、美化的效果;场地上的原存树木、岩石等,景色效果好的尽量保存。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植物造型栽植,如植字、拼图等突出民族、地方特色。
4 结束语
植物的滞尘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仅受到植物自身多种生理特性的影响,同时与植物所处的环境及对大气颗粒物的阻滞时间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影响植物滞尘这一复杂的动态过程,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最终取决于各因素的贡献分量大小。
参考文献:
[1]蔡马,贺立红,梁红.2种银杏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22-3531.
[2]张杰,邹学忠,杨传平等.不同蒙古栎种源的叶绿素荧光特性闭[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3):20-21.
[3]李延菊,李宪利,高东升.扁桃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J].落叶果树,2006(3):1-4.
[4]陈静.市交通运输局绿化美化交通环境[N].钦州日报,2010-07-10(002).
[5]吴小刚.探讨高速交通环境的绿化与养护[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3-24.
作者简介:付立梅(1987-),女,中级,研究方向:市政方向,身份证号:413026198703208123。
关键词:绿化植物;交通污染;生理响应
城市交通污染区生长的园林绿化植物,其叶片和树皮含硫量受到机动车流量的影响,同一株植物的不同侧面,其硫含量不同,远离工厂和生活居住区的交通污染区,分布在主干道一侧的叶片和树皮的含量高于面向人行道一侧的硫含量;但在工厂和生活居住区及交通复合污染区,其含硫量分布不遵循此规律。在选种抗污染植物时,模拟熏气实验的结论只能做参考.还要充分考虑实地环境的其它不可预测的生态因子的影响。
1 栽植基础工程
1.1 栽植前土壤处理
包括栽植土、栽植前场地清理、栽植土回填和造型处理。(1)栽植土指理化状况良好、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包括客土、原土利用、栽植基质等。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其ph值应符合本地区栽植标准。(2)土壤全盐含量、土壤容重应达到规范要求。栽植基础严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有效土层下有得有不透水层。不符合要求时,必须对土壤进行清除、换填等处理,直到符合要求。有效土层厚度根据植物种类确定,必须满足其生长成活的最低土层厚度。(3)种植区内的渣土、工程废料、宿根性杂草、树根及其他有害污染物清除干净。场地标高及清理程度应符合设计和栽植要求。(4)造型胎土、栽植土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检测报告。回填土及地形造型的范围、厚度、标高、造型及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2 重盐碱、重黏土地土壤改良及栽植基层工程
(1)土壤全盐含量大于或等于0.5%的重盐碱地和土壤为重黏土地区的绿化栽植工程应实施土壤改良。改良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单位施工。(2)土壤坡面、岩石坡面、混凝土覆盖面的坡面等在进行绿化时,应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混凝土格构、固土网垫、格栅、土工合成材料、喷射基质等施工做法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道路绿化植物与交通污染的关系
2.1 交通流量与滞尘量的关系
交通流量显著提高了大叶黄杨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这种影响随着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大叶黄杨在交通流量大的道路上表现出更强的滞尘能力。各种车辆在参与交通的过程中排放大量尾气,同时车轮与地面摩擦产生粉尘,车辆在奔驰的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引起的地面二次扬尘,这些都是路边植物叶面尘的主要来源。因此,交通流量越大,大叶黄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越大。
2.2 滞尘量与抗坏血酸含量的关系
交通污染显著降低了大叶黄杨抗坏血酸含量,这种影响随着交通污染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随着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增加,抗坏血酸含量逐渐降低。交通污染成分非常复杂,其中不但含有溶于水的金属离子,还含有重金属、各种致病菌及微生物,这些都会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參与叶片的新陈代谢过程,这些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后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而抗坏血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可能在这过程中消耗了一部分,因此导致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越大,抗坏血酸含量越低。交通污染的成分中,具体是哪种污染物引起的抗坏血酸含量的降低,以及降低的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植物可以通过改变体内抗坏血酸含量水平,主动适应环境污染,抗性强的植物会增加抗坏血酸含量,以适应环境污染,而对环境污染敏感型植物会减少抗坏血酸含量,由此可以推断,大叶黄杨可能是对环境污染较为敏感的植物。
2.3 滞尘量与叶片pH的关系
滞尘量与叶片pH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这与陶玲等的研究结果(长期大气污染显著降低了兰州市绿化树种叶片的pH)有所不同,可能是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污染物成分,导致植物的生理变化不同。
2.4 滞尘量与相对含水量的关系
交通污染显著提高了大叶黄杨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较高的大叶黄杨表现出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植物在道路上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土层较薄,土壤养分差,生长空间狭窄,交通污染严重等,大叶黄杨在长期的逆境胁迫条件下,可能通过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
3 提高交通绿化的具体措施
3.1 中央分隔带生态绿化
中央分隔带具有分隔交通、诱导视线、防止眩光、保障行车安全等重要作用,是公路绿化的重点,尤其是在景观美化方面,对路基侧和边坡绿化有着补充和完善作用。中央分隔带生态绿化,要做到四季常绿,尽量减少落叶,冠形整齐,不仅形成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能够渲染和调节单调的行车环境;绿化风格应力求明快,同时应在整体统一风格下适当变化;绿化植物色彩不宜太艳丽,以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行车安全。同时,色彩应注意每隔一定距离增加一些跳跃性的色彩,使局部色彩丰富,以调节驾驶员的视线。
3.2 立交区、隧道区域生态绿化
立交区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的节点,也是与其它道路交叉行驶的出入口;从景观构成的角度看,立交区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立交区生态绿化应满足交通安全的功能,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突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力求立交区绿化模式变化丰富。
隧道区域生态绿化应当依山就势,突出区域特色,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突出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达到神形统一。同时,应注意隧道洞口用明暗过渡处理来保护司机视线;树立大环境的概念,将洞口带统一设计,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绿化,与沿途两侧风光结合,注意整体性和节奏感。注重个体设计,力求设计精致,创造具有时代感,反映风土人情和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景观。在洞口景观设计中所选用植物应具有最佳适应性,表现为抗逆性强,生长发育正常,病虫害少及易繁殖等性状。
3.3 特殊区域的生态绿化
弃土场防护遵循上拦下截的原则,可退耕部分采用植草覆盖方式进行短期遮蔽绿化;不可退耕部分采用植树方式。栽植以自然栽植为主。停车区、收费站等服务区域的生态绿化应以人为本,营造“休闲、观光”的景观,采用乡土树种和观姿、观花造景植物,并通过景廊、水池等园林建筑,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
服务区的生态绿化作为静态区域的服务区是“生态公路”长廊上的重要部分。其生态绿化应充分体现高速公路“安全、高效、快捷”的特点,设计上以简洁、明快、整齐、流畅的整形栽植为主,视野开阔,避免繁杂;采用园林绿化方式,选用当地植物中以开花、有色品种为主的品种,常绿、落叶相结合,达到植被恢复、美化的效果;场地上的原存树木、岩石等,景色效果好的尽量保存。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植物造型栽植,如植字、拼图等突出民族、地方特色。
4 结束语
植物的滞尘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不仅受到植物自身多种生理特性的影响,同时与植物所处的环境及对大气颗粒物的阻滞时间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影响植物滞尘这一复杂的动态过程,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最终取决于各因素的贡献分量大小。
参考文献:
[1]蔡马,贺立红,梁红.2种银杏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22-3531.
[2]张杰,邹学忠,杨传平等.不同蒙古栎种源的叶绿素荧光特性闭[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3):20-21.
[3]李延菊,李宪利,高东升.扁桃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J].落叶果树,2006(3):1-4.
[4]陈静.市交通运输局绿化美化交通环境[N].钦州日报,2010-07-10(002).
[5]吴小刚.探讨高速交通环境的绿化与养护[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3-24.
作者简介:付立梅(1987-),女,中级,研究方向:市政方向,身份证号:41302619870320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