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雕刻艺术节应邀加盟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风光如画的宝安区沙井海上田园举行。之前,中国雕刻艺术节组委会通过《雕塑》杂志、《雕塑世界报》、雕塑在线等媒体向全世界的雕塑家发出了邀请,共收到20多个国家和近30个中国省区500名艺术家的应征稿件600余幅。经过组委会组织的评选专家评选,共有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15名国外艺术家,有北京、广东、广西、辽宁、福建、河北、四川、台湾、香港等15个省区的42名中国艺术家入选参加了比赛。和往届一样,外国的艺术家15名,和潘绍棠、何鄂、朱达诚、范伟民、傅中望、项金国、石村、王黎明、许鸿飞、于小平、黄清辉、向光华等先生作为特邀选手参赛不参评。旅美艺术家罗小平也参加了本次活动。因深圳地处南中国海岸,与港澳台比邻,所以港台地区参加活动的艺术家较多,香港的有朱达诚先生和黎日晃先生,台湾的有黄清辉、向光华先生和李紫晴女士。很遗憾此次活动没有澳门的艺术家参加。参赛的艺术家中年长的近80岁,年轻的只有30岁左右,可谓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聚鹏城。
十多年来,每届中国雕刻艺术节都得到了广大雕塑家朋友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投稿十分踊跃。有的朋友屡投屡中,有的朋友很遗憾则屡投屡不中。原因何在?很多人不得其解。在这里,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告诉大家如何才有机会入得初选评委们的法眼。一是要按照参赛要求认真填写《报名登记表》,认真制作稿件,符合游戏规则的要求很重要。在投来的稿件中,有的朋友寄来的是手绘的速写式的草图,没有质感、形体感和空间感,不是雕塑创作所需要的东西;二是不要多投稿件,有的朋友竟有三五件甚至七八件投稿,有点东方不亮西方亮、撞大运的想法。这样的想法要不得,事实上也行不通,莫如集中精力把一件作品做好、做到位;三是不要有侥幸心理,重复投稿,就是把以前落选的稿件拿过来再投企图蒙混过关,此路当然不通;四是在注重学术性的同时,要考虑到作品的社会性,即要尽可能地能让大众接受,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创作上要考虑倾向于具像的、写实的风格。事实证明,在历届的雕刻艺术节和其他活动中,这类作品多受欢迎和好评。但这并不是说抽象化、观念的作品不受欢迎,如张永见先生的作品《离乡》《呼啸》等作品屡摘桂冠,《最后一滴眼泪》则达到了顶峰。当代艺术比拼的首先是观念,其次才是技艺。然而,观念之产生比获得娴熟的技艺要难得多。朋友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已入其门径?五是作品的语言要对路,形式感要强。也就是石雕要有石雕的语言,木雕要有木雕的语言,作品要有冲击力,要让观众一见钟情,怦然心动。总之,要抛掉侥幸心和些许不自信,要认真对待每一件创作,要坚持创作,如果有条件做成小稿者更有可能入选中国雕刻艺术节。重在参与,入得“门”来,老友新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至于获不获奖那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了。
2007年4月28日,“第八届中国雕刻艺术节”举办了开凿仪式。开凿仪式在海上田园附近的石雕工厂里举行,由艺术节组委会主任范伟民先生主持。深圳市宝安区文产办主任朱桂明和沙井街道办事处宣传部部长郭培源代表当地政府分别致欢迎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潘绍棠教授代表专业委员会对中国雕刻艺术节的合作方和海内外积极参与的广大雕塑家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选手们取得佳绩,本届中国雕刻艺术节组委会秘书长陈培一先生代表组委会宣读了《第八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汉玉杯”雕刻大赛参赛规则》。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发表了热情洋溢而又风趣幽默的讲话,并由衷地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在深圳多办几次,使更多的朋友有机会来了解深圳,为深圳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做点贡献。
由于承办方深圳汉玉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非生产加工企业,深圳地区又不是石雕产业基地,不具备加工能力和生产能力,所提供的石材又系表层开采的石料,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产生了一些永远也难以弥补的遗憾,但是深圳人的热情冲淡了由此而产生的诸多不快。来自世界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们,在助手的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如期按要求完成了创作。
在中外艺术家中,中国的老艺术家何鄂先生和希腊的艺术家安东尼斯先生坚持工作到了最后一天。何鄂先生是第一次参加中国雕刻艺术节的活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赶上了个末班车”。为了追求尽善尽美,不给自己留下终身的遗憾,她一再要求增加工作时间,并且不计成本地自费请了两个北雕厂的技师来帮助自己打造作品。被何先生的认真所感动,经过协调,组委会总算帮助她实现了愿望。与何先生并肩战斗的外籍艺术家安东尼斯则坚持自己动手做,尽可能不让助手动手,直到文博会分会场开幕的前一天下午,他的作品才顺利吊装完毕。
四
往届的中国雕刻艺术节,都同时举办“中国雕塑论坛”。因为今年秋季要在上海举办“泛雕塑艺术展”,所以“第13届中国雕塑论坛”将移师上海,以“泛雕塑”为主题展开研讨。第八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期间,组委会举办了主题为“雕塑艺术与文化产业”的研讨会,由范伟民先生主持。参加研讨会的有宝安区政府和沙井镇政府的领导,有参加雕艺节的中国艺术家和深圳市活跃的艺术家,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和艺术家就深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展开了对话,不过领导们多在认真倾听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只是偶尔出言对话。会场不时由于辩论而掀起小小的高潮。
研讨会围绕主题而展开。大家探讨的是文化的产品化,以及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探讨的是深圳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失衡扭转的可能性与前途,当然也少不了深圳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大家还对汉玉公司筹建雕刻产业基地的宏伟蓝图进行了探讨,对雕塑艺术的产业化、商品化表示出了担忧:艺术品是艺术家创作的,是不可能成批量生产的;批量生产的是产品而不是艺术品,其艺术水准根本无法与艺术家的作品相提并论,要打很大一个折扣。雕刻艺术是否需要产业化,如何产业化,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不过,与会的专家们对汉玉公司的雄心还是嘉许的,相信他们会对中国雕塑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
5月16日,在海上田园举行了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雕刻艺术节分会场的开幕式,同时举办了“汉玉杯”雕刻大赛的颁奖典礼。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安志同志和中央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本届艺术节评审委员会主任钱绍武先生,组委会主任范伟民先生,以及深圳市的部分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为获奖作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安志副会长代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表了讲话,对文博会和雕艺节在深圳举办表示祝贺,对海外艺术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对承办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和《雕塑》杂志社十几年来的努力工作表示肯定,对深圳市有关方面的积极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中国雕刻艺术节”能够长期坚持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最终形成一个国内、国际的会展品牌。
本届艺术节获奖的作品仍然是写实、具像的占了大多数,如钱步辉的《花鼓女》和高蒙的《春风》(分获二等奖),陈钢的《沐》、邱国民的《上善若水》、徐晓虹的《昨日读书声》、李学斌的《童话》、吕军的《男人与鸟·女人与鸟》(分获三等奖)。但是黎日晃的抽象作品《构建·融合》却拔了头筹,摘取了一等奖的桂冠。此次获奖的结果,又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黎日晃、高蒙、陈钢、吕军均属于岭南地区,钱步辉、李学斌、徐晓虹来自江淮地区,邱国民则来自齐鲁大地。既然要比赛,自然就要分出个高下,自然就会几家欢喜几家忧。其实,大可不必,能够参加比赛,从6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已是幸事,获不获奖就不必在意了。再说,未获奖的作品未必就比获奖的作品差多少,未必就不是优秀作品,如李紫晴的《海平线》、罗小平的《达摩》、张美源的《春巢》、王小蕙的《顶天立地》、朱尚熹的《人工岛》、许正龙的《山石入画》、郭心聪的《南海风韵》、吴荣华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等等,可以信手拈来。
六
雕刻艺术节也好,雕刻大赛也罢,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作品展开的。
本届艺术节邀请的外国艺术家和中国台湾的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非写实的抽象作品,只有一两件是介于具像、非具像之间,带有些观念的意味。中国的40多位艺术家,特邀的和参赛的在内,有26件作品描绘的是写实或非写实的人物,占据绝大多数。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不管是获奖的,还是未获奖的,可圈可点的太多,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圈点,只能拈其一二而已。
蜚声港台地区的黎日晃近年来多次参加内地举办的各种活动,相当活跃,他是第一次参加中国雕刻艺术节的活动。黎日晃是个严谨的学者,受过严格的西式教育,认真研究过材料科学,他同时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钟情,为之陶醉,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体现两种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参加本届艺术节的作品《构建·融合》,就是用极为简约的抽象几何形体,用异体同构的组合手法,诠释了和谐、合和为一的东方哲学。这件作品首先是观念在先,其次是技术要求难度相当大,无论是制作加工还是安装组合都是颇费周折。黎日晃是个驾驭汉白玉石材的专家,堪称“石语者”,对石材的熟练掌握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钱步辉多年来一直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从民间艺术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摸索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他从民间剪纸和皮影中获取了灵感,创作了一系列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作品。目前,他从皮影系列跨越到了另一个空间,吸收汉唐泥塑中的精华,改变了皮影系列重肢体语言而忽略表情的手法,创建了健壮、肥硕而动态优美、表情娇憨可掬的花鼓女系列。花鼓戏,是安徽凤阳地区的民间艺术,而打鼓唱戏则是当地女子谋生的手段。过去,这段历史是辛酸的、痛苦的,在钱步辉的手中,花鼓女肢体动作夸张、表情丰富,似在用传统的花鼓,唱出扬眉吐气的新曲。
高蒙是中青年雕塑家之中不多的博士之一,是个学者型的艺术家。他的文风如同他那张嘴一样犀利,不轻易饶人。高蒙的艺术创作,亦如他的艺术思想一样活跃、闪跳不稳定。此次参赛的作品为《春风》,是一件极为写实的少女“肖像式”创作,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离别惆怅,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黯然伤神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用汉白玉石材来创作是比较合适的,少女脖颈恰有一块天然的黑斑,给人一种瑕不掩瑜的感觉,更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高蒙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浓郁的小资情调的作品,是他的心性使然,也是他长期的都市生活使然。
在特邀的选手中,来自台湾的艺术家向光华先生是个玩石头的高手,可以说是个玩家。他的参赛作品《上弦月》,造型简约,线条饱满,做工精良、考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均有其不同的韵味。上弦,是月亮盈亏的现象之一,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概念。月绕地行,当农历每月的初七、初八左右,从地上观看,傍晚时月亮位于子午线附近,月亮的形状为满月之半,亮面朝西,“似弓之张而弦直”,谓之上弦。这么一个玄妙的天文概念,用语言描述起来都不容易,用雕塑来表现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国学根基深厚的向光华,又深谙雕塑之道,用西方艺术的造型手段,表现的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化命题是到位的,他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这就是当代艺术优秀作品的价值所在。
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深圳湾,这座小小的滨海小城真的就像展翅的鲲鹏一样一飞冲天,在南中国绘写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文博会的举办,无异于又给这个美丽的港湾带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将鼓起深圳这只大鹏经济、文化齐飞的双翼。
(注:鸣谢沈允庆等同志提供本活动报道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