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团队心肺复苏形式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及价值。方法:对高质量心肺复苏临床路径进行模拟演练,并采集心肺复苏质量,与常规方式进行对比。使用胸外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共采集58例,根据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9例采用院内常规急救复苏模式;试验组29例采用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团队心肺复苏。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质量。结果:试验组总抢救时间、第一次除颤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科团队心肺复苏形式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质量,缩短各项急救措施落实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CPR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科;团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60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377-01
美国心脏协会在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提出,对于临床病情症状恶化的患者,要建立快速急救医疗团队提供早期干预,以团队的形式实施心肺复苏,从而预防心脏骤停,改善患者预后。团队心肺复苏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复苏的时效性,保证各项急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确保胸外按压质量,对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胸外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共采集58例,根据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9例采用院內常规急救复苏模式;试验组29例采用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团队心肺复苏。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院内常规急救复苏模式,使用胸腔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关闭反馈,仅采集数据),并不进行任何人为干预。
1.2.2试验组
使用胸外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CPR反馈,并采集数据),采用团队复苏的形式,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从团队人员配置及角色分工,急救设备配置、团队复苏流程着手,进行心肺复苏临床路径优化,并以此为标准路径进行团队心肺复苏,具体如下:
1.2.2.1急救人员培训
把急诊科护士按资质、年限、工作经验等分成3个层次,A护士为急诊工作 10 年及以上的高年资护士;B护士为急诊工作 4 年及以上的中年资护士;C护士为急诊工作1~3 年的低年资护士,将各层次护士合理安排,并要求所有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呼吸机的使用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中、高年资护士需掌握气管插管术的操作技术。
1.2.2.2定位放置仪器、药品、物品
设立心肺复苏区,根据复苏需要将各抢救仪器、药品、物品定位放置,保证设置齐全,做到取用方便、快捷、有序。呼吸机、中心供氧、吸引装置、多功能监护仪等置于抢救床的头侧;心电监护、除颤仪等置于抢救床的右侧;抢救车、气管插管盘、输液泵、微量泵等置于抢救床的左侧;尽可能缩短取用半径,以节省急救准备的时间[3]。
1.2.2.3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
由1名医生及A、B、C 各1名护士协作抢救:医生位于患者右侧,负责整个抢救过程及措施的总指挥;A护士位于患者头侧,负责护理工作指挥以及呼吸复苏管理;B护士位于患者右侧,负责心脏复苏管理;C护士位于患者左侧,负责药物复苏管理。详细流程如下:
第1步:B 护士位于患者右侧、C 护士位于患者左侧,迅速将患者推入心肺复苏区,B护士负责判断意识及颈动脉搏动,C护士协助患者安置合适体位并呼救抢救人员到位。
第2步:A 护士立刻到达头位,清理患者呼吸道,开放气道;医生到达询问简要病史。
第3步:B护士立即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A护士准备呼吸囊;C护士准备静脉通道用物及药品。
第4步:A护士行面罩呼吸囊加压给氧;医生指挥抢救,下达口头医嘱;B护士进行心电监护;C 护士建立静脉通道。
第5步:医生行连续性胸外心脏按压;A护士准备气管插管;B 护士准备除颤、协助医生进行除颤;C护士准备肾上腺素。
第6步:B 护士协助A护士气管插管,调试呼吸机;医生确认气管导管位置 (胸外按压中断<10s);B 护士呼吸囊辅助呼吸;C 护士观察记录各急救措施落实时间。
第8步:医生继续胸外心脏按压;A护士固定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B护士呼吸囊辅助呼吸;C 护士观察记录。
第9步:医生与 B护士每隔 2 min轮换行胸外心脏按压;A 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观察瞳孔;C护士准备冰帽。
第10步:医生判断复苏效果;A 护士监测并报告各项生命体征等;B护士与医生继续轮换进行胸外心脏按压;C 护士上冰帽。
第11步:医生宣布复苏结果及时间,复苏成功的患者送ICU进行进一步支持治疗;A护士管理气道,观察病情;B、C护士协作进行基础护理及病情记录。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心肺复苏质量参数上的差异,包括:
1.3.1复苏时效性:总抢救时间、第一次除颤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
1.3.2CPR成功率: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2005年)制定的CPR成功标准[4],即在停止心脏按压后恢复自主心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并能测到血压。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复苏时效性
试验组总抢救时间、第一次除颤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的CPR成功率
试验组的CPR成功率为58.6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31.03%(P<0.05),见表2:
3讨论
心肺复苏即在患者出现呼吸或心跳骤停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紧急治疗手段,即通过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以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搏动,通过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通过快速电除颤帮助患者转复心室颤动,以及通过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帮助患者重新恢复自主循环。心肺复苏是抢救关键措施,其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的缺氧坏死,而大脑缺氧四分钟以上即可形成脑损伤,十分钟以上即会导致脑部的不可逆损伤,因此心肺复苏的施救时效需越快越好[4]。美国心脏协会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首次提出“团队复苏模式”,医务人员以团体的形式分工协作,各团队成员同时执行各项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进行有序、有效团队抢救措施。常规急救复苏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即使个人抢救技能熟练、操作水平高,也有足够的抢救人员,但常会由于分工不明确、场面混乱,导致各项急救措施无法及时落实,最终导致抢救时机的延误[5-6]。
团队复苏模式通过制定科学性的复苏流程,并对抢救人员定职责、定站位,使其可以相互协作、组织有序的进行抢救,同时根据复苏需要定位放置抢救仪器、药品、物品等,以利于抢救过程有序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时效性。美国心脏协会还指出,高效的心肺复苏团队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有明确的目标、合适的领导,共同的诺言、良好的沟通以及基本的技能,并建议应以团队形式进行心肺复苏,以便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为对惠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团队实施心肺复苏质量的现状进行摸底,探索适合我院急诊的高质量心肺复苏临床路径及系列适宜技术与下一步提升心肺复苏复苏质量的可能方案,本次研究分别对对照组患者及试验组患者采用了院内常规急救复苏模式及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团队心肺复苏,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抢救时间、第一次除颤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证实,使用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心肺复苏的质量更优,时效更短,成功率更高。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利用胸腔按压反馈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可进行带反馈与不带反馈的按压质量对比。2)利用信息化的方式采集数据,记录数据,导出数据,可实现全电子化流程。3)可进行特定临床路徑设计,在标准化模式下进行团队心肺复苏质量提升。4)对评估报告进行量化,将CPR质量进行图形化的显示与分析。并对高质量心肺复苏系统要素建立分析,分析要素包括:团队人员配置及角色分工,急救设备配置、团队复苏流程,以建立适合本院急诊科的团队心肺复苏模式,并对本次CPR质量摸底调查形成现状报告,加以分析后对其质量进行优化,针对薄弱环节引入干预措施,进行临床路径设计,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为拟建立的标准路径。
综上所述,采用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治疗可明显提高复苏质量,提高了复苏的时效性,减少了无序多人心肺复苏的杂乱,保证复苏流程的优化,确保按压质量,对提高我院CPR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宁,曾艳,吴月丽. 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指导下团队心肺复苏演练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5,29(8):2833-2836
[2] 美国心脏协会.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2015
[3]Jiang Y, Wu B, Long L, et al.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toward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 questionnaire study among the public trained online in China. BMJ Open, 2020,10(10): e038712.
[4]Riva G, Ringh M, Jonsson M, et al. Survival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fter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r chest compressions only before arrival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nationwide study during three guideline periods. Circulation, 2019, 139(23): 2600-2609.
[5]Hansen M, Schmicker RH, Newgard CD, et al. Time toepinephrine administration and survival from nonshockable out 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Circulation, 2018, 137(19): 2032-2040.
[6]Patel KK, Spertus JA, Khariton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rompt defibrillation and epinephrine treatment with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irculation, 2018,137(19): 2041-2051.
关键词:急诊科;团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60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377-01
美国心脏协会在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提出,对于临床病情症状恶化的患者,要建立快速急救医疗团队提供早期干预,以团队的形式实施心肺复苏,从而预防心脏骤停,改善患者预后。团队心肺复苏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复苏的时效性,保证各项急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确保胸外按压质量,对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胸外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共采集58例,根据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9例采用院內常规急救复苏模式;试验组29例采用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团队心肺复苏。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院内常规急救复苏模式,使用胸腔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关闭反馈,仅采集数据),并不进行任何人为干预。
1.2.2试验组
使用胸外按压反馈仪进行数据采集(CPR反馈,并采集数据),采用团队复苏的形式,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从团队人员配置及角色分工,急救设备配置、团队复苏流程着手,进行心肺复苏临床路径优化,并以此为标准路径进行团队心肺复苏,具体如下:
1.2.2.1急救人员培训
把急诊科护士按资质、年限、工作经验等分成3个层次,A护士为急诊工作 10 年及以上的高年资护士;B护士为急诊工作 4 年及以上的中年资护士;C护士为急诊工作1~3 年的低年资护士,将各层次护士合理安排,并要求所有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呼吸机的使用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中、高年资护士需掌握气管插管术的操作技术。
1.2.2.2定位放置仪器、药品、物品
设立心肺复苏区,根据复苏需要将各抢救仪器、药品、物品定位放置,保证设置齐全,做到取用方便、快捷、有序。呼吸机、中心供氧、吸引装置、多功能监护仪等置于抢救床的头侧;心电监护、除颤仪等置于抢救床的右侧;抢救车、气管插管盘、输液泵、微量泵等置于抢救床的左侧;尽可能缩短取用半径,以节省急救准备的时间[3]。
1.2.2.3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
由1名医生及A、B、C 各1名护士协作抢救:医生位于患者右侧,负责整个抢救过程及措施的总指挥;A护士位于患者头侧,负责护理工作指挥以及呼吸复苏管理;B护士位于患者右侧,负责心脏复苏管理;C护士位于患者左侧,负责药物复苏管理。详细流程如下:
第1步:B 护士位于患者右侧、C 护士位于患者左侧,迅速将患者推入心肺复苏区,B护士负责判断意识及颈动脉搏动,C护士协助患者安置合适体位并呼救抢救人员到位。
第2步:A 护士立刻到达头位,清理患者呼吸道,开放气道;医生到达询问简要病史。
第3步:B护士立即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A护士准备呼吸囊;C护士准备静脉通道用物及药品。
第4步:A护士行面罩呼吸囊加压给氧;医生指挥抢救,下达口头医嘱;B护士进行心电监护;C 护士建立静脉通道。
第5步:医生行连续性胸外心脏按压;A护士准备气管插管;B 护士准备除颤、协助医生进行除颤;C护士准备肾上腺素。
第6步:B 护士协助A护士气管插管,调试呼吸机;医生确认气管导管位置 (胸外按压中断<10s);B 护士呼吸囊辅助呼吸;C 护士观察记录各急救措施落实时间。
第8步:医生继续胸外心脏按压;A护士固定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B护士呼吸囊辅助呼吸;C 护士观察记录。
第9步:医生与 B护士每隔 2 min轮换行胸外心脏按压;A 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观察瞳孔;C护士准备冰帽。
第10步:医生判断复苏效果;A 护士监测并报告各项生命体征等;B护士与医生继续轮换进行胸外心脏按压;C 护士上冰帽。
第11步:医生宣布复苏结果及时间,复苏成功的患者送ICU进行进一步支持治疗;A护士管理气道,观察病情;B、C护士协作进行基础护理及病情记录。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心肺复苏质量参数上的差异,包括:
1.3.1复苏时效性:总抢救时间、第一次除颤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
1.3.2CPR成功率: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2005年)制定的CPR成功标准[4],即在停止心脏按压后恢复自主心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并能测到血压。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复苏时效性
试验组总抢救时间、第一次除颤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的CPR成功率
试验组的CPR成功率为58.6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31.03%(P<0.05),见表2:
3讨论
心肺复苏即在患者出现呼吸或心跳骤停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紧急治疗手段,即通过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以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搏动,通过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通过快速电除颤帮助患者转复心室颤动,以及通过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帮助患者重新恢复自主循环。心肺复苏是抢救关键措施,其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的缺氧坏死,而大脑缺氧四分钟以上即可形成脑损伤,十分钟以上即会导致脑部的不可逆损伤,因此心肺复苏的施救时效需越快越好[4]。美国心脏协会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首次提出“团队复苏模式”,医务人员以团体的形式分工协作,各团队成员同时执行各项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进行有序、有效团队抢救措施。常规急救复苏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即使个人抢救技能熟练、操作水平高,也有足够的抢救人员,但常会由于分工不明确、场面混乱,导致各项急救措施无法及时落实,最终导致抢救时机的延误[5-6]。
团队复苏模式通过制定科学性的复苏流程,并对抢救人员定职责、定站位,使其可以相互协作、组织有序的进行抢救,同时根据复苏需要定位放置抢救仪器、药品、物品等,以利于抢救过程有序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时效性。美国心脏协会还指出,高效的心肺复苏团队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有明确的目标、合适的领导,共同的诺言、良好的沟通以及基本的技能,并建议应以团队形式进行心肺复苏,以便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为对惠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团队实施心肺复苏质量的现状进行摸底,探索适合我院急诊的高质量心肺复苏临床路径及系列适宜技术与下一步提升心肺复苏复苏质量的可能方案,本次研究分别对对照组患者及试验组患者采用了院内常规急救复苏模式及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团队心肺复苏,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抢救时间、第一次除颤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证实,使用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心肺复苏的质量更优,时效更短,成功率更高。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利用胸腔按压反馈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可进行带反馈与不带反馈的按压质量对比。2)利用信息化的方式采集数据,记录数据,导出数据,可实现全电子化流程。3)可进行特定临床路徑设计,在标准化模式下进行团队心肺复苏质量提升。4)对评估报告进行量化,将CPR质量进行图形化的显示与分析。并对高质量心肺复苏系统要素建立分析,分析要素包括:团队人员配置及角色分工,急救设备配置、团队复苏流程,以建立适合本院急诊科的团队心肺复苏模式,并对本次CPR质量摸底调查形成现状报告,加以分析后对其质量进行优化,针对薄弱环节引入干预措施,进行临床路径设计,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为拟建立的标准路径。
综上所述,采用团队复苏的形式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治疗可明显提高复苏质量,提高了复苏的时效性,减少了无序多人心肺复苏的杂乱,保证复苏流程的优化,确保按压质量,对提高我院CPR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宁,曾艳,吴月丽. 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指导下团队心肺复苏演练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5,29(8):2833-2836
[2] 美国心脏协会.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2015
[3]Jiang Y, Wu B, Long L, et al.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toward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 questionnaire study among the public trained online in China. BMJ Open, 2020,10(10): e038712.
[4]Riva G, Ringh M, Jonsson M, et al. Survival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fter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r chest compressions only before arrival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nationwide study during three guideline periods. Circulation, 2019, 139(23): 2600-2609.
[5]Hansen M, Schmicker RH, Newgard CD, et al. Time toepinephrine administration and survival from nonshockable out 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Circulation, 2018, 137(19): 2032-2040.
[6]Patel KK, Spertus JA, Khariton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rompt defibrillation and epinephrine treatment with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irculation, 2018,137(19): 2041-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