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与之相随的高职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显。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理性思维较弱,性格较为偏激,如何帮助提升这一群体的心理素质水平,成为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关注的话题。本文即基于此,展开群体心理问题的分析,并提供心理辅导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心理辅导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大学生队伍逐渐壮大,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较之本科生,高职生因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时,具有很强的偏激性,理性思维的约束弱于感性体验。本文将就高职生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群体,开展心理问题分析,并探究有效的心理辅导途径。
据了解,心理辅导是高校常见的一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敢于手段,其意义在于:一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改变以往消极的价值取向,帮助其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二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生活品质。三是有利于开辟学习心理辅导的新天地,变补救性学习辅导为发展性学习辅导,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问题。
一、现状问题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一个个性明显的特殊群体。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注重兴趣爱好、个性张扬爱表现、轻文化重专业、专业沉淀时间长等特点。据了解,因受专业特点、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类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追求完美,有轻微的强迫症状。据了解,在众多专业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强迫症状得分居榜首。究其原因,在该专业学生在考前的专业基础强化训练中,养成了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性格。
二是情感丰富,对人际关系困惑敏感。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情绪自卑、性格内向、交往恐惧等方面的困惑,常常表现出“总注意周围人”“在乎别人看法”“不相信别人”“认为别人轻视自己”“感觉没有亲密朋友”“厌恶交往”等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入全新的环境,容易心理孤独焦虑,产生压抑和焦虑情绪;受个人性格、生活习惯、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因素影响,难免会发生冲突和摩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形象思维见常,情绪容易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波动;长期的艺术熏陶,令该专业学生深受个性化表现形式的影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较弱。
三是容易自卑,长时间无法走出情绪低潮期。高职艺术专业学生中不少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一部分人抗压能力较弱,导致长期无法走出情绪低潮期,从而影响身心毽康。
四是就业压力大,心理负荷加重。就业压力该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近年来艺术教育得到大范围普及,学艺术的再也不是阳春白雪,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令学生的心理负荷加重。
二、解决对策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张扬、感性易冲动,行为举止常常有悖于传统的评判标准。同时,这类大学生又有其它专业学生所具有的素质,如非常有活力,对事物敏感,见解独到,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因此,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紧密结合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老师等学生管理者,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心理上受挫,要及时采取科学长效的解决措施进行全面干预,而不只一味地片面劝道和陪护,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高校要建立预防、干预、教育三层立体的心理辅导模式。第一,以预防为主。在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建立档案,以便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第二,以干预为辅。从调查结果中,筛选出有心理问的学生,特别是有自杀倾向、暴力倾向的学生,制定有效的干预预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第三,以教育为基础,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利用校刊、校园网络等构建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四,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校方应从物力、人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持,如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的齐全,同时强化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调节学习和生活压力,缓解学生不良情绪的滋长。如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周”或“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安排多侧面、多层次的分项活动,令学生得以参与到多样化、全面性的心理健康系列主题活动之中。
此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改善这一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彻底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学生们不能被动坐等来自外界的“解救”,还可以在掌握一定心理卫生知识的前提下,以适合自身方式方法,制定可行性的个性化的调整方案,完善自我人格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獻】
[1]郭昱辰,丁亚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Z1).
[2]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3]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黄华新,朱法贞.现代人际关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5]陈沛霖,刘华山.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6]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心理辅导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大学生队伍逐渐壮大,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较之本科生,高职生因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时,具有很强的偏激性,理性思维的约束弱于感性体验。本文将就高职生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群体,开展心理问题分析,并探究有效的心理辅导途径。
据了解,心理辅导是高校常见的一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敢于手段,其意义在于:一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改变以往消极的价值取向,帮助其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二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生活品质。三是有利于开辟学习心理辅导的新天地,变补救性学习辅导为发展性学习辅导,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问题。
一、现状问题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一个个性明显的特殊群体。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注重兴趣爱好、个性张扬爱表现、轻文化重专业、专业沉淀时间长等特点。据了解,因受专业特点、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类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追求完美,有轻微的强迫症状。据了解,在众多专业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强迫症状得分居榜首。究其原因,在该专业学生在考前的专业基础强化训练中,养成了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性格。
二是情感丰富,对人际关系困惑敏感。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情绪自卑、性格内向、交往恐惧等方面的困惑,常常表现出“总注意周围人”“在乎别人看法”“不相信别人”“认为别人轻视自己”“感觉没有亲密朋友”“厌恶交往”等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入全新的环境,容易心理孤独焦虑,产生压抑和焦虑情绪;受个人性格、生活习惯、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因素影响,难免会发生冲突和摩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形象思维见常,情绪容易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波动;长期的艺术熏陶,令该专业学生深受个性化表现形式的影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较弱。
三是容易自卑,长时间无法走出情绪低潮期。高职艺术专业学生中不少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一部分人抗压能力较弱,导致长期无法走出情绪低潮期,从而影响身心毽康。
四是就业压力大,心理负荷加重。就业压力该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近年来艺术教育得到大范围普及,学艺术的再也不是阳春白雪,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令学生的心理负荷加重。
二、解决对策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张扬、感性易冲动,行为举止常常有悖于传统的评判标准。同时,这类大学生又有其它专业学生所具有的素质,如非常有活力,对事物敏感,见解独到,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因此,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紧密结合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老师等学生管理者,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心理上受挫,要及时采取科学长效的解决措施进行全面干预,而不只一味地片面劝道和陪护,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高校要建立预防、干预、教育三层立体的心理辅导模式。第一,以预防为主。在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建立档案,以便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第二,以干预为辅。从调查结果中,筛选出有心理问的学生,特别是有自杀倾向、暴力倾向的学生,制定有效的干预预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第三,以教育为基础,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利用校刊、校园网络等构建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四,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校方应从物力、人力、财力等多方面支持,如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的齐全,同时强化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调节学习和生活压力,缓解学生不良情绪的滋长。如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周”或“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安排多侧面、多层次的分项活动,令学生得以参与到多样化、全面性的心理健康系列主题活动之中。
此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改善这一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彻底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学生们不能被动坐等来自外界的“解救”,还可以在掌握一定心理卫生知识的前提下,以适合自身方式方法,制定可行性的个性化的调整方案,完善自我人格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獻】
[1]郭昱辰,丁亚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Z1).
[2]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3]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黄华新,朱法贞.现代人际关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5]陈沛霖,刘华山.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6]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