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红旗渠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重视,当初在红旗渠建设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以影视媒体、报纸书籍等形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但经过媒体及传播媒介加工润色后,与他们口述史之下的真实形象仍有一定的区别。
关键词:口述 红旗渠 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史料信息、人物传记等皆是经过加工的产物,在纸质、影像媒介的传播下,可能会不断地经历流变与重塑。而口述史则以其独特的形式还原历史,实现人物真实形象的回归。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個人评论。a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采访,并佐以现代信息设备的辅助,不仅可以获得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还能补充文字资料中的缺陷与不足,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纸质、影像媒介塑造符号化与口述史之下的真实人物形象之区别
任羊成是红旗渠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在多部著作与影视作品中都曾出现。当我们看完相关书籍和影视资料后,虽然会对其心生敬佩,但也难免产生距离。我们看到的任羊成小小年纪便不怕吃苦,敢为人先,有困难永远冲在最前线。这些品质当然值得我们颂扬称赞,但是读多了难免会觉得有些失真,会觉得英雄不愧是英雄,但是却很容易让人忽视,英雄首先是人,之后才是英雄。而且说是英雄,更多的不过是一种符号化的东西,诚实勇敢、勤劳善良,这一个个标签可以贴在任羊成的身上,也可以贴在别人的身上。当我们提起任羊成时,想到的不应仅仅是一个个空洞的标签符号,更应该是这个人。
在白青年所著的《红旗渠劳模任羊成》中,任羊成是一个诚实乖巧、机灵勇敢、人穷志不穷的形象,书中还以调皮捣蛋、经常欺负穷人家孩子的富家公子侯胖胖来反衬他。通过任羊成在侯胖胖欺负人时毫无畏惧地狠揍了他一顿的故事,反衬出任羊成小小年纪便拥有一身正义感且十分英勇。书籍的撰写过程中带了文学色彩,使我们看到的任羊成难免有些失真,而在任羊成的口述中,我们则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他。
在采访任羊成老人之前,我们对他的认识来源于各类书籍和影视资料,觉得他应该是高大、坚毅,英勇的。但当我们见到他时却发现经过岁月的磨砺,他已显得衰老沧桑。他的脊背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挺直,因为疾病的原因,手指不断地颤抖痉挛,连拿起水杯都吃力,说话也有些艰难,与我们印象中的“飞虎神鹰”截然不同。尽管如此,提起红旗渠时老人依旧有着无限的热情。在采访中,每当说到动情之处,还会带着动作情绪,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还原当时的场景。
在提到“鸻鹉崖”下绳的情景时,老人的情绪非常激动。他指着自己的嘴对我们说道:“下绳的时候,一块大石头从上面落下,直直砸在我嘴上,顿时血流了满口,牙还被砸断了几颗,我强忍着疼痛回去吃饭,结果发现疼呀!根本吃不成。气的我把碗往桌上一摔,不吃了,继续上工去。然后就重新回到了红旗渠工地。”从这里可以看出任羊成是一个硬气且倔强的人。而非《红旗渠的基石》中简单的一句描写,“任羊成忍着疼痛匆匆回到住地,为的是怕人们见他受伤那样子影响军心”b 。每当想起老人的叙述,他那倔强而又烦躁的神态便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十分生动。
当年的红旗渠修建者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才修建成了这一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他们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难以想象那些困难与艰辛,因此不免将他们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从而忽视了他们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个被放进模板批量生产的模型,贴上相同的标签向我们展示。
二、纸质、影像媒介塑造片面化与口述史之下的真实人物形象之区别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多媒体和自媒体,在这样快节奏的信息传播与接受的时代,它们突出放大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来抓住人们的眼球,这就导致我们所接受的内容难免是片面化的。
无论是书籍《红旗渠劳模任羊成》,还是访谈节目《非常面对面》,或是纪录片《红旗渠》,似乎都将焦点聚集在了任羊成的一个方面,通过多次受伤仍坚持上工来表现他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等良好品质。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十分符合英雄楷模的标准。但是说得再多,写得再细也只能说明他的一个方面。在口述访谈之中,我们所见到的任羊成则是一个丰满又鲜活的人。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的任羊成是一个十分纯粹的人。开山移水向来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不小心便会遇到生命危险。任羊成老人曾亲眼看见有人被炸药炸成碎块,生命的脆弱在那一刹那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如此,“除险队”成立时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第一个报了名。在采访中,老人又谈起了这件事,他说:“人多大都是死,只要咱把渠能修好,就是死也甘心。万一死了,就拾两三块尸块儿给我放棺材里,总算也是我的尸首。”老人虽说得平淡,但其中蕴含的力量与决心却让人震撼。
那时经济困难,粮票很难买,每一张都十分珍贵,但任羊成每次上工之前都会把粮票与钱一同放在杂物里,用铺盖卷住搁到驻地的窑里头。我们问及原因,老人十分洒脱地回道:“我万一牺牲了,这些东西就叫别人吃了也不浪费,那不比扔了强。”由此可见,他的心里并没有太多的你我之分,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秉承着最纯粹的想法。
任羊成还是一个心直口快,敢于直言的人。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老人就像一个单纯的孩子对我们毫无保留,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他都直言不讳。除了向我们讲述他年轻时的事迹之外,也会对我们谈谈他现在的生活,有不满的地方也会向我们说明。比如,他为红旗渠的建成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付出很多,然而人到晚年生活却依旧贫困,并未获得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条件。与左邻右舍相较,他过得可谓十分朴素。人们都知道他,媒体都在塑造他,可是其实大家关注的更像是一个符号而不是真正的他。人们谈到红旗渠会想到他,因为他是红旗渠的标志性人物,因此开会的时候会叫他,采访的时候想到他,还有人会打着他的旗号做事,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在意他的生活。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但是经过处理提取的信息却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去真正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口述史的作用便得以凸显。它帮助我们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系统,然后一点点进行填充,重新勾勒出一个丰满而全面的人。 三、文字、影像塑造对英雄人物的作用与口述史之下的人物真实形象之区别
六十年前的任羊成怀着一腔对水的渴望踏上太行山,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红旗渠的代表性人物,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荣誉和采访。这些荣誉与光环是激励,是回报,也是约束,在无形之间也会对他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几句话便是,“彻底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考虑自己,要充分考虑群众”,“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在其他访谈节目如《非常面对面》中任羊成也多次提及这样的观点。当时的人们物质条件艰苦,思想也单纯,拥有这样的觉悟着实令我们敬佩且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他这些思想的产生,是否也受到了一些英雄光环的影响?从而让他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下意识地向此靠拢。不过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几十年中他一直按照这样的要求约束自己,并且在这些作用下逐渐变得越来越坚定。
传统的历史通常是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以史料考证为主。而口述史则以受访者的记忆为主,在访谈中逐步勾起受访者的回忆,生动形象地还原一段历史。口述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采访者和受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会进行充分的互动,这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激活记忆,补充修正历史记载中的错误之处。
当然,口述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口述史实践研究的意义在于互证、补充,纠正,与文字史料一起还原真实的历史。但它毕竟不是万能的,如可能出现于采访中的记忆问题、先入为主的观念、说话人的特别用意等因素,都影响到口述历史的最后形成。c而且我们的口述历史工作还不系统,不成熟,不规范,亟待改进和加强 ,d我们的团队目前也并没有发展成一定规模,在有些采访中无法让受访者毫无保留地叙述。因此在采访过程中,有些受访者不愿让录像的事情还需我们进一步考证,口述史之下的真实我们还不能完全得到。我们仍需不断努力,还原口述史最真实的状态。
四、结语
无论是纸质媒介还是影像媒介,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难免偏向“伟光正”的符号化、片面化,从而忽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口述史则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采访者以访谈的形式,在与亲历者的交流之中重现一段段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拉近英雄人物与我们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揭示出红旗渠建造者的真實形象与纸质、影像塑造之区别。
a 〔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 2页。
b 焦述:《红旗渠的基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c 齐小新:《口述历史在美国刍议》,《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72页。
d 当代上海研究所:《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 115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红旗渠口述史料研究”(被学校推荐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指导教师:郭怀玉)
作 者: 牛阳凡,安阳师范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关键词:口述 红旗渠 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史料信息、人物传记等皆是经过加工的产物,在纸质、影像媒介的传播下,可能会不断地经历流变与重塑。而口述史则以其独特的形式还原历史,实现人物真实形象的回归。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個人评论。a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采访,并佐以现代信息设备的辅助,不仅可以获得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还能补充文字资料中的缺陷与不足,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纸质、影像媒介塑造符号化与口述史之下的真实人物形象之区别
任羊成是红旗渠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在多部著作与影视作品中都曾出现。当我们看完相关书籍和影视资料后,虽然会对其心生敬佩,但也难免产生距离。我们看到的任羊成小小年纪便不怕吃苦,敢为人先,有困难永远冲在最前线。这些品质当然值得我们颂扬称赞,但是读多了难免会觉得有些失真,会觉得英雄不愧是英雄,但是却很容易让人忽视,英雄首先是人,之后才是英雄。而且说是英雄,更多的不过是一种符号化的东西,诚实勇敢、勤劳善良,这一个个标签可以贴在任羊成的身上,也可以贴在别人的身上。当我们提起任羊成时,想到的不应仅仅是一个个空洞的标签符号,更应该是这个人。
在白青年所著的《红旗渠劳模任羊成》中,任羊成是一个诚实乖巧、机灵勇敢、人穷志不穷的形象,书中还以调皮捣蛋、经常欺负穷人家孩子的富家公子侯胖胖来反衬他。通过任羊成在侯胖胖欺负人时毫无畏惧地狠揍了他一顿的故事,反衬出任羊成小小年纪便拥有一身正义感且十分英勇。书籍的撰写过程中带了文学色彩,使我们看到的任羊成难免有些失真,而在任羊成的口述中,我们则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他。
在采访任羊成老人之前,我们对他的认识来源于各类书籍和影视资料,觉得他应该是高大、坚毅,英勇的。但当我们见到他时却发现经过岁月的磨砺,他已显得衰老沧桑。他的脊背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挺直,因为疾病的原因,手指不断地颤抖痉挛,连拿起水杯都吃力,说话也有些艰难,与我们印象中的“飞虎神鹰”截然不同。尽管如此,提起红旗渠时老人依旧有着无限的热情。在采访中,每当说到动情之处,还会带着动作情绪,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还原当时的场景。
在提到“鸻鹉崖”下绳的情景时,老人的情绪非常激动。他指着自己的嘴对我们说道:“下绳的时候,一块大石头从上面落下,直直砸在我嘴上,顿时血流了满口,牙还被砸断了几颗,我强忍着疼痛回去吃饭,结果发现疼呀!根本吃不成。气的我把碗往桌上一摔,不吃了,继续上工去。然后就重新回到了红旗渠工地。”从这里可以看出任羊成是一个硬气且倔强的人。而非《红旗渠的基石》中简单的一句描写,“任羊成忍着疼痛匆匆回到住地,为的是怕人们见他受伤那样子影响军心”b 。每当想起老人的叙述,他那倔强而又烦躁的神态便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十分生动。
当年的红旗渠修建者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才修建成了这一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他们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难以想象那些困难与艰辛,因此不免将他们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从而忽视了他们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个被放进模板批量生产的模型,贴上相同的标签向我们展示。
二、纸质、影像媒介塑造片面化与口述史之下的真实人物形象之区别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多媒体和自媒体,在这样快节奏的信息传播与接受的时代,它们突出放大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来抓住人们的眼球,这就导致我们所接受的内容难免是片面化的。
无论是书籍《红旗渠劳模任羊成》,还是访谈节目《非常面对面》,或是纪录片《红旗渠》,似乎都将焦点聚集在了任羊成的一个方面,通过多次受伤仍坚持上工来表现他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等良好品质。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十分符合英雄楷模的标准。但是说得再多,写得再细也只能说明他的一个方面。在口述访谈之中,我们所见到的任羊成则是一个丰满又鲜活的人。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的任羊成是一个十分纯粹的人。开山移水向来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不小心便会遇到生命危险。任羊成老人曾亲眼看见有人被炸药炸成碎块,生命的脆弱在那一刹那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如此,“除险队”成立时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第一个报了名。在采访中,老人又谈起了这件事,他说:“人多大都是死,只要咱把渠能修好,就是死也甘心。万一死了,就拾两三块尸块儿给我放棺材里,总算也是我的尸首。”老人虽说得平淡,但其中蕴含的力量与决心却让人震撼。
那时经济困难,粮票很难买,每一张都十分珍贵,但任羊成每次上工之前都会把粮票与钱一同放在杂物里,用铺盖卷住搁到驻地的窑里头。我们问及原因,老人十分洒脱地回道:“我万一牺牲了,这些东西就叫别人吃了也不浪费,那不比扔了强。”由此可见,他的心里并没有太多的你我之分,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秉承着最纯粹的想法。
任羊成还是一个心直口快,敢于直言的人。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老人就像一个单纯的孩子对我们毫无保留,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他都直言不讳。除了向我们讲述他年轻时的事迹之外,也会对我们谈谈他现在的生活,有不满的地方也会向我们说明。比如,他为红旗渠的建成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付出很多,然而人到晚年生活却依旧贫困,并未获得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条件。与左邻右舍相较,他过得可谓十分朴素。人们都知道他,媒体都在塑造他,可是其实大家关注的更像是一个符号而不是真正的他。人们谈到红旗渠会想到他,因为他是红旗渠的标志性人物,因此开会的时候会叫他,采访的时候想到他,还有人会打着他的旗号做事,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在意他的生活。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但是经过处理提取的信息却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去真正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口述史的作用便得以凸显。它帮助我们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系统,然后一点点进行填充,重新勾勒出一个丰满而全面的人。 三、文字、影像塑造对英雄人物的作用与口述史之下的人物真实形象之区别
六十年前的任羊成怀着一腔对水的渴望踏上太行山,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红旗渠的代表性人物,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荣誉和采访。这些荣誉与光环是激励,是回报,也是约束,在无形之间也会对他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几句话便是,“彻底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考虑自己,要充分考虑群众”,“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在其他访谈节目如《非常面对面》中任羊成也多次提及这样的观点。当时的人们物质条件艰苦,思想也单纯,拥有这样的觉悟着实令我们敬佩且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他这些思想的产生,是否也受到了一些英雄光环的影响?从而让他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下意识地向此靠拢。不过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几十年中他一直按照这样的要求约束自己,并且在这些作用下逐渐变得越来越坚定。
传统的历史通常是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以史料考证为主。而口述史则以受访者的记忆为主,在访谈中逐步勾起受访者的回忆,生动形象地还原一段历史。口述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采访者和受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会进行充分的互动,这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激活记忆,补充修正历史记载中的错误之处。
当然,口述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口述史实践研究的意义在于互证、补充,纠正,与文字史料一起还原真实的历史。但它毕竟不是万能的,如可能出现于采访中的记忆问题、先入为主的观念、说话人的特别用意等因素,都影响到口述历史的最后形成。c而且我们的口述历史工作还不系统,不成熟,不规范,亟待改进和加强 ,d我们的团队目前也并没有发展成一定规模,在有些采访中无法让受访者毫无保留地叙述。因此在采访过程中,有些受访者不愿让录像的事情还需我们进一步考证,口述史之下的真实我们还不能完全得到。我们仍需不断努力,还原口述史最真实的状态。
四、结语
无论是纸质媒介还是影像媒介,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难免偏向“伟光正”的符号化、片面化,从而忽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口述史则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采访者以访谈的形式,在与亲历者的交流之中重现一段段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还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拉近英雄人物与我们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揭示出红旗渠建造者的真實形象与纸质、影像塑造之区别。
a 〔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 2页。
b 焦述:《红旗渠的基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c 齐小新:《口述历史在美国刍议》,《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72页。
d 当代上海研究所:《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 115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红旗渠口述史料研究”(被学校推荐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指导教师:郭怀玉)
作 者: 牛阳凡,安阳师范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