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为民是根本,务实是关键,畅通党群联系渠道是重点,建立健全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机制是保障。
一、当前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上说,党员干部不是群众的主人,不是外在于群众、与群众对立的,而是与人民群众一体、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关系往往被人们异化,人民群众往往被置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党员干部队伍成分的深刻变化对党的群众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党员干部队伍是群众工作的主体,他们的自身素质如何,特别是他们对群众的感情如何,对群众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主体大多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许多人由于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缺少对工人、农民生活的切身体验,因而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缺少对群众工作的热情。一方面,基于以往人们对群众工作的认识,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工作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法制化、政治民主化进程,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大多依靠法制和规则解决,在企业和单位里主要依靠现代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解决等,似乎群众工作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党的一些文件中,虽然还经常注意到群众工作问题,但往往把它放到干部作风层面上强调。群众工作作为党的根本的政治工作和根本政治路线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随着形势的变化,群众这一社会主体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生产和就业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群众结构的改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了群众诉求的变化,文化多元化带来了群众观念的多样化。因此,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也应当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应该灵活多样。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群众工作基本上仍然沿用几十年前的方法如形式主义的、会议式的空洞说教。简单、滞后甚至粗暴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基本路径选择
当前的群众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群众工作,也不是狭义上的信访工作,而是以理清情绪、促进稳定、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的群众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工作。
1.要对群众有感情,把群众当家人。群众路线问题不仅是政治问题、立场问题,也是感情问题。真心真情是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最好的感情融合剂。能否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因素。
2.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多用真诚服务的方法及时了解群众的安危冷暖、多用平等协商的方法、多用深入一线的方法、多用宣传解释的方法、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耐心倾听群众的牢骚声、诉苦声、委屈声甚至骂声,甘当群众的“出气筒”、“减压阀”,从中找出差距、不足和失误,不断改进工作。做群众工作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真正做到听百姓说事,请百姓议事,为百姓办事。
三、务实是关键
1.要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目
标。毛泽东同志1934年1月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要得到群众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前线上去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做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做他们至高无上的旗帜。”毛泽东强调,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群众从这些事情出发,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
2.重心下移要深。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和最好的老师,要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向纵深,必须坚持重心下移抓工作,深入基层抓落实。党员干部应走出机关、深入田间地头,到困难集中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从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3.倾听心声要实。党员干部下基层要听真话、摸实情,多到田间地头、市民广场、菜市场、信访接待室、车站、医院等地方去,倾听真正的民声;要抓住现实问题、突出问题、具体问题,从根本上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发现、工作在一线推动、政策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检测。 沟通特别是直接沟通是消除隔膜与误会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渠道。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群众之间具体利益和意见不尽相同,需要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避免矛盾激化。
四、建立健全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机制是保障
要确保党员干部以一贯之地践行群众路线,既要解决“愿意走”的自觉性主动性问题,也要解决好“必须走”、“不得不走”和具体“如何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走群众路线的外部环境。
建国后,党的地位和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不得不走”的紧迫性已不再存在,党作为领导者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历史上党虽然一直强调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没有为此提供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而主要是依赖思想作风建设。群众路线对于党员干部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作风。党员干部是否联系群众以及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取决于党员干部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克服实际工作中落实群众路线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只有进一步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才能使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常态化长效化。
一、当前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上说,党员干部不是群众的主人,不是外在于群众、与群众对立的,而是与人民群众一体、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关系往往被人们异化,人民群众往往被置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党员干部队伍成分的深刻变化对党的群众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党员干部队伍是群众工作的主体,他们的自身素质如何,特别是他们对群众的感情如何,对群众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主体大多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许多人由于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缺少对工人、农民生活的切身体验,因而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缺少对群众工作的热情。一方面,基于以往人们对群众工作的认识,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工作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法制化、政治民主化进程,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大多依靠法制和规则解决,在企业和单位里主要依靠现代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解决等,似乎群众工作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党的一些文件中,虽然还经常注意到群众工作问题,但往往把它放到干部作风层面上强调。群众工作作为党的根本的政治工作和根本政治路线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随着形势的变化,群众这一社会主体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生产和就业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群众结构的改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了群众诉求的变化,文化多元化带来了群众观念的多样化。因此,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也应当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应该灵活多样。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群众工作基本上仍然沿用几十年前的方法如形式主义的、会议式的空洞说教。简单、滞后甚至粗暴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基本路径选择
当前的群众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群众工作,也不是狭义上的信访工作,而是以理清情绪、促进稳定、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的群众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工作。
1.要对群众有感情,把群众当家人。群众路线问题不仅是政治问题、立场问题,也是感情问题。真心真情是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最好的感情融合剂。能否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因素。
2.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多用真诚服务的方法及时了解群众的安危冷暖、多用平等协商的方法、多用深入一线的方法、多用宣传解释的方法、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耐心倾听群众的牢骚声、诉苦声、委屈声甚至骂声,甘当群众的“出气筒”、“减压阀”,从中找出差距、不足和失误,不断改进工作。做群众工作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真正做到听百姓说事,请百姓议事,为百姓办事。
三、务实是关键
1.要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目
标。毛泽东同志1934年1月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要得到群众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前线上去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做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做他们至高无上的旗帜。”毛泽东强调,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群众从这些事情出发,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
2.重心下移要深。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和最好的老师,要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向纵深,必须坚持重心下移抓工作,深入基层抓落实。党员干部应走出机关、深入田间地头,到困难集中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从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3.倾听心声要实。党员干部下基层要听真话、摸实情,多到田间地头、市民广场、菜市场、信访接待室、车站、医院等地方去,倾听真正的民声;要抓住现实问题、突出问题、具体问题,从根本上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发现、工作在一线推动、政策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检测。 沟通特别是直接沟通是消除隔膜与误会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渠道。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群众之间具体利益和意见不尽相同,需要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避免矛盾激化。
四、建立健全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机制是保障
要确保党员干部以一贯之地践行群众路线,既要解决“愿意走”的自觉性主动性问题,也要解决好“必须走”、“不得不走”和具体“如何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走群众路线的外部环境。
建国后,党的地位和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不得不走”的紧迫性已不再存在,党作为领导者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历史上党虽然一直强调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没有为此提供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而主要是依赖思想作风建设。群众路线对于党员干部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作风。党员干部是否联系群众以及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取决于党员干部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克服实际工作中落实群众路线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只有进一步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才能使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