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电影 色彩观念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电影进入色彩时代。在电影中,色彩除了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电影的发展较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导演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对电影色彩语言早期尝试的一部影片。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黄色基调贯穿整部电影,影片画面简单厚重,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加工,大量使用静止的长镜头勾画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在这里色彩被用来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影片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黄土地》在当时大获成功,并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摄影奖。在《黄土地》中担任摄影工作的张艺谋随后在自己的作品《红高梁》里也用“红色”对色彩的象征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相对《黄土地》利用现实景物的大面积色彩达到影片画面的单纯,《红高梁》更加入了有意的色彩处理,红色滤镜造成整个画面的红色,只有明度对比的画面,最大程度的表达了张艺谋在影片用色的精心构思。
在同一时期,香港电影也出现了一批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电影导演,其中徐克最具代表性,徐克在影片中注重提炼色彩主调与电影主题的关系,力求使色彩意义具有象征性,按照剧情发展精心安排影片的色彩结构,来达到既单纯鲜明又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从《倩女幽魂》系列中可以看到,徐克在中国民间习俗、传统色彩上大下功夫,利用声、光、电、技术移植于影片,在这一系列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个人的电影色彩观念。
在他1993年的作品《青蛇》中,更是将这种色彩运用发展到了极致,丰富的色彩层次、极尽绚烂的画面,服装和场景的色彩运用了大红、桃红、松绿、靛青等中国传统色彩,成功的展示出了一个极富传统中国特色的浮华世界,使得影片有工笔重彩一样华丽的风格,和诡异妖娆的神鬼故事情节极为相衬。同时,根据剧情变化精心设计主色调的变化,在单纯的画面色彩中对细节变化极度美化,给观众强烈的色彩刺激和情绪感染。徐克电影中展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观念对香港以及大陆的导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艺谋近年的电影作品《英雄》、《十面埋伏》以及《满城尽戴黄金甲》中都有着独到的色彩设计。尤其是影片《英雄》在色彩运用上打破常规,体现出导演对电影色彩的另一种深层思考,成为中国电影色彩运用的标志性作品。影片以黑、白、红、蓝、黄等纯色为主,但每一色调的变化都极其丰富,并用红,蓝,白,黄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讲述。影片中按照无名说出的“事实”、秦王推断的“事实”以及真正的事实分为三段,用不同的颜色演绎不同的“事实”场景。白色和黑色是无彩色,在绘画中可以和任何颜色搭配,《英雄》中利用这两种颜色使得影片中的各个原色环节不至于显得过于跳跃,使整个影片结合得浑然一体。同时,在整部的影片的单色环境中,九寨沟水面对决一场戏里自然环境的彩色的使用避免了整部影片色彩过于主观化。
在大量使用纯色表现剧情环节的同时,导演摈弃了常规的色彩心理。红色在色彩心理学里面一般代表活力、激情、热烈等正面感情,而在影片里,无名描述的“事实”中采用了的红色调却是突出了一种猜忌、怀疑和绝望的情感。在书馆深浅不同的红色门帘、女主角的红唇以及在胡杨林中决斗两人的红衣,搭配女主人公妖艳妆容,男主人公阴郁的眼神,无一不传达出嫉妒、扭曲的心理。
《英雄》的色彩艺术处理获得极大成功,冯小刚的《夜宴》也在色彩运用上也有它的鲜明特点。对《夜宴》和《英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导演运用色彩的手段虽有不同,影片所传达的完美色彩效果却是相同的。《英雄》讲述了一个大是大非的故事,追求画面主色调的大开大合;而冯小刚的电影《夜宴》则是一部中国版的王子复仇记,影片色彩都调入了灰色,在灰暗的环境里黑、白两色以及少量的红、绿、金色显得极为突出。相比《英雄》中红色和黑色、金黄色的强烈对比,《夜宴》镜头中的红色无论是明度、纯度都有意降低,和灰暗的画面极为协调。同样是历史故事,《英雄》的色彩大多是自然光线,显得故事真实可靠。《夜宴》则利用灯光处理,使得颜色立体化,影片画面极富舞台效果。
通过这些成功运用色彩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转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电影艺术家通过色彩暗示观众,赋予影片色彩以文化意蕴。
今天,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中国电影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色彩观念,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色彩观念已经被中国、甚至西方观众所认同。
[关键词] 电影 色彩观念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电影进入色彩时代。在电影中,色彩除了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电影的发展较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导演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对电影色彩语言早期尝试的一部影片。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黄色基调贯穿整部电影,影片画面简单厚重,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加工,大量使用静止的长镜头勾画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在这里色彩被用来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影片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黄土地》在当时大获成功,并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摄影奖。在《黄土地》中担任摄影工作的张艺谋随后在自己的作品《红高梁》里也用“红色”对色彩的象征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相对《黄土地》利用现实景物的大面积色彩达到影片画面的单纯,《红高梁》更加入了有意的色彩处理,红色滤镜造成整个画面的红色,只有明度对比的画面,最大程度的表达了张艺谋在影片用色的精心构思。
在同一时期,香港电影也出现了一批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电影导演,其中徐克最具代表性,徐克在影片中注重提炼色彩主调与电影主题的关系,力求使色彩意义具有象征性,按照剧情发展精心安排影片的色彩结构,来达到既单纯鲜明又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从《倩女幽魂》系列中可以看到,徐克在中国民间习俗、传统色彩上大下功夫,利用声、光、电、技术移植于影片,在这一系列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个人的电影色彩观念。
在他1993年的作品《青蛇》中,更是将这种色彩运用发展到了极致,丰富的色彩层次、极尽绚烂的画面,服装和场景的色彩运用了大红、桃红、松绿、靛青等中国传统色彩,成功的展示出了一个极富传统中国特色的浮华世界,使得影片有工笔重彩一样华丽的风格,和诡异妖娆的神鬼故事情节极为相衬。同时,根据剧情变化精心设计主色调的变化,在单纯的画面色彩中对细节变化极度美化,给观众强烈的色彩刺激和情绪感染。徐克电影中展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观念对香港以及大陆的导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艺谋近年的电影作品《英雄》、《十面埋伏》以及《满城尽戴黄金甲》中都有着独到的色彩设计。尤其是影片《英雄》在色彩运用上打破常规,体现出导演对电影色彩的另一种深层思考,成为中国电影色彩运用的标志性作品。影片以黑、白、红、蓝、黄等纯色为主,但每一色调的变化都极其丰富,并用红,蓝,白,黄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讲述。影片中按照无名说出的“事实”、秦王推断的“事实”以及真正的事实分为三段,用不同的颜色演绎不同的“事实”场景。白色和黑色是无彩色,在绘画中可以和任何颜色搭配,《英雄》中利用这两种颜色使得影片中的各个原色环节不至于显得过于跳跃,使整个影片结合得浑然一体。同时,在整部的影片的单色环境中,九寨沟水面对决一场戏里自然环境的彩色的使用避免了整部影片色彩过于主观化。
在大量使用纯色表现剧情环节的同时,导演摈弃了常规的色彩心理。红色在色彩心理学里面一般代表活力、激情、热烈等正面感情,而在影片里,无名描述的“事实”中采用了的红色调却是突出了一种猜忌、怀疑和绝望的情感。在书馆深浅不同的红色门帘、女主角的红唇以及在胡杨林中决斗两人的红衣,搭配女主人公妖艳妆容,男主人公阴郁的眼神,无一不传达出嫉妒、扭曲的心理。
《英雄》的色彩艺术处理获得极大成功,冯小刚的《夜宴》也在色彩运用上也有它的鲜明特点。对《夜宴》和《英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导演运用色彩的手段虽有不同,影片所传达的完美色彩效果却是相同的。《英雄》讲述了一个大是大非的故事,追求画面主色调的大开大合;而冯小刚的电影《夜宴》则是一部中国版的王子复仇记,影片色彩都调入了灰色,在灰暗的环境里黑、白两色以及少量的红、绿、金色显得极为突出。相比《英雄》中红色和黑色、金黄色的强烈对比,《夜宴》镜头中的红色无论是明度、纯度都有意降低,和灰暗的画面极为协调。同样是历史故事,《英雄》的色彩大多是自然光线,显得故事真实可靠。《夜宴》则利用灯光处理,使得颜色立体化,影片画面极富舞台效果。
通过这些成功运用色彩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转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电影艺术家通过色彩暗示观众,赋予影片色彩以文化意蕴。
今天,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中国电影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色彩观念,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色彩观念已经被中国、甚至西方观众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