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2
摘 要 本文以河南省县乡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建议促进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农村学校建设。
关键词 农村学校 体育文化
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下一阶段《全民健身计划》,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河南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还处于一种发展较为缓慢的状态,无法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应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全民健身计划。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河南省县乡村中小学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人员的文化、体育设施文化、体育环境文化、体育管理文化、体育交往文化等五大方面的内容。本文就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设计问卷1000份,利用河南农业大学生源优势,对河南省18个地市部分乡镇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有效问卷983份。
二、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现状及构建
(一)体育人员文化
体育人员文化主要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河南农村小学阶段有专业体育教师的学校只占到了6.7%,其余小学没有专业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兼职。这就造成2%左右的小学没有体育课,缺乏必要专业知识的其他教师代课必然造成体育课不能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常进行,有的学校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经常造成体育课被挤占的情况。初中阶段体育教师有将近50%的学校没有专业体育教师,高中阶段除了极个别学校都有专业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没有体育教师的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
体育教师的形象、言行、观念、文化道德素养等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健康青春的外表,健美的身材,体现出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生理方面的塑造。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完备的体育专业知识,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教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体育教师在具备专业体育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道德素质,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把奥林匹克的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贯穿于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增进了解、友谊和团结,促进交流,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在体育运动的对抗和比赛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公德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精神得到陶冶,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体育设施文化
体育设施文化主要针对运动场馆和器材设施。调查表明,河南基层小学初中体育场地不容乐观,经济落后地区普遍现象是校院就是运动场,无球类运动场,有的就是几张乒乓球台,运动器材少得可怜。经济较好地区是简易田径场,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器材包括单双杠、球类和一些田赛项目器材。高中相对较好。
完备科学的体育设施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体育设施也应反映出现代化、科学化、适用化,便于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学校体育设施属于教学硬环境的范畴,教学环境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卫生、安全、便捷、环保的体育场馆、器材等设施,带给师生的不仅仅是身心的愉悦,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欲望。我们可以试想,平坦的草皮、碧绿的游泳池、壮观的体育馆、充满活力的音乐,必定会让我们跃跃欲试。学校体育设施文化的建设应当遵循普遍和特殊的原则,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生源和专业设置,发展不同于其他学校的自己的特色。
(三)体育环境文化
体育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体育场馆、器材、橱窗陈列、报栏宣传、网页等方面的建设。从调查发现,河南省农村学校受经济条件和校领导思想意识及有关管理部门重视程度影响,农村学校的体育环境文化很差,这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积淀,更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体育场馆的建设不仅要科学、美观、实用,而且要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不能閑置和浪费;体育器材的购置要经济实用,要考虑到学生使用的安全性,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体育课程设置的特点,配备独特的体育器材,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橱窗中陈列学校历来取得的体育奖杯等,可以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报栏宣传、网页建设要考虑体育信息的时效性,及时更新,对于学校的体育新闻、赛事预告、赛事报道要大力宣传,营造出青春向上的体育氛围。学生身处其中必然会情不自禁、身不由己,激发出体育运动的热情。
(四)体育管理文化
体育课程设置调查结果显示,有正规体育课的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到28%、63%、78%,课程都是每周1至2节,学校运动会小学初中基本没有,课余体育指导在小学初中基本不存在。学校体育管理要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制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科学,而且要具有艺术性,突出人性化。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体育课的管理。体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差异,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意志品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根据学生需要,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建立课余体育指导制度,加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其次是学校体育竞赛的管理,包括赛程安排、项目设置、竞赛规程的制定等。体育竞赛除了足篮排等单项外,还要设置种类众多的体育项目,突出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学校运动会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可以设置跳绳、拔河、体育游戏等大众性项目,另外可以开发像空竹、毽子、推铁环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再次是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科学合理安排,在保证学生课堂、课余使用的基础上,提高场馆设施的使用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体育交流文化
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倡导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使人人都具有奥林匹克精神,其目的就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体育的公平竞赛,让学生摆脱各自地域文化差异,建立和谐校园。学校应摆脱传统体育竞技模式,开展体育运动周、竞技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和竞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而体育交流文化在河南农村学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全民健身,培养国民健康意识的源泉之地,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河南农村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文化建设不平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能够加大经济投入。促进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农村学校建设。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2400450375。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
[2] 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
摘 要 本文以河南省县乡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建议促进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农村学校建设。
关键词 农村学校 体育文化
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下一阶段《全民健身计划》,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河南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还处于一种发展较为缓慢的状态,无法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应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全民健身计划。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河南省县乡村中小学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人员的文化、体育设施文化、体育环境文化、体育管理文化、体育交往文化等五大方面的内容。本文就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设计问卷1000份,利用河南农业大学生源优势,对河南省18个地市部分乡镇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有效问卷983份。
二、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现状及构建
(一)体育人员文化
体育人员文化主要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河南农村小学阶段有专业体育教师的学校只占到了6.7%,其余小学没有专业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兼职。这就造成2%左右的小学没有体育课,缺乏必要专业知识的其他教师代课必然造成体育课不能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常进行,有的学校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经常造成体育课被挤占的情况。初中阶段体育教师有将近50%的学校没有专业体育教师,高中阶段除了极个别学校都有专业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没有体育教师的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
体育教师的形象、言行、观念、文化道德素养等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健康青春的外表,健美的身材,体现出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生理方面的塑造。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完备的体育专业知识,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教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体育教师在具备专业体育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道德素质,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把奥林匹克的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贯穿于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增进了解、友谊和团结,促进交流,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在体育运动的对抗和比赛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公德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精神得到陶冶,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体育设施文化
体育设施文化主要针对运动场馆和器材设施。调查表明,河南基层小学初中体育场地不容乐观,经济落后地区普遍现象是校院就是运动场,无球类运动场,有的就是几张乒乓球台,运动器材少得可怜。经济较好地区是简易田径场,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器材包括单双杠、球类和一些田赛项目器材。高中相对较好。
完备科学的体育设施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体育设施也应反映出现代化、科学化、适用化,便于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学校体育设施属于教学硬环境的范畴,教学环境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卫生、安全、便捷、环保的体育场馆、器材等设施,带给师生的不仅仅是身心的愉悦,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欲望。我们可以试想,平坦的草皮、碧绿的游泳池、壮观的体育馆、充满活力的音乐,必定会让我们跃跃欲试。学校体育设施文化的建设应当遵循普遍和特殊的原则,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生源和专业设置,发展不同于其他学校的自己的特色。
(三)体育环境文化
体育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体育场馆、器材、橱窗陈列、报栏宣传、网页等方面的建设。从调查发现,河南省农村学校受经济条件和校领导思想意识及有关管理部门重视程度影响,农村学校的体育环境文化很差,这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积淀,更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体育场馆的建设不仅要科学、美观、实用,而且要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不能閑置和浪费;体育器材的购置要经济实用,要考虑到学生使用的安全性,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体育课程设置的特点,配备独特的体育器材,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橱窗中陈列学校历来取得的体育奖杯等,可以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报栏宣传、网页建设要考虑体育信息的时效性,及时更新,对于学校的体育新闻、赛事预告、赛事报道要大力宣传,营造出青春向上的体育氛围。学生身处其中必然会情不自禁、身不由己,激发出体育运动的热情。
(四)体育管理文化
体育课程设置调查结果显示,有正规体育课的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到28%、63%、78%,课程都是每周1至2节,学校运动会小学初中基本没有,课余体育指导在小学初中基本不存在。学校体育管理要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制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科学,而且要具有艺术性,突出人性化。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体育课的管理。体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差异,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意志品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根据学生需要,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建立课余体育指导制度,加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其次是学校体育竞赛的管理,包括赛程安排、项目设置、竞赛规程的制定等。体育竞赛除了足篮排等单项外,还要设置种类众多的体育项目,突出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学校运动会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可以设置跳绳、拔河、体育游戏等大众性项目,另外可以开发像空竹、毽子、推铁环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再次是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科学合理安排,在保证学生课堂、课余使用的基础上,提高场馆设施的使用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体育交流文化
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倡导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使人人都具有奥林匹克精神,其目的就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体育的公平竞赛,让学生摆脱各自地域文化差异,建立和谐校园。学校应摆脱传统体育竞技模式,开展体育运动周、竞技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和竞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而体育交流文化在河南农村学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全民健身,培养国民健康意识的源泉之地,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河南农村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文化建设不平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能够加大经济投入。促进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农村学校建设。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2400450375。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
[2] 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