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已迫在眉睫。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德育课真正起到育人功能。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44-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然而当今中职德育课教学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課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改善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一)德育课得不到学生重视,课堂气氛沉闷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另外,重视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轻视德育课,认为德育课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课堂玩手机和睡觉现象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导致德育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课的授课效果。
(二)德育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德育课是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包含内容较多,而且偏重理论,比较复杂抽象。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时政新闻有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要充分掌握中职生的身心特点,深入浅出,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然而,一些德育教师知识单薄,缺乏时政资料的搜集,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运用引探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索问题
引探式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比如,我在讲述“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地方的人们,他们随地吐痰,随地乱认垃圾,一言不合就吵架打架,他们从不讲秩序,人人都只想着自己,对周围困难的人冷漠相待,经年累月,这里的人们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愈来愈糟糕,这里的人们没有快乐而言,人人缺乏安全感。通过这个故事来启发学生: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需不需要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学生自己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础的公共生活准则。
(二)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内容更具感召力
2014版中职德育课教材的编写明确突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所采用的案例、情景都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与接受能力来授课。比如在学习《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教材中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进取担当”这一内容时,我适时地给学生讲述了我院入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冯培源同学的事迹,并对冯培源同学在准备全国选拔赛期间刻苦训练的情景做了重点讲述。因为案例中的主人公跟所教学生的年龄相仿,又跟所教学生属于同一所学校,知识层次相近,所以在讲述这一案例时,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非常高,并认识到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足,学生课后纷纷表示要给自己定个目标,再也不虚度学校时光了。由于案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也证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案例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调动学生参与,多听学生“说”
中职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失利生”,但不是智力低下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喜欢“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教师机械地灌输和简单的说教只会挫伤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因此多听学生“说”,让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方法。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他学生不能嘲笑或鄙视发言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学习《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材中“青春期心理的表现”这一内容时,我问学生:“你有过逆反心理吗?”学生纷纷表示有,我又继续问学生:“能说下自己为什么产生了逆反心理吗?”有一个学生很坦诚地讲述了他上初中时因为没写作业而被老师请家长,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处处跟初中老师作对这一往事。我接着问学生:“是不是你当时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而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让自己很没面子,所以产生了逆反心理?”学生点头说:“是。”这样,一方面把授课内容体现在师生对话中,另一方面,在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我表达出了对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共情,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在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说”出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认知情境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凭借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传授知识,课堂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中职生展示教学内容,形象直观,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开发中职生的潜能。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我在讲述《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教材中“什么是爱情”这一内容时,为学生播放了课本中的案例——《爱情天梯》的纪录片段,由于纪录片中人物声情并茂,再加上纪录片中配的感人音乐,看完视频后,学生被主人公间纯洁的爱情所打动,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爱情的本质含义。
(五)设计多样的作业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过去单一的作业形式,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不会活学活用。通过反思,我们在作业评价方式上也可以贴近学生个体,贴近时代,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评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类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中“求职方法”这一内容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封求职信,学生写求知信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所学的求职方法的巩固和强化的过程,这种作业方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总之,德育课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大有学问可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改善中职德育课的课堂现状,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改善德育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德育课应有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吴轶诚.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与发展性初探[J].科教导刊,2011(2).(下转267页)
(上接244页)[2]朱敬鹏.《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弊端及其对策》.科技信息.
[3]姜敏.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09,(9).
[4]丁宏军.浅析职业学校德育课创新教育三部曲[J].中等职业教育,2009,(26).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44-0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然而当今中职德育课教学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課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改善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一)德育课得不到学生重视,课堂气氛沉闷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另外,重视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轻视德育课,认为德育课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课堂玩手机和睡觉现象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导致德育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课的授课效果。
(二)德育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德育课是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包含内容较多,而且偏重理论,比较复杂抽象。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时政新闻有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要充分掌握中职生的身心特点,深入浅出,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然而,一些德育教师知识单薄,缺乏时政资料的搜集,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照本宣科,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运用引探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索问题
引探式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比如,我在讲述“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地方的人们,他们随地吐痰,随地乱认垃圾,一言不合就吵架打架,他们从不讲秩序,人人都只想着自己,对周围困难的人冷漠相待,经年累月,这里的人们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愈来愈糟糕,这里的人们没有快乐而言,人人缺乏安全感。通过这个故事来启发学生: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需不需要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学生自己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础的公共生活准则。
(二)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内容更具感召力
2014版中职德育课教材的编写明确突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所采用的案例、情景都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与接受能力来授课。比如在学习《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教材中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进取担当”这一内容时,我适时地给学生讲述了我院入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冯培源同学的事迹,并对冯培源同学在准备全国选拔赛期间刻苦训练的情景做了重点讲述。因为案例中的主人公跟所教学生的年龄相仿,又跟所教学生属于同一所学校,知识层次相近,所以在讲述这一案例时,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非常高,并认识到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足,学生课后纷纷表示要给自己定个目标,再也不虚度学校时光了。由于案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也证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案例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调动学生参与,多听学生“说”
中职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失利生”,但不是智力低下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喜欢“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教师机械地灌输和简单的说教只会挫伤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因此多听学生“说”,让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方法。在德育课的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他学生不能嘲笑或鄙视发言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学习《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材中“青春期心理的表现”这一内容时,我问学生:“你有过逆反心理吗?”学生纷纷表示有,我又继续问学生:“能说下自己为什么产生了逆反心理吗?”有一个学生很坦诚地讲述了他上初中时因为没写作业而被老师请家长,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处处跟初中老师作对这一往事。我接着问学生:“是不是你当时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而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让自己很没面子,所以产生了逆反心理?”学生点头说:“是。”这样,一方面把授课内容体现在师生对话中,另一方面,在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我表达出了对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共情,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在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说”出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认知情境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凭借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传授知识,课堂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中职生展示教学内容,形象直观,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开发中职生的潜能。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我在讲述《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教材中“什么是爱情”这一内容时,为学生播放了课本中的案例——《爱情天梯》的纪录片段,由于纪录片中人物声情并茂,再加上纪录片中配的感人音乐,看完视频后,学生被主人公间纯洁的爱情所打动,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爱情的本质含义。
(五)设计多样的作业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过去单一的作业形式,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不会活学活用。通过反思,我们在作业评价方式上也可以贴近学生个体,贴近时代,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评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类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中“求职方法”这一内容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封求职信,学生写求知信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所学的求职方法的巩固和强化的过程,这种作业方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总之,德育课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大有学问可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改善中职德育课的课堂现状,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改善德育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德育课应有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吴轶诚.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与发展性初探[J].科教导刊,2011(2).(下转267页)
(上接244页)[2]朱敬鹏.《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弊端及其对策》.科技信息.
[3]姜敏.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09,(9).
[4]丁宏军.浅析职业学校德育课创新教育三部曲[J].中等职业教育,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