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我有幸也不幸地担任了商务印书馆的法人和总经理。说不幸是开玩笑,就是因为责任重大。100多年的企业在我的带领下应该怎样前进?我把目光聚到了商务印书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追求方面。
1897年,排字工人出身的26岁的夏瑞芳,与几个小伙伴凑了3750块大洋,建立了商务印书馆。他们是因为不满在英国人开的报馆里饱受英国人的歧视,所以开始独立创业。这个时候,夏瑞芳遇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张元济。张元济先生是前清翰林,参加过戊戌变法。张元济也特别欣赏夏瑞芳,两个人一拍即合。但张元济还不放心,就跟夏瑞芳以盟誓立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张元济在给清朝大臣盛宣怀的一封信当中这样写道:“我堂堂中华,四万万同胞,能读书识字者不足40万,基本上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且所读之书,所识之字,往高了说,不过四书五经;往低了说,就是《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而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所有文化这些东西完全都不接触,所以必须要兴办学堂。”张元济就开始立下了以“教育兴国、文化强国、学术报国”这样的理想。所以商务印书馆才有了这样非常幸运的,从创立之初就确立的使命——昌明教育,开启民智。120年来,商务印书馆始终沿着这8个字的方向没有动摇,无论在什么样的政治风云变幻面前都是这样的。
张元济和夏瑞芳开始编撰字典工具书和新式教科书——《辞源》。为什么要编撰《辞源》?《辞源》的主编陆尔奎给张元济讲过:“一国之文化,常与其辞书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辞书,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不可能立得住。所以编撰辞书是当务之急。在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拥有电脑、计算机,拥有语料库,那个时候编撰工作非常艰苦,方法是记卡片。《辞源》修订的时候,我们记录了卡片,用于编写《辞源》修订版的卡片是60万张,仅修订者吴泽炎先生一个人,就抄录了30万张卡片。如果以一本书能够记100张卡片计算的话,30万张卡片需要翻阅3000种书。如果以一个人一天记50张卡片计算的话,那么30万张卡片要用6000天,将近20年。可是《辞源》的编撰者时不我待,没有20年时间可等,他们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不顾劳苦,不顾生病。陆尔奎先生几乎是以命相搏,终至积劳成疾,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说,什么是一种文化?什么是一种文化的担当?1755年第一本现代英语词典诞生的时候,它的主编塞缪尔·约翰逊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要痛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编词典。”我们的原总编辑陈原先生说:“编词典这个活儿不是人干的,但是它是圣人干的。”所以我们辞书的工作者都会很荣耀地称自己做的是一份“圣人”的苦役。
与此同时,商务书馆开始编撰新式教科书,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分科、分门类地开始编撰。作家冰心说:“商务印书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存在,需仰视才见。”商务印书馆还做另外一件事情,吸收借鉴所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在这个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作,就是严复先生率先开始翻译的西方思想学术名著,包括《天演论》《论法的精神》《論自由》。这些翻译的出版,大大地摧毁了旧的封建制度,摧毁了它原来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和道德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代代新人。胡适是因为看了《天演论》之后,才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一开始用的笔名叫“胡适之”,后来才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胡适”。1910年后,他赴美留学,从此胡适便成了他的正式名称。所以,我们说商务印书馆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机构,或是其他简单的出版社所能够概括得了的。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文化的大本营,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商务印书馆遭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记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开始轰炸上海,锁定了必须要摧毁的4个目标,上海自来水厂、上海发电厂、中国银行这3家机构必须要摧毁,摧毁了这3家,老百姓的生活、工业就陷入瘫痪,就没有抵抗能力;商务印书馆建成的东方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必须被摧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岩田信一说,炸毁闸北几条街都不打紧,不出多长时间他们就会重建,只有炸毁了商务印书馆,他们才会万劫不复。
当时张元济先生站在废墟之前,泪流满面,拄着拐杖说:“都怪我,如果我不把这些书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就不会有今天之难。”实际上,怎么会怪张元济先生呢,都怪日本军国主义太狠毒。轰炸商务印书馆跟轰炸其他地方不一样,用的是燃烧弹。他们第二天又派了日本浪人拿着火把来继续焚烧。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纸灰在上海的上空飘落,数日不绝。就是在这样的时候,王云五先生说:“我们一定要在尽快的时间重建,尽快的时间出书,不能让日本人小瞧。”在日本轰炸不久,商务印书馆又向世人宣告重建出书,昭示了他们的学术报国的决心。大灾之下,必图大治,商务印书馆迅速地提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标语。商务印书馆在全国拥有36家分馆,拥有1000多个分支机构,当时的规模已经达到亚洲第一。在商务印书馆所有的门店重新恢复营业的时候,全部挂上“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标语,把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扛在肩上。这就是我们从过去的文化当中所汲取的力量,这种力量一定能够带着我们走过更多的100年。
但是,我们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知道,我们所面临的环境、责任和任务跟前辈们是有所不同的。2014年,商务印书馆率先实行了纸电同步出版,也就是说我们出版纸书的时候,数字版同时上线。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数字时代,出版就要顺势而为。如果不能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任何事业都没有办法前进。
从120年的历史一直到现在,文化强国,强的是什么?我自己理解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强的是人。在全球化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没有人能够躲避竞争。在这样的一种格局下竞争,竞争的是什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知识、人的技能和人的道德观念,这是最核心的。
这几年来,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到乡村里设立乡村阅读中心。我的理想是在全国每个省,先选一家乡村阅读中心。标准的做法是建立一座乡村图书馆,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品图书,5000到10000种为一个标配,同时再培训乡村教师。有一次在山西省高平市,筹建我们乡村阅读中心的时候,市长跟我们说:“现在的很多村子里边已经没有学校了。”我说:“我的乡村阅读中心必须建在有学校的村子里边,为什么没有学校了?”他们说:“因为没有好老师了。”我说:“老师呢?”“乡里的好老师都到镇上了,镇上的好老师都到市里了,所以,没有好老师就留不下学生。”我说:“为什么会是这样?”他说:“条件待遇不好。”我说:“什么样的条件能让他们留下?”我当时也是豪言一出:“每个学校给10个骨干教师行不行?每个人补助1000块钱行不行?”大家想一想,一个学校一年只有12万元,全国每个省都建成这样的乡村阅读中心,就30多个的,我一年也只需要花300多万元。300多万元就能解决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它能带动所有的公益人,如果所有的爱心企业都加入到这样的活动当中,改变农村、改变中国就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也跟竞争人有关。文化强,真正强的是什么?对于个人来说,你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要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主张,形成独特的民族的性格和国格。所以真正的强,强的是现代的文化和知识,强的是道德观,强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有独立的思想和想法,这样才能实现人格的独立和国格的独力。强,就强到这里,这是我理解的。
所以我们说,今天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里,如果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边,我们不能做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事业的话,我们将有愧于这个时代。我也愿意以这句话来跟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荐自“开讲啦”)
(编辑/张金余)
1897年,排字工人出身的26岁的夏瑞芳,与几个小伙伴凑了3750块大洋,建立了商务印书馆。他们是因为不满在英国人开的报馆里饱受英国人的歧视,所以开始独立创业。这个时候,夏瑞芳遇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张元济。张元济先生是前清翰林,参加过戊戌变法。张元济也特别欣赏夏瑞芳,两个人一拍即合。但张元济还不放心,就跟夏瑞芳以盟誓立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张元济在给清朝大臣盛宣怀的一封信当中这样写道:“我堂堂中华,四万万同胞,能读书识字者不足40万,基本上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且所读之书,所识之字,往高了说,不过四书五经;往低了说,就是《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而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所有文化这些东西完全都不接触,所以必须要兴办学堂。”张元济就开始立下了以“教育兴国、文化强国、学术报国”这样的理想。所以商务印书馆才有了这样非常幸运的,从创立之初就确立的使命——昌明教育,开启民智。120年来,商务印书馆始终沿着这8个字的方向没有动摇,无论在什么样的政治风云变幻面前都是这样的。
张元济和夏瑞芳开始编撰字典工具书和新式教科书——《辞源》。为什么要编撰《辞源》?《辞源》的主编陆尔奎给张元济讲过:“一国之文化,常与其辞书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辞书,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不可能立得住。所以编撰辞书是当务之急。在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拥有电脑、计算机,拥有语料库,那个时候编撰工作非常艰苦,方法是记卡片。《辞源》修订的时候,我们记录了卡片,用于编写《辞源》修订版的卡片是60万张,仅修订者吴泽炎先生一个人,就抄录了30万张卡片。如果以一本书能够记100张卡片计算的话,30万张卡片需要翻阅3000种书。如果以一个人一天记50张卡片计算的话,那么30万张卡片要用6000天,将近20年。可是《辞源》的编撰者时不我待,没有20年时间可等,他们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不顾劳苦,不顾生病。陆尔奎先生几乎是以命相搏,终至积劳成疾,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说,什么是一种文化?什么是一种文化的担当?1755年第一本现代英语词典诞生的时候,它的主编塞缪尔·约翰逊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要痛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编词典。”我们的原总编辑陈原先生说:“编词典这个活儿不是人干的,但是它是圣人干的。”所以我们辞书的工作者都会很荣耀地称自己做的是一份“圣人”的苦役。
与此同时,商务书馆开始编撰新式教科书,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分科、分门类地开始编撰。作家冰心说:“商务印书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存在,需仰视才见。”商务印书馆还做另外一件事情,吸收借鉴所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在这个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作,就是严复先生率先开始翻译的西方思想学术名著,包括《天演论》《论法的精神》《論自由》。这些翻译的出版,大大地摧毁了旧的封建制度,摧毁了它原来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和道德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代代新人。胡适是因为看了《天演论》之后,才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一开始用的笔名叫“胡适之”,后来才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胡适”。1910年后,他赴美留学,从此胡适便成了他的正式名称。所以,我们说商务印书馆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机构,或是其他简单的出版社所能够概括得了的。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文化的大本营,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商务印书馆遭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记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开始轰炸上海,锁定了必须要摧毁的4个目标,上海自来水厂、上海发电厂、中国银行这3家机构必须要摧毁,摧毁了这3家,老百姓的生活、工业就陷入瘫痪,就没有抵抗能力;商务印书馆建成的东方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必须被摧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岩田信一说,炸毁闸北几条街都不打紧,不出多长时间他们就会重建,只有炸毁了商务印书馆,他们才会万劫不复。
当时张元济先生站在废墟之前,泪流满面,拄着拐杖说:“都怪我,如果我不把这些书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就不会有今天之难。”实际上,怎么会怪张元济先生呢,都怪日本军国主义太狠毒。轰炸商务印书馆跟轰炸其他地方不一样,用的是燃烧弹。他们第二天又派了日本浪人拿着火把来继续焚烧。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纸灰在上海的上空飘落,数日不绝。就是在这样的时候,王云五先生说:“我们一定要在尽快的时间重建,尽快的时间出书,不能让日本人小瞧。”在日本轰炸不久,商务印书馆又向世人宣告重建出书,昭示了他们的学术报国的决心。大灾之下,必图大治,商务印书馆迅速地提出了“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标语。商务印书馆在全国拥有36家分馆,拥有1000多个分支机构,当时的规模已经达到亚洲第一。在商务印书馆所有的门店重新恢复营业的时候,全部挂上“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标语,把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扛在肩上。这就是我们从过去的文化当中所汲取的力量,这种力量一定能够带着我们走过更多的100年。
但是,我们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知道,我们所面临的环境、责任和任务跟前辈们是有所不同的。2014年,商务印书馆率先实行了纸电同步出版,也就是说我们出版纸书的时候,数字版同时上线。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数字时代,出版就要顺势而为。如果不能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任何事业都没有办法前进。
从120年的历史一直到现在,文化强国,强的是什么?我自己理解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强的是人。在全球化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没有人能够躲避竞争。在这样的一种格局下竞争,竞争的是什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知识、人的技能和人的道德观念,这是最核心的。
这几年来,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到乡村里设立乡村阅读中心。我的理想是在全国每个省,先选一家乡村阅读中心。标准的做法是建立一座乡村图书馆,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品图书,5000到10000种为一个标配,同时再培训乡村教师。有一次在山西省高平市,筹建我们乡村阅读中心的时候,市长跟我们说:“现在的很多村子里边已经没有学校了。”我说:“我的乡村阅读中心必须建在有学校的村子里边,为什么没有学校了?”他们说:“因为没有好老师了。”我说:“老师呢?”“乡里的好老师都到镇上了,镇上的好老师都到市里了,所以,没有好老师就留不下学生。”我说:“为什么会是这样?”他说:“条件待遇不好。”我说:“什么样的条件能让他们留下?”我当时也是豪言一出:“每个学校给10个骨干教师行不行?每个人补助1000块钱行不行?”大家想一想,一个学校一年只有12万元,全国每个省都建成这样的乡村阅读中心,就30多个的,我一年也只需要花300多万元。300多万元就能解决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它能带动所有的公益人,如果所有的爱心企业都加入到这样的活动当中,改变农村、改变中国就不是一句空话。
第二,也跟竞争人有关。文化强,真正强的是什么?对于个人来说,你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要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主张,形成独特的民族的性格和国格。所以真正的强,强的是现代的文化和知识,强的是道德观,强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有独立的思想和想法,这样才能实现人格的独立和国格的独力。强,就强到这里,这是我理解的。
所以我们说,今天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里,如果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边,我们不能做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事业的话,我们将有愧于这个时代。我也愿意以这句话来跟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荐自“开讲啦”)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