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1 1 1 1”的厚“三明治”课程和“1 0.5 0.5 0.5 0.5 1”的薄“三明治”课程两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途径的改革,带动学校的专业整体适应社会,进而使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课程 订单教育校企共同体
一、 “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1.高职教育特征。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进行界定,首先必须明确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等职业教育(5B)属于第三级教育中的“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的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5A)相对。①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层次的高等性。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二是类删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三是人才的技术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种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网纸转化为产品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指从即定教育思想出发,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对培养过程样式的构造以及其运行方式,它在实现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是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它回答了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反复循环、不断提升中动态运行的。
我国2008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设计的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等具体指标。③在这一系列指标指导下,目前我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采用“在校学习和在校实训两年半,然后校外实习半年”的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2.5 0.5”的理论一实务模式,这严重偏离了学生认知规律,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不了解行业,岗位特性的情况下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学生也难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缺乏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学生是盲目的,实际上这利,了解是难以在暑假短暂的实习中了解的,当学生在最后半年的顶岗实习中发现了自身知识能力技能的缺失后,学习的过程已经中断了,所以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构建我国高职“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
1.三明治课程的内涵。英国“工读交替”的“三明治”(Sandwich Program)式人才培养模式,最早由桑得兰特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试行,南于该课程安排通常采用理论一实务一理论或实务—理论—实务方式进行,形式上很像三明治,所以也称为“三明治”课程。“三明治”课程现已深受学生和企业界的欢迎,这种交替学习的模式,由于成效良好,课程安排方式因此也逐渐多样化。④
2.“三明治”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层次的改革,其中,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培养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三明治”(sandwich Program)式人才培养模式融理论与实务于一体,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实务工作的体验,以建立踏实的基本能力而设计,较好地适应了学生认知规律,反过来又能指导第二层次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校的专业整体适应社会;并月最终带动第一层次的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
因为实施“三明治”课程,我同高职教育在学制上可以延长为4年,在模式可以根据专业等因素再分为厚“三明治”课程和薄“三明治”课程两类:
一是厚“三明治”课程。厚“三明治”课程采用“1 1 1 1’,模式,即第一年学生在校学习,按照不同的就业取向分成小的班级;第二年到企业实习,应该说明的是,学生实习的场所或部门必须与学生本科符合(如商科学生在商业机构实习,工科学生在工业机构实习),学习者的实际工作应经过学校审核,确定其适合于所学专业,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经历,不能作为“三明治”的组成部分;第三年,学生回学校学习;第四年,学生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二是薄“三明治”课程。薄“三明治”课程采用“1 0.5 0.5 0.5 0.5 1”的模式:即第一年学生在校学习,按照不同的就业取向分成小的班级;学生在前2年中,每年分为2学期,每年中1个学期在学校学习,1个学期在在下厂接受训练,第4年分为3个学期。学生都在学校学习,获取学历。当然三明治课程在课程安排方式上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等特征开展多样化探索。
3.“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同国内高职院校现行学生在校学习和在校实训两年半,然后校外实习半年的模式比较,“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体现”上:一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二是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为用人单位培养出了“成品型”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三是体现了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特点;四是体现了高职院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构建“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
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相关的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以推动了专业“硬件”和“软件”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获得了校外实习基地的认可。
1.校企共同体。建立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的实训、实习基地是“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硬件” 保障。其中,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三明治”课程教育模式必须是基于学校跟相关资质的企业等建立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企业的主动合作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与企业共同创办学院)与企业尽量是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订单式教育的培养合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共同完成实习指导工作,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
2。师资建设。高职院校在取得企业的主动合作后,企业可以派技师进驻学校进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虽然有些企业职工只善于自己做,不善于教,不过可以让他们先培训教师,再让教师去培训学生;高职院校可以轮流选派教师到企业等单位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进修。这样培养的学生自然是企业所需要的。总之,方式多种多样。要尽可能的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合作开发职业教育。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合理、科学与否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开设的课程时应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院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第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第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第四,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将“双证书、多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4.教学方法改革。“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因材施教。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形式新颖、易于学生所接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倡导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的T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更好地完善“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课程 订单教育校企共同体
一、 “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1.高职教育特征。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进行界定,首先必须明确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等职业教育(5B)属于第三级教育中的“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的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5A)相对。①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层次的高等性。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二是类删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三是人才的技术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种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网纸转化为产品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指从即定教育思想出发,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对培养过程样式的构造以及其运行方式,它在实现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是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它回答了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反复循环、不断提升中动态运行的。
我国2008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设计的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等具体指标。③在这一系列指标指导下,目前我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采用“在校学习和在校实训两年半,然后校外实习半年”的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2.5 0.5”的理论一实务模式,这严重偏离了学生认知规律,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不了解行业,岗位特性的情况下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学生也难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缺乏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学生是盲目的,实际上这利,了解是难以在暑假短暂的实习中了解的,当学生在最后半年的顶岗实习中发现了自身知识能力技能的缺失后,学习的过程已经中断了,所以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构建我国高职“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
1.三明治课程的内涵。英国“工读交替”的“三明治”(Sandwich Program)式人才培养模式,最早由桑得兰特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试行,南于该课程安排通常采用理论一实务一理论或实务—理论—实务方式进行,形式上很像三明治,所以也称为“三明治”课程。“三明治”课程现已深受学生和企业界的欢迎,这种交替学习的模式,由于成效良好,课程安排方式因此也逐渐多样化。④
2.“三明治”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层次的改革,其中,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培养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三明治”(sandwich Program)式人才培养模式融理论与实务于一体,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实务工作的体验,以建立踏实的基本能力而设计,较好地适应了学生认知规律,反过来又能指导第二层次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校的专业整体适应社会;并月最终带动第一层次的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
因为实施“三明治”课程,我同高职教育在学制上可以延长为4年,在模式可以根据专业等因素再分为厚“三明治”课程和薄“三明治”课程两类:
一是厚“三明治”课程。厚“三明治”课程采用“1 1 1 1’,模式,即第一年学生在校学习,按照不同的就业取向分成小的班级;第二年到企业实习,应该说明的是,学生实习的场所或部门必须与学生本科符合(如商科学生在商业机构实习,工科学生在工业机构实习),学习者的实际工作应经过学校审核,确定其适合于所学专业,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经历,不能作为“三明治”的组成部分;第三年,学生回学校学习;第四年,学生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二是薄“三明治”课程。薄“三明治”课程采用“1 0.5 0.5 0.5 0.5 1”的模式:即第一年学生在校学习,按照不同的就业取向分成小的班级;学生在前2年中,每年分为2学期,每年中1个学期在学校学习,1个学期在在下厂接受训练,第4年分为3个学期。学生都在学校学习,获取学历。当然三明治课程在课程安排方式上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等特征开展多样化探索。
3.“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同国内高职院校现行学生在校学习和在校实训两年半,然后校外实习半年的模式比较,“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体现”上:一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二是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为用人单位培养出了“成品型”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三是体现了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特点;四是体现了高职院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构建“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
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相关的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以推动了专业“硬件”和“软件”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获得了校外实习基地的认可。
1.校企共同体。建立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的实训、实习基地是“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硬件” 保障。其中,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三明治”课程教育模式必须是基于学校跟相关资质的企业等建立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企业的主动合作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与企业共同创办学院)与企业尽量是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订单式教育的培养合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共同完成实习指导工作,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
2。师资建设。高职院校在取得企业的主动合作后,企业可以派技师进驻学校进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虽然有些企业职工只善于自己做,不善于教,不过可以让他们先培训教师,再让教师去培训学生;高职院校可以轮流选派教师到企业等单位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进修。这样培养的学生自然是企业所需要的。总之,方式多种多样。要尽可能的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合作开发职业教育。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合理、科学与否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开设的课程时应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院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第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第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第四,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将“双证书、多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4.教学方法改革。“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因材施教。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形式新颖、易于学生所接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倡导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的T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更好地完善“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