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实施向课堂教学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指引下,要求老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与之相适应。下面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策略一:突出学科特点,渗透学法指导。
怎样在有限时间内培养出高地理素质的学生,是每个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索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至关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乐学、会学,对教师来说已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自学,培养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指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为求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看书、思考、练习和讨论。例如:讲授《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并打印发给学生,从定理、轨道面、地轴的空间位置、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别,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自己看书填写。讲解时,请学生代表发言,请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在两极上空观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探讨地球自转时为什么两极的速度都为零等问题。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是引导方向、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2、引导读图,发展空间思维,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性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读图呢?首先,要使学生形成对所研究地理对象的鲜明、深刻、稳定的形象,就要加大对大脑皮层剌激的力度。可用如下做法:
教师绘图,要求学生也绘图。对学生大脑皮层剌激的程度不同,留下痕迹的深度也是有差别的。教学时应尽可能要求学生心中有图。
接着,以图像作支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比如,让学生分析北半球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A、要求学生按顺序绘出三幅示意图,即夏至、秋分、冬至三个时间段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B、据图观察: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从而推出结论:北半球从夏至到冬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C、发展思维:思考北极地区极昼和极夜的范围变化情况。
以上引导学生思考的每一步都有图像作支持,能够形象而又准确地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
策略二: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上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树立教学相长的教学观,使学生感受到“身心自由”,必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虚心向学生学习,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好见解、好方法,应加以肯定和鼓励。要爱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要设身处地地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比如,在对《地球的运动》学习完毕后,我提了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公转,而是正着身子,那么地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的地理现象?请两个同学上台演示,一个同学模拟太阳,两眼平视相当于一束太阳光线,另一个同学手拿地球仪作公转运动,其余同学观察讨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地球没有四季的更替,五带是否会消失;南极的冰是否会融化……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
策略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第11条明确阐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本人在处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时,采用信息技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步骤如下:
1、新课导入,播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否同时进行的?既然是同时进行,那么,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播放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定义”。思考:什么叫太阳直射点?它的角度是多少?
3、播放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指图提问:地球上有哪三条重要的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观察思考:①为什么叫回归线?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③赤道在一年中有几次太阳直射?
4、播放动画“二分二至图”。观察思考: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时各是什么时间和节气?
5、投影练习题:“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采用填空的形式)。
6、巩固提高:投影学生绘画的太阳回归运动轨迹示意图。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能启迪思维、提高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当然,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也要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助,从而促进教学技术手段整体的协调发展。
策略一:突出学科特点,渗透学法指导。
怎样在有限时间内培养出高地理素质的学生,是每个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索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至关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乐学、会学,对教师来说已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自学,培养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指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为求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看书、思考、练习和讨论。例如:讲授《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并打印发给学生,从定理、轨道面、地轴的空间位置、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别,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自己看书填写。讲解时,请学生代表发言,请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在两极上空观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探讨地球自转时为什么两极的速度都为零等问题。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是引导方向、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2、引导读图,发展空间思维,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科学性方法。如何指导学生读图呢?首先,要使学生形成对所研究地理对象的鲜明、深刻、稳定的形象,就要加大对大脑皮层剌激的力度。可用如下做法:
教师绘图,要求学生也绘图。对学生大脑皮层剌激的程度不同,留下痕迹的深度也是有差别的。教学时应尽可能要求学生心中有图。
接着,以图像作支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比如,让学生分析北半球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A、要求学生按顺序绘出三幅示意图,即夏至、秋分、冬至三个时间段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B、据图观察: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从而推出结论:北半球从夏至到冬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C、发展思维:思考北极地区极昼和极夜的范围变化情况。
以上引导学生思考的每一步都有图像作支持,能够形象而又准确地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
策略二: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上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树立教学相长的教学观,使学生感受到“身心自由”,必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虚心向学生学习,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好见解、好方法,应加以肯定和鼓励。要爱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要设身处地地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比如,在对《地球的运动》学习完毕后,我提了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公转,而是正着身子,那么地球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的地理现象?请两个同学上台演示,一个同学模拟太阳,两眼平视相当于一束太阳光线,另一个同学手拿地球仪作公转运动,其余同学观察讨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地球没有四季的更替,五带是否会消失;南极的冰是否会融化……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
策略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第11条明确阐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本人在处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时,采用信息技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步骤如下:
1、新课导入,播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否同时进行的?既然是同时进行,那么,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播放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定义”。思考:什么叫太阳直射点?它的角度是多少?
3、播放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指图提问:地球上有哪三条重要的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观察思考:①为什么叫回归线?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③赤道在一年中有几次太阳直射?
4、播放动画“二分二至图”。观察思考: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回归线时各是什么时间和节气?
5、投影练习题:“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采用填空的形式)。
6、巩固提高:投影学生绘画的太阳回归运动轨迹示意图。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能启迪思维、提高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当然,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也要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助,从而促进教学技术手段整体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