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读、想、说、练能力的培养过程,没有训练就无法形成能力,只有强化这几方面的训练,才能全面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生活哲理,它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课题。读、想、说、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智力。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平时重视读、想、说、练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抓好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抓好读、想、说、练。那么,如何抓好读、想、说、练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一、以“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读”的核心是朗读。教师应倡导学生在初读时读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捕捉文章的中心,对全文有个整体的了解;精读时要流利,对重要语句进行思考;披文入情,弄清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读出情感,体会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对学生而言,阅读有助于他们了解文章的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为核心,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可见,“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它包含“文”和“道”,由文入道,这是必经之路。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如果轻视朗读,就感悟不出其意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从中体会对比、排比、比喻等写作方法,了解桂林山奇、秀、险和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以“说”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读”的向导。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电教设备,不断改革课堂结构,形成“感知—理解—深化—运用”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感知,让学生说出大意。如二年级下册的《葡萄沟》,我通过录像,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说出文中的大意。其次是重点理解。我把文中的图制成幻灯片,分段演示,逐段详说,紧紧抓住姑娘们采葡萄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姑娘们在回家路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通过一系列提问,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上,“说”的要求是说主要内容和疑难点;“说”的目的是说要害,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说”的内容是与课文紧密结合,不添枝加叶,不哗众取宠;“说”的层次是力求清楚,重点突出;“说”的语句力求通顺易懂,准确生动。课堂上,“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使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还可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以“想”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光靠读和说,还不足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写作要求。如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说出文中的主要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想象,悟出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读和说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
四、以“练”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练”是实践,是对“读、说、想”的巩固和检测,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和动耳的实践。“练”能引导学生掌握中心,探究文章的特色。我在语文教学训练中,一是围绕语言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训练。这种表达训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泉水》时,我要求学生按“泉水流到……流到……流到……”的句式说话。二是读与写的训练。写作是运用语言的练习活动,常用的形式有手脑并用,让学生任意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写一段话;创设情境,通过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写短文;模仿其他文章描写景物、动物的形态的方法,进行仿写。如写碧绿的水,可以写成“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日出可以写“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把大地都染红了”。经过多次尝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词汇量增多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想、说、练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互相促进,互相渗透。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坚持读、想、说、练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读、想、说、练的主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莫彩凤)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平时重视读、想、说、练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抓好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抓好读、想、说、练。那么,如何抓好读、想、说、练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一、以“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读”的核心是朗读。教师应倡导学生在初读时读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捕捉文章的中心,对全文有个整体的了解;精读时要流利,对重要语句进行思考;披文入情,弄清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读出情感,体会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对学生而言,阅读有助于他们了解文章的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为核心,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可见,“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它包含“文”和“道”,由文入道,这是必经之路。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如果轻视朗读,就感悟不出其意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从中体会对比、排比、比喻等写作方法,了解桂林山奇、秀、险和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以“说”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读”的向导。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电教设备,不断改革课堂结构,形成“感知—理解—深化—运用”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感知,让学生说出大意。如二年级下册的《葡萄沟》,我通过录像,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说出文中的大意。其次是重点理解。我把文中的图制成幻灯片,分段演示,逐段详说,紧紧抓住姑娘们采葡萄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姑娘们在回家路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通过一系列提问,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上,“说”的要求是说主要内容和疑难点;“说”的目的是说要害,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说”的内容是与课文紧密结合,不添枝加叶,不哗众取宠;“说”的层次是力求清楚,重点突出;“说”的语句力求通顺易懂,准确生动。课堂上,“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使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还可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以“想”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光靠读和说,还不足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写作要求。如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说出文中的主要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想象,悟出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读和说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
四、以“练”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练”是实践,是对“读、说、想”的巩固和检测,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和动耳的实践。“练”能引导学生掌握中心,探究文章的特色。我在语文教学训练中,一是围绕语言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训练。这种表达训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泉水》时,我要求学生按“泉水流到……流到……流到……”的句式说话。二是读与写的训练。写作是运用语言的练习活动,常用的形式有手脑并用,让学生任意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写一段话;创设情境,通过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写短文;模仿其他文章描写景物、动物的形态的方法,进行仿写。如写碧绿的水,可以写成“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日出可以写“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把大地都染红了”。经过多次尝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词汇量增多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想、说、练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互相促进,互相渗透。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我们就必须坚持读、想、说、练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读、想、说、练的主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