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加强学科建设和丰富课堂的授课方法2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培养高水平的生态学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8-02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科学。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峻,农业生态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笔者现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质量探讨如下。
1 加强学科建设
1.1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农业生态学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到该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学教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地方版”的教材多,资源浪费;二是《农业生态学》新的统编教材仅仅是由一所院校的相关教师编写,且多为讲师或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随着农业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亟需一套更加完整、系统且有创新性的《农业生态学》统编教材。而编写新的统编教材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克服由某一所院校“垄断”的现象,应该是由全国相关农业院校的农业生态学方面的“重量级人物”来参与编写;应该对现有的各种农业生态学教材进行总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教材质量得到提高;教材编出来以后,应由相关部门组织进行严格的评审,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须重新编写或修改,即使发现教材中有很小的错误,也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进行修订。
1.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加强学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国从事《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采用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培养生态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硕士、博士学生的培养,能够督促教师时刻重视科研,从而能显著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三是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2]。
1.3 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发展
大量实践证明,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能起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在国内很多高校中,凡是农业生态学学科发展较快的学校,不但教学质量高,而且相关的科研工作也做得很好。这也说明重视农业生态学的科研工作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应该紧密联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比如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环境的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制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等[3]。
2 丰富课堂的授课方法
2.1 案例式教学法
合适案例的导入,能让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讲“食物链”的概念时,可以引用中国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进行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讲“捕食食物链”时,可以列举草原上的“草→羚羊→老虎”、农田中的“水稻→蝗虫→青蛙”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物秸秆→牛→人”;在讲“寄生食物链”时,可以列举植物型的“大豆→菟丝子”、动物型的“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和“马→蛔虫”等,还有人工混合的食物链“稻草→牛(牛粪)→蚯蚓→鸡(鸡粪)→猪(猪粪)→鱼”、“菜(温棚)→鸡(鸡粪)→沼气(沼渣)→肥田”和“稻→螟→赤眼蜂”等。
2.2 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往往是讲得口干舌燥、身心疲惫,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4]。而多媒体教学能把枯燥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活灵活现的语言,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成有趣、直观且可视听的动感内容,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冲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及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把种群增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群落演替以及氮、磷、碳、水等循环的关键过程和机理用清晰逼真和优美动感的画面展现在课堂上,也可以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污染退化的片段,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态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更深刻感悟到学习生态学的必要性和价值[5]。
2.3 体验式教学法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做课前预习。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以教材为中心,自由选题,准备10~15 min的课件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这样学生不仅会积极地去了解课本内容,并且为了把PPT做好还会主动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加深对生态学课程的理解,从而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演讲及口才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方法不会涉及到每一个学生,但是能辐射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感知系统,同样也能督促他们自我反思[6]。
2.4 专题板块教学法
在临近期中或期末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采用专题板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把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某一生态学问题,并能间接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科研思维[7]。比如“低碳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专题。
3 参考文献
[1] 刘彬,武建林.《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4):89-91.
[2] 杨瑞吉.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72-6274.
[3] 寿莉,刘文洋.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07,4(8):13.
[4] 黄国勤.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0-152.
[5] 康美娟.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长春:林大学,2012.
[6] 李翠兰,张晋京.《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68-69.
[7] 孙妮.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北农业大学,2009.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8-02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科学。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峻,农业生态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笔者现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质量探讨如下。
1 加强学科建设
1.1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农业生态学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到该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学教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地方版”的教材多,资源浪费;二是《农业生态学》新的统编教材仅仅是由一所院校的相关教师编写,且多为讲师或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随着农业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亟需一套更加完整、系统且有创新性的《农业生态学》统编教材。而编写新的统编教材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克服由某一所院校“垄断”的现象,应该是由全国相关农业院校的农业生态学方面的“重量级人物”来参与编写;应该对现有的各种农业生态学教材进行总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教材质量得到提高;教材编出来以后,应由相关部门组织进行严格的评审,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须重新编写或修改,即使发现教材中有很小的错误,也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进行修订。
1.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加强学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国从事《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采用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培养生态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硕士、博士学生的培养,能够督促教师时刻重视科研,从而能显著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三是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2]。
1.3 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发展
大量实践证明,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能起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在国内很多高校中,凡是农业生态学学科发展较快的学校,不但教学质量高,而且相关的科研工作也做得很好。这也说明重视农业生态学的科研工作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应该紧密联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比如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环境的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制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等[3]。
2 丰富课堂的授课方法
2.1 案例式教学法
合适案例的导入,能让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讲“食物链”的概念时,可以引用中国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进行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讲“捕食食物链”时,可以列举草原上的“草→羚羊→老虎”、农田中的“水稻→蝗虫→青蛙”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物秸秆→牛→人”;在讲“寄生食物链”时,可以列举植物型的“大豆→菟丝子”、动物型的“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和“马→蛔虫”等,还有人工混合的食物链“稻草→牛(牛粪)→蚯蚓→鸡(鸡粪)→猪(猪粪)→鱼”、“菜(温棚)→鸡(鸡粪)→沼气(沼渣)→肥田”和“稻→螟→赤眼蜂”等。
2.2 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往往是讲得口干舌燥、身心疲惫,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4]。而多媒体教学能把枯燥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活灵活现的语言,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成有趣、直观且可视听的动感内容,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冲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及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把种群增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群落演替以及氮、磷、碳、水等循环的关键过程和机理用清晰逼真和优美动感的画面展现在课堂上,也可以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污染退化的片段,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态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更深刻感悟到学习生态学的必要性和价值[5]。
2.3 体验式教学法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做课前预习。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以教材为中心,自由选题,准备10~15 min的课件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这样学生不仅会积极地去了解课本内容,并且为了把PPT做好还会主动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加深对生态学课程的理解,从而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演讲及口才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方法不会涉及到每一个学生,但是能辐射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感知系统,同样也能督促他们自我反思[6]。
2.4 专题板块教学法
在临近期中或期末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采用专题板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把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某一生态学问题,并能间接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科研思维[7]。比如“低碳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专题。
3 参考文献
[1] 刘彬,武建林.《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4):89-91.
[2] 杨瑞吉.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72-6274.
[3] 寿莉,刘文洋.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07,4(8):13.
[4] 黄国勤.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0-152.
[5] 康美娟.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长春:林大学,2012.
[6] 李翠兰,张晋京.《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68-69.
[7] 孙妮.黑龙江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北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