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丰富想像力的重要阶段,作为孩子的“首席教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想像力培养的“第一推手”,创造条件让家庭成为孩子创造力形成的“孵化磁场”。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想像力培养的“推手”而不是“杀手”呢?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运用以下“六招”。
不否定异想天开
孩子就像一张洁白无暇的纸张,内心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他们虽然知识经验不如成年人,但却拥有丰富的想像力。在孩子的眼中,小鸡可以飞翔,白兔可以潜水,花儿也有孩子,蝌蚪能够唱歌……对此,有的父母担心孩子长大后“脱离现实”或是“缺乏常识”。其实,父母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孩子只有乐想多想敢想,思维才可能别出心裁,想像才可能与众不同。因此,日常生活中,每当孩子异想天开时,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张开想像的翅膀,畅游在童话的世界里,以此丰富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天地。
不剥夺思考权力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是“知识容器”,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思考、想像,只需要接受记忆的世界,成了“活动木偶”,完全没有自己支配的行为。孩子玩积木,父母帮忙搭建;孩子画图画,父母帮忙填色;孩子有问题,父母直接给答案……这种做法的结果,将导致孩子“眼高手低”、“嘴勤脑懒”。没有实践,哪有体验?没有思考,何来想像?因此,父母应当把“思考权”还给孩子,把“动手权”交给孩子,把“想像权”送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学会思考。比如,在亲子阅读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想像故事的结尾,引导孩子学会联想,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以此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不压制适度调皮
孩子天性好动爱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特别喜欢爬高滚低、东拉西扯、摸这拍那。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父母完全不必过于严格要求。很多家长在孩子放学时常问:“你今天在学校乖不乖?表现好不好?”家长不如这样问来引导:“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了哪些问题?学习中发现了哪些有兴趣的东西?”有时,孩子在“捣乱”中可以探究秘密,在“调皮”中可以发现规律,在“滚打摸爬”中可以找到意外的惊喜……一个没有个性张力的孩子,其想像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不限制信手涂鸦
在有的父母看来,孩子“涂鸦”似乎没有任何的价值,只不过信手涂涂抹抹而已。其实不然,美术活动可为孩子的想像插上翅膀。孩子“信手涂鸦”的过程,既是一种动作练习,更是一种游戏体验,他们可以从中感到满足,获得乐趣。父母可以适时恰当地引导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像,大胆去试。父母不能以“弄脏了地板”为理由去加以限制,更不能以“像不像”为标准去评价孩子的“作品”,要保持一颗童心和一份童真去欣赏,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最珍贵的想像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最原始的创造力。
不误入问题怪圈
父母不要小看平时与孩子的对话和交流,忽视它们对孩子思维启迪和想像培养的功能价值。有的父母习惯提一些“直线性”、“封闭型”的问题,如“你冷不冷”、“你喜欢去公园吗”等等,这类问题答案指向性单一,如果父母平时注意多提一些“开放式”、“发散性”的问题,如“天上的云彩像什么”、“小马怎样才能顺利过河”等等,引导孩子用多种答案回答问题,不但可以启发孩子的想像力,还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不迷信标准答案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全国“一统天下”,受“权威崇拜”心理影响,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自己“误导”了孩子的思维,因此事事追求“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孩子的潜能退化,热情丧失,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得不到发展,直接扼杀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如,当孩子说“西瓜是长方形的”时,父母不必急于“更正”,相反可以大胆鼓励,并引导孩子编一个长方形西瓜的故事,或是画一幅长方形西瓜的图画,相信孩子的想像力将如鱼得水,与日俱增。
不否定异想天开
孩子就像一张洁白无暇的纸张,内心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他们虽然知识经验不如成年人,但却拥有丰富的想像力。在孩子的眼中,小鸡可以飞翔,白兔可以潜水,花儿也有孩子,蝌蚪能够唱歌……对此,有的父母担心孩子长大后“脱离现实”或是“缺乏常识”。其实,父母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孩子只有乐想多想敢想,思维才可能别出心裁,想像才可能与众不同。因此,日常生活中,每当孩子异想天开时,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张开想像的翅膀,畅游在童话的世界里,以此丰富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天地。
不剥夺思考权力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是“知识容器”,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思考、想像,只需要接受记忆的世界,成了“活动木偶”,完全没有自己支配的行为。孩子玩积木,父母帮忙搭建;孩子画图画,父母帮忙填色;孩子有问题,父母直接给答案……这种做法的结果,将导致孩子“眼高手低”、“嘴勤脑懒”。没有实践,哪有体验?没有思考,何来想像?因此,父母应当把“思考权”还给孩子,把“动手权”交给孩子,把“想像权”送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学会思考。比如,在亲子阅读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想像故事的结尾,引导孩子学会联想,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以此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不压制适度调皮
孩子天性好动爱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特别喜欢爬高滚低、东拉西扯、摸这拍那。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父母完全不必过于严格要求。很多家长在孩子放学时常问:“你今天在学校乖不乖?表现好不好?”家长不如这样问来引导:“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了哪些问题?学习中发现了哪些有兴趣的东西?”有时,孩子在“捣乱”中可以探究秘密,在“调皮”中可以发现规律,在“滚打摸爬”中可以找到意外的惊喜……一个没有个性张力的孩子,其想像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不限制信手涂鸦
在有的父母看来,孩子“涂鸦”似乎没有任何的价值,只不过信手涂涂抹抹而已。其实不然,美术活动可为孩子的想像插上翅膀。孩子“信手涂鸦”的过程,既是一种动作练习,更是一种游戏体验,他们可以从中感到满足,获得乐趣。父母可以适时恰当地引导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像,大胆去试。父母不能以“弄脏了地板”为理由去加以限制,更不能以“像不像”为标准去评价孩子的“作品”,要保持一颗童心和一份童真去欣赏,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最珍贵的想像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最原始的创造力。
不误入问题怪圈
父母不要小看平时与孩子的对话和交流,忽视它们对孩子思维启迪和想像培养的功能价值。有的父母习惯提一些“直线性”、“封闭型”的问题,如“你冷不冷”、“你喜欢去公园吗”等等,这类问题答案指向性单一,如果父母平时注意多提一些“开放式”、“发散性”的问题,如“天上的云彩像什么”、“小马怎样才能顺利过河”等等,引导孩子用多种答案回答问题,不但可以启发孩子的想像力,还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不迷信标准答案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全国“一统天下”,受“权威崇拜”心理影响,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自己“误导”了孩子的思维,因此事事追求“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孩子的潜能退化,热情丧失,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得不到发展,直接扼杀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如,当孩子说“西瓜是长方形的”时,父母不必急于“更正”,相反可以大胆鼓励,并引导孩子编一个长方形西瓜的故事,或是画一幅长方形西瓜的图画,相信孩子的想像力将如鱼得水,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