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王贤才,我国著名医学翻译家、教授、主任医师,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原副馆长。他是全球译本最多的科技翻译家,50多年连续翻译出版多版医学巨著,获得卫生部“医学翻译特别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被中组部、人事部、国家科委等五部委遴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他荣获江西省“最美老干部”提名。
幸福源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王贤才是偶然从事医学和医学翻译工作的。按他的话来说:从来没有学医的打算。他高三下学期奉命去武汉中南团校学习而错过高考期,学习结业时只有山东大学的医学院还在单独招生,如果不学医,就得再等一年。就这样他别无选择地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大学期间,王贤才深感可读的西医著作匮乏,当他读到英文版《西氏内科学》时,被这部宏大、包罗万象的医学巨著所深深吸引。他想,如果能将此书译成中文,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于是,王贤才立志翻译此书。
为完成《西氏内科学》翻译,他决心分两步走:先译20万字的《临床外科须知》,取得经验后,再动那个大部头。在繁忙的临床实习中,他一有时间就躲在小阁楼里翻译,在短时间里译完《临床外科须知》,并由上海出版社出版。1957年毕业分配在北京工作的他初尝胜果后,决定动手翻译第9版《西氏内科学》,可好事多磨,在政治运动中,他译成的40万字第9版和40多万字第11版《西氏内科学》手稿被焚毁,自己也蒙冤被投到山西太原监狱服刑。1972年,一位狱友给他送来新出版的《西氏内科学》第13版(影印本)。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分昼夜翻译,终于在1975年9月译完340万字的第13版《西氏内科学》。这一年,提前出狱的他回到原籍九江,又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增译《西氏内科学》第14版160余万字。1979年,王贤才被组织分配至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冤狱平反的他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签约,翻译出版《西氏内科学》第15版全书。改革开放后,他笔耕不辍,主编的《英中医学辞海》(600万字),获“国家图书一等奖”和“国家辞书奖”二等奖荣誉。2003年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的他,又一次重译《西氏内科学》第21版;2009年1月又推出《西氏内科学》第22版,共815万字。至此,已75岁高龄的王贤才在50余年时间里出版译本约5000万字。
幸福源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王贤才曾任省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很早就在政协呼吁“以人为本”“无罪推定”,重视《程序法》。他最先提出“双休日”“银行储蓄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等提案,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并落实。王贤才还利用1996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时机,提出检查落实5号文件关于高级职称女专家60岁退休规定的提案,受到全国政协和妇联广泛重视,人社部领导亲自到会处理,为女专家们办了一件实事。他撰写的《关于建立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材料无害化处理为核心的家电报废体系》的建议案和《加强铁路路风建设和保障旅客列车供水》的建议,分别得到国家经贸委和铁道部的重视。为促进铁路路风建设,王贤才还担任铁道部特邀路风监督员,及时向铁道部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他以实际行动成功践行了群众利益代言人这一角色的使命。
王贤才经常被省内外单位邀请讲学、交流、報告。2004年2月,王贤才应邀到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给外语系和医学系200余名学生作专场报告,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经历、求学情况、医学研究及对世界医学名著《西氏内科学》多次翻译的艰苦历程,鼓励莘莘学子顽强拼搏,发奋读书,为党和国家、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像这样的讲学、交流、报告每年都有十几次,几年下来,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近百场学术报告。2002年3月,他就社会关注的住院陪护问题提出了让“护士归位,陪护回家”的观点,得到社会广泛赞扬。王贤才说,全国每年的住院病人在3000万以上,按此推算,家庭陪护人员当以亿人次计,在中国老龄化、独子化的今天将难以为继。为此,他表示希望培养更多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更希望把护理工作落实到每张病床、每一位病人身上。他不愧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如今84岁的王贤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2010年以来,他不再翻译书籍,空闲时间多了,他先后写作出版了中长篇小说《十四岁男子汉》、长篇小说《女起解》、散文集《政协委员履职风采》和《我与〈西氏内科学〉》。他说:“我想把人生的经历和感受给后辈留下来,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来之不易的,它包含了几代人的努力。”
幸福源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王贤才是偶然从事医学和医学翻译工作的。按他的话来说:从来没有学医的打算。他高三下学期奉命去武汉中南团校学习而错过高考期,学习结业时只有山东大学的医学院还在单独招生,如果不学医,就得再等一年。就这样他别无选择地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大学期间,王贤才深感可读的西医著作匮乏,当他读到英文版《西氏内科学》时,被这部宏大、包罗万象的医学巨著所深深吸引。他想,如果能将此书译成中文,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于是,王贤才立志翻译此书。
为完成《西氏内科学》翻译,他决心分两步走:先译20万字的《临床外科须知》,取得经验后,再动那个大部头。在繁忙的临床实习中,他一有时间就躲在小阁楼里翻译,在短时间里译完《临床外科须知》,并由上海出版社出版。1957年毕业分配在北京工作的他初尝胜果后,决定动手翻译第9版《西氏内科学》,可好事多磨,在政治运动中,他译成的40万字第9版和40多万字第11版《西氏内科学》手稿被焚毁,自己也蒙冤被投到山西太原监狱服刑。1972年,一位狱友给他送来新出版的《西氏内科学》第13版(影印本)。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分昼夜翻译,终于在1975年9月译完340万字的第13版《西氏内科学》。这一年,提前出狱的他回到原籍九江,又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增译《西氏内科学》第14版160余万字。1979年,王贤才被组织分配至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冤狱平反的他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签约,翻译出版《西氏内科学》第15版全书。改革开放后,他笔耕不辍,主编的《英中医学辞海》(600万字),获“国家图书一等奖”和“国家辞书奖”二等奖荣誉。2003年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的他,又一次重译《西氏内科学》第21版;2009年1月又推出《西氏内科学》第22版,共815万字。至此,已75岁高龄的王贤才在50余年时间里出版译本约5000万字。
幸福源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王贤才曾任省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很早就在政协呼吁“以人为本”“无罪推定”,重视《程序法》。他最先提出“双休日”“银行储蓄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等提案,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并落实。王贤才还利用1996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时机,提出检查落实5号文件关于高级职称女专家60岁退休规定的提案,受到全国政协和妇联广泛重视,人社部领导亲自到会处理,为女专家们办了一件实事。他撰写的《关于建立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材料无害化处理为核心的家电报废体系》的建议案和《加强铁路路风建设和保障旅客列车供水》的建议,分别得到国家经贸委和铁道部的重视。为促进铁路路风建设,王贤才还担任铁道部特邀路风监督员,及时向铁道部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他以实际行动成功践行了群众利益代言人这一角色的使命。
王贤才经常被省内外单位邀请讲学、交流、報告。2004年2月,王贤才应邀到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给外语系和医学系200余名学生作专场报告,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经历、求学情况、医学研究及对世界医学名著《西氏内科学》多次翻译的艰苦历程,鼓励莘莘学子顽强拼搏,发奋读书,为党和国家、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像这样的讲学、交流、报告每年都有十几次,几年下来,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近百场学术报告。2002年3月,他就社会关注的住院陪护问题提出了让“护士归位,陪护回家”的观点,得到社会广泛赞扬。王贤才说,全国每年的住院病人在3000万以上,按此推算,家庭陪护人员当以亿人次计,在中国老龄化、独子化的今天将难以为继。为此,他表示希望培养更多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更希望把护理工作落实到每张病床、每一位病人身上。他不愧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如今84岁的王贤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2010年以来,他不再翻译书籍,空闲时间多了,他先后写作出版了中长篇小说《十四岁男子汉》、长篇小说《女起解》、散文集《政协委员履职风采》和《我与〈西氏内科学〉》。他说:“我想把人生的经历和感受给后辈留下来,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来之不易的,它包含了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