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大胆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并努力实施创新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思想品德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1.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根据学科特点创造创新环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品课上,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品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它列举了讨论、资料调查、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11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它指出:“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上《留下最美好的东西》一课时,我就事先发动学生为学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经过精心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美化校园大家乐”的活动,在欢快的劳动中,同学们享受了劳动的愉悦及勞动后整洁的校园环境,唤醒了学生纯真的童心,激发出了学生热爱母校的真挚感情,让学生在爱与美的熏陶中接受热爱集体的教育。
三、给予学生创新动力
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强,知识抽象,趣味性不高,学生兴趣不大,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学习时往往喜欢死记硬背。学生不愿思考,要不就是机械地学习,这就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教师除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外,还需要对学生赏识、鼓励。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积极主动的思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方面,要有安全舒适轻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既可以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又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积极的思考、回答中,求新探奇,并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灵感。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就教材讲教材,一味地说大道理,就显得空洞、虚无,对学生没有亲近感,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基本理论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师施教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原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点,更是营造活跃课堂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人们所关心的事情结合起来,与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加以必要的引导、启发,既能让学生在联系实际中理解、分析、把握教材,也能运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辨别、解释生活中、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在积极思考中创造性地掌握理论,进而将之内化成自己的觉悟和行动。如能继续深化,不断思辨,就能根据理论做出带有“创造性”的行动,还能对实际问题提出带有强烈个性并闪烁着智慧的答案。
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思想品德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1.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根据学科特点创造创新环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品课上,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品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它列举了讨论、资料调查、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11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它指出:“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上《留下最美好的东西》一课时,我就事先发动学生为学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经过精心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美化校园大家乐”的活动,在欢快的劳动中,同学们享受了劳动的愉悦及勞动后整洁的校园环境,唤醒了学生纯真的童心,激发出了学生热爱母校的真挚感情,让学生在爱与美的熏陶中接受热爱集体的教育。
三、给予学生创新动力
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强,知识抽象,趣味性不高,学生兴趣不大,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学习时往往喜欢死记硬背。学生不愿思考,要不就是机械地学习,这就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教师除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外,还需要对学生赏识、鼓励。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积极主动的思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方面,要有安全舒适轻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既可以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又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积极的思考、回答中,求新探奇,并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灵感。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就教材讲教材,一味地说大道理,就显得空洞、虚无,对学生没有亲近感,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基本理论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师施教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原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点,更是营造活跃课堂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人们所关心的事情结合起来,与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加以必要的引导、启发,既能让学生在联系实际中理解、分析、把握教材,也能运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辨别、解释生活中、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在积极思考中创造性地掌握理论,进而将之内化成自己的觉悟和行动。如能继续深化,不断思辨,就能根据理论做出带有“创造性”的行动,还能对实际问题提出带有强烈个性并闪烁着智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