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冰 信息作战的探索者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TR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里,我们从学生官成长为职业军人,其中有艰辛,有汗水,有泪水,也有欢笑
  在传统战争中,一切作战行动都围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目的进行。而在信息战争,也称“文明”战争中,战场认知系统和信息系统成为主要打击目标,作战双方的抗争多表现为以信息对抗为主的整体较量。
  “这就使作战行动逐步脱离了重兵集团的拼杀,作战重心转移到‘控制敌人,控制战场’上来。”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军事训练教研室主任郭若冰举例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运用‘网络中心战’的全维优势,对战场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式的控制,使伊军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这说明,在信息战条件下,谁控制了敌人、控制了战场,谁就赢得了作战的主动。”
  同时,他指出,信息作战第一次真正走进中国军人的视野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38天的攻击、42天结束战斗,信息作战令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他直言:“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极大改变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而未来信息作战发展的方向是主导联合作战。”
  狂热于这方三尺讲台
  郭若冰是山西省太原市人,1985年本科毕业时,正值国防大学组建成立,同年他进入国防大学师资培训班学习。“东方兵学自古以来重谋略轻技术,张震校长刚上任就认识到国防大学当时存在师资队伍老化的问题,便提出成立师资班,从全国17所军校中招考人才,自主培养师资力量。”
  “我们第一批师资班一共招了90人,都是各所军校的尖子生。在师资班,我们经过三年的院校培训,一年的部队锻炼。起初,我这个学工程的思维模式是1+1=2,答案有唯一性,后来研究战役发现作战没有唯一性,有好几种打的方法,就感到特别不适应。在这里,我们从学生官成长为职业军人,其中有艰辛,有汗水,有泪水,也有欢笑。”
  1988年,郭若冰经过三年的院校培训后,到沈阳军区某团代职锻炼。在这里,他虚心向基层官兵学习,熟悉了解基层部队,积累了带兵训练的经验,实现了由一名学生官向职业军人的转变。1989年,郭若冰正式由一名卫星通信专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国防大学从事作战指挥专业的教员。23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军事训练教研室主任、信息作战学科带头人,并且新当选为中共十八大党代表的郭若冰,由衷地感言:“张震校长是我的伯乐,可以说,没有张震校长,就没有我现在的人生轨迹。”
  成功总是青睐热爱本职和勤于学习的人。回想刚走上教学岗位时,郭若冰曾承受过前所未有的压力。“国防大学是将军的摇篮,初出茅庐的我站在这个讲台上,可想而知,压力与挑战有多大。”
  一上讲台,面对高级干部学员,郭若冰总感到精神紧张、底气不足,讲的内容苍白无力,无法引人入胜;在理论研究上,摸不准学术前沿的脉搏,感到无所适从。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他下定决心,开始寻找突破口:一是利用一切机会旁听一些老教员的授课,从中汲取百家之长,潜心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授课思路与技巧;二是大量阅读战争史和军事经典理论专著,学习研究了上千个古今中外战例,积累了丰富的战例素材,为讲好大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当年与郭若冰一同走上讲台的同期战友,有许多人都因不堪忍受军事教员的辛苦和寂寞,逐渐离开了教学岗位,但他却凭借着对国防教育事业的执著,对军事教官职业的热爱,从中尉助教成长为大校教授。“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可以用‘狂热’一词来形容。”
  狂热到什么程度?多年来,郭若冰牢记前辈的教诲——“当好一个教员,仅靠八小时之内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研究上,常常工作到半夜十一二点,至今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140余篇,主要成果有:《军事信息学》、《联合战役信息作战教程》、《数据链作战运用研究》、《作战指挥谋略概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方略》、《军事信息安全论》等专著和论文,从1990年至今,仅撰写过的论文统计目录就有上万字。
  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郭若冰逐渐成为学校最受学员欢迎的优秀中青年教员之一。他6次参加学校优质大课比赛,屡屡获奖,2003年他的理论大课“信息作战基本问题研究”在全校获得了大课比赛第一名。
  只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教员的讲台虽然只有三尺大小,但它的博大却又像是容纳知识的海洋。世界军事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新的作战样式不断涌现。”郭若冰敏锐地意识到,“要在军事教学科研上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瞄准世界军事变革的前沿不断创新军事理论,创新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军事科学的融合,直接产生了信息作战学。但在实践中我发现这种融合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信息作战学的研究范畴,信息对战争各个领域的渗透都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为了满足这种需求,2004年,在导师的指导下,郭若冰以“军事信息学学科理论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开始研究和探索新型军事信息学科理论。
  “这是个全新的学科理论,学术上可借鉴的成果很少。”他利用近一年的时间走访了部队、院校和机关等数十家单位,查阅了与军事信息相关的所有的材料,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情况和资料,系统分析并全面阐述了军事信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2005年,他又以这篇博士论文为基础提出构建“军事信息学”的设想。这个设计方案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代表学校参加国家课题申报,被评为国家“十一五”社科类重点课题。信息作战研究所专门组成课题组,经过近一年的奋战,终于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了30多万字的学科专著《军事信息学》。经全军学术学位委员会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专著具有鲜明的开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是我军军事信息理论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对于深入研究信息对现代战争各领域的影响,探索我军特色的军事信息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对荣誉,郭若冰一直告诫自己:凡组织上交待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尽心竭力做好。由于是学生官出身,实践经验欠缺,因此他特别珍惜各种学习和实践机会。“巴顿将军曾说:和平是军人的坟墓。我必须通过实践锻炼,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2000年初,郭若冰顺利通过英语考试,成为2000年度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被派往联合国驻西撒哈拉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他十分珍惜这个了解世界,了解外军的机会。“刚开始,其他维和人员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尤其是巴基斯坦英语、印度英语,我几乎听不明白,心里特别着急。”
  不到20天的时间,他便适应了工作环境,“当时摩洛哥和撒哈拉在打仗,联合国出面调停,在他们作战地区划出一个5公里宽2000公里长的缓冲区,并禁止双方进入缓冲区。我们共有9个巡逻队伍,每天在沙漠中执行巡逻。我们的巡逻线路都是经过联合国勘察过的,因为双方为防止对方进攻,在沙哈拉沙漠中埋了上百万枚地雷,如果迷路,就有被炸的危险。”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又具备较好的军事素质和外语水平,到任务区4个月后,郭若冰由原来的基层巡逻队调入战区总司令部机关工作,担任战区司令部首席人事官,负责全战区的军官任命、调动和协调工作。
  在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期间,郭若冰凭借良好的军事素养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树立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外国同行的尊重,被联合国驻西撒哈拉总部评为优秀军官,并获得联合国维和勋章。他说:“只有亲自经历,才会有感悟。维和归来,我就写了一份报告,建议我军加大维和力度,进而提高军官的素质。”此外,郭若冰还多次参加过统帅部、战区和军种等战略战役演习的组织与实施。作为核心骨干成员,参加了设计编写演习企图立案、基本想定、演习实施计划、作战导调文书等文书和材料,多次受到军委首长的表扬,2004年荣立三等功一次。“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军事实际行动当中,内心的成就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主导联合作战是发展方向
  作为国防大学信息作战理论的领军人物,郭若冰说:“我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近10年来发展相当迅速,基本完成了由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
  但是,他也指出,展望未来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确立清晰的建设指导目标。对作战需要建什么、由谁来牵头建等问题进行系统性论证;改变单纯将计算机、网络数量等作为衡量信息化程度主要指标的信息化建设泛化现象;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在信息技术领域,高端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要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改变军队信息化建设依赖进口产品设备的状况,确保军队信息安全;三是借鉴外军教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发达国家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研究借鉴,避免重走弯路,发挥后发优势。
  “从1970年代起,人类走进了信息时代,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极大改变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而未来信息作战发展的方向是主导联合作战。”而这也正是他最新研究的课题,“联合战役训练是我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提高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的基本途径。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联合战役训练,形成和提高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当前军事训练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联合战役训练理论所涉及的训练思想、训练原则、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方法和训练保障等,对有效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联合战役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因而,联合战役训练理论研究是我军军事训练转变的理论基础,对全面推进‘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责编:华南
其他文献
八年来,在家乡河北正定的田野上,他播种辛劳,放飞梦想,收获创业的酸甜苦辣和丰富的人生历练。  八年前,走出西南农业大学这所名校大门的王永波,怀里虽揣着大红的毕业证书,却既不留恋城市,也拒绝任何科研院所或一些大公司的诱惑,心无旁骛地一头扎进田野回乡务农,去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在已经远离了董加耕、邢燕子时代的今天,绝对是为数不多的特例。  王永波在自己的家乡河北正定县南楼村那块希望的田野上,播种辛
期刊
作战理论与武器装备一样,既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也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  在和平年代,作战理论常被人们称作“屠龙术”。但在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副教授李景龙的眼里,“作战理论与武器装备一样,既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也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宁可备而不用,也不可用而无备。天下并不太平,身为军人必须时刻准备打仗。”  国防大学执教15年,李景龙在军事理论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他说,这
期刊
未来二三十年我们国家将处在一个没有大规模战争冲突的脆弱安全阶段。不仅要居安思危,还要居危思危  从1986年第一次夹起教案走上国防大学讲台,到如今桃李满园;从当年国防大学成立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教研室最年轻的教员之一,到现在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权威军事专家,历三十年光阴,孟祥青将自己的宝贵年华倾注国家安全战略研究。  行将暑假,孟祥青在两次调研间歇,未及休息便来到办公室接受我们的专访。十几平米的房
期刊
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  17岁,颜晓峰在太行山脉一个山坳的营房里当炊事员;27岁,颜晓峰刚刚调入军校当哲学教员,在教研室学历最低;32岁,颜晓峰进入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0出头,颜晓峰成了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个人专著5本、个人论文集5本,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
期刊
在人心难抑浮躁、耳边充斥喧嚣的时代里,他扎扎实实,以史为鉴,著书立说,涤荡尘埃  晴朗,清润。轻轻的微风中带来一丝淡淡的甜韵,日光隐隐在山峰间隙露出缕缕明亮的光线。沿碧波缓缓的昆玉河,车子驶至北京西山余脉的红山口。顺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的座座楼群映入眼帘,这就是国防大学。  在这所全军最高学府里,战略教研部教授、著名军史专家徐焰将军的办公室与众不同。门口一块金色牌匾,其上“徐焰工作室”五个字颇为醒目,
期刊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但令人不解的是,一些“热门”专业,在众星捧月式的追逐中转眼变为“冷门”。  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二是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非正规就业现象仍然严重。 
期刊
李璟,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研究员,军事学博士,军队管理学学科带头人,著有《军队建设系统分析》、《军队建设战略管理》、《军队建设绩效管理》、《军队管理学教程》等理论专著。他长期从事军队建设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上报军委总部研究报告几十份。  为了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主动辞去所长职务,尽量减少应酬活动,任由创新思维在军事海洋中游弋,努力为军队建设的科学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期刊
“屌丝”现象是一个警示,是对加快体制改革、改善创业氛围、创造更大社会空间的深沉呼唤……  截至2012年5月底,“白富美”、“高富帅”、“屌丝”(矮穷矬)俨然成为时下最热门,搜索率、引用率最高的词语。  最初,“屌丝”多指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屌丝” 
期刊
几乎每辆路过的车都忍不住在经过时要下车窗想探头望一望这位大爷和他身旁的纸板,也有人驻足拍照发微薄  在记录北京暴雨的镜头中,一些普通人的举动格外令人感动,姚大爷就是其中一个。  1954年出生的姚双印来自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刚来北京没多久,做了两个月的环卫工人,黝黑的皮肤,笑呵呵的眼睛,热情和憨厚的自然流露,是姚大爷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每天清晨当大家都还没睡醒的时候,姚大爷已经在常青园路转悠了
期刊
小小的听雨楼,肩负着不凡的使命:延续中华文化的思脉,将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在北京潘家园地区天雅六层,有一个典雅的艺术大厅——听雨楼。这个古典而带着诗意的名字,在京城乃至全国的书画收藏界是响当当的。许多书画名家在此品茗会友,挥毫泼墨,谈古论今;这里也是权威的书画作品鉴定机构,为众藏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艺术“票友”们常来光顾,很多人就是从这里接触并爱上了中国传统绘画。小小的听雨楼,肩负着不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