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虽然识记了不少的古代诗词,但是对诗词的基础知识、写作技巧以及语言结构特点等还是缺少理性的认识。在平时的考试中,古代诗词鉴赏也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且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综合平时教学、复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考试时该题型的批改情况,我发现学生在诗词鉴赏这类题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正确鉴赏古代诗歌,读懂是基础。但很多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仅仅去追求方法及手法等。在还没有理解诗歌的内容的情况下就急于做题,结果就可想而知,导致错误百出。
(2)没有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根”与“本”。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最自由,思维最活跃,情感最放纵时写出来的,都浸润着作者的血与泪,爱与恨,悲愁与喜乐。没有捕捉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没有真正掌握诗歌。
(3)断章取义,以空对空。很多学生在赏析诗词时并没有抓住诗词整体的情感和具体内容,只在原诗中摘取片言只语,或是只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含义,给出的答案过于笼统概括,没有结合具体内容,显得十分空洞甚至完全曲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4)对诗歌表现手法掌握不够准确和熟练。
那么,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呢?除了了解诗词的基础知识外,我认为,学生还应该了解诗词欣赏的步骤和方法。我将其可以归纳为“读、析、悟、揣”四种方法。
一.分辨类别读音律
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用语言文字记载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而且诗歌的语言更为生动、传神和凝练。因而,要欣赏诗词必然先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结合已经学过的诗词基础知识来辨别诗词的类别。从句式上看,作品分诗和词。从诗的形式上分,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有五言和七言,有古风和民歌;按表达方式来分,有叙事诗和抒情诗。通过朗读,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将所读的作品初步定位。
通过朗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作品语言的音律美、结构美。诗是语言的精华,诗词讲究明快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在朗读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眼到、口到、心到,认真品味。例如: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其中“楼、州、流”三个字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入耳入心。
朗读诗歌是一种形象再创造、意境升华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与背诵,还可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熟读达到背诵,从而最大限度地理解诗歌的思想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二.结合内容析技巧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要手段来表达作者思想的,它对生活进行了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因此,学生要想赏析诗词,必须首先了解诗歌抒情的基本方式和相关的艺术技巧。
一般来说,诗人不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而是借助于景物环境的渲染,含蓄地加以表达。因此,要通过画面和形象来体会作者的情怀。如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用第一人称来描绘差役趁夜抓丁的场面与老妇人哭诉的特定环境,通过差役与老妇人的对话,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形象。学生通过不同形象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表演和体会很快就能理解作者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的谴责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其次,要通过分析来明辨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诗词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需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以及比兴、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映衬烘托等写作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全面透彻地分析诗词的写作技巧,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志。例如:孟郊的《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另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再例如:杜甫的《赠花卿》一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诗在前两句实写锦城音乐之美妙。在此基础上,后两句写现实中听到的锦城音乐只应该是天上的仙乐,是想象夸张。这种写法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诗词所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比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想象画面悟意境
苏轼曾经赞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中国传统的诗歌和国画都有着通过“显形”而“写意”的特点,因为诗歌要在有限的文字中塑造文学形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在语言信号的刺激下借助想象,在头脑中进行“再创造”,把曾经出现在诗人脑海中的形象画面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随诗人一起进入他们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里,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意境。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结合语言文字,幻想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获得完美而丰富的形象美感,感受“此景”中的“此情”,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创造,拓宽诗歌的艺术境界。
例如:在欣赏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阳春三月,西塞山上草木萌发,一片葱茏;山脚下的江水上涨,一片碧绿,像一大片蓝水晶;不甘寂寞的白鹭时而飞翔,时而聚集;桃花也开了,春风拂着迷蒙的烟雨。这时诗人独自一个人披着蓑、戴着斗笠,在江边钓鱼,多么悠闲!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心理活动:远离了浑浊的官场,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生活是那么的恬静安逸。这样,词的中心也点出来了。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此小令以“境”为主,只在结尾一句借景生情以表“意”。其“境”选取了一系列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等构成了萧瑟苍凉的背景,再点缀上瘦马与游子,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便呼之即出。意境既不雄浑,也不低沉,给人的印象是“小巧”,颇耐人寻味。
四.联系生平揣感情
学生在掌握诗词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结合诗词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设身处地地去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如在欣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可以这样理解诗的背景:陆游回归故乡,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68岁,虽然年老体衰,但并不悲哀,仍日夜思念戍守边疆。通过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须发苍白的老人停在床上,并不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感到悲哀,一心只想着守边疆、收复失地,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听着外面的风雨声,又想起了自己当年骑着战马跨过冰河。由此可见,诗人将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结合起来,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总之,欣赏古诗词,学生们要通过朗读和分析,在头脑中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联系作者的生活状况以及心境来揣摩诗词作品的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了诗词欣赏的步骤和方法,就可以去欣赏大量的诗词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可以模仿写诗。这对学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徐曙,教师,现居江苏大丰。
(1)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正确鉴赏古代诗歌,读懂是基础。但很多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仅仅去追求方法及手法等。在还没有理解诗歌的内容的情况下就急于做题,结果就可想而知,导致错误百出。
(2)没有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根”与“本”。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最自由,思维最活跃,情感最放纵时写出来的,都浸润着作者的血与泪,爱与恨,悲愁与喜乐。没有捕捉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没有真正掌握诗歌。
(3)断章取义,以空对空。很多学生在赏析诗词时并没有抓住诗词整体的情感和具体内容,只在原诗中摘取片言只语,或是只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含义,给出的答案过于笼统概括,没有结合具体内容,显得十分空洞甚至完全曲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4)对诗歌表现手法掌握不够准确和熟练。
那么,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呢?除了了解诗词的基础知识外,我认为,学生还应该了解诗词欣赏的步骤和方法。我将其可以归纳为“读、析、悟、揣”四种方法。
一.分辨类别读音律
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用语言文字记载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而且诗歌的语言更为生动、传神和凝练。因而,要欣赏诗词必然先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结合已经学过的诗词基础知识来辨别诗词的类别。从句式上看,作品分诗和词。从诗的形式上分,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有五言和七言,有古风和民歌;按表达方式来分,有叙事诗和抒情诗。通过朗读,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将所读的作品初步定位。
通过朗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作品语言的音律美、结构美。诗是语言的精华,诗词讲究明快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在朗读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眼到、口到、心到,认真品味。例如:读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其中“楼、州、流”三个字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入耳入心。
朗读诗歌是一种形象再创造、意境升华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与背诵,还可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熟读达到背诵,从而最大限度地理解诗歌的思想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二.结合内容析技巧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要手段来表达作者思想的,它对生活进行了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因此,学生要想赏析诗词,必须首先了解诗歌抒情的基本方式和相关的艺术技巧。
一般来说,诗人不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而是借助于景物环境的渲染,含蓄地加以表达。因此,要通过画面和形象来体会作者的情怀。如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用第一人称来描绘差役趁夜抓丁的场面与老妇人哭诉的特定环境,通过差役与老妇人的对话,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形象。学生通过不同形象的比较分析,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表演和体会很快就能理解作者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的谴责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其次,要通过分析来明辨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诗词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需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以及比兴、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映衬烘托等写作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全面透彻地分析诗词的写作技巧,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志。例如:孟郊的《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另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再例如:杜甫的《赠花卿》一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诗在前两句实写锦城音乐之美妙。在此基础上,后两句写现实中听到的锦城音乐只应该是天上的仙乐,是想象夸张。这种写法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诗词所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比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想象画面悟意境
苏轼曾经赞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中国传统的诗歌和国画都有着通过“显形”而“写意”的特点,因为诗歌要在有限的文字中塑造文学形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在语言信号的刺激下借助想象,在头脑中进行“再创造”,把曾经出现在诗人脑海中的形象画面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随诗人一起进入他们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里,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意境。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结合语言文字,幻想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获得完美而丰富的形象美感,感受“此景”中的“此情”,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创造,拓宽诗歌的艺术境界。
例如:在欣赏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阳春三月,西塞山上草木萌发,一片葱茏;山脚下的江水上涨,一片碧绿,像一大片蓝水晶;不甘寂寞的白鹭时而飞翔,时而聚集;桃花也开了,春风拂着迷蒙的烟雨。这时诗人独自一个人披着蓑、戴着斗笠,在江边钓鱼,多么悠闲!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心理活动:远离了浑浊的官场,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生活是那么的恬静安逸。这样,词的中心也点出来了。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此小令以“境”为主,只在结尾一句借景生情以表“意”。其“境”选取了一系列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等构成了萧瑟苍凉的背景,再点缀上瘦马与游子,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便呼之即出。意境既不雄浑,也不低沉,给人的印象是“小巧”,颇耐人寻味。
四.联系生平揣感情
学生在掌握诗词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结合诗词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设身处地地去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如在欣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可以这样理解诗的背景:陆游回归故乡,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68岁,虽然年老体衰,但并不悲哀,仍日夜思念戍守边疆。通过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须发苍白的老人停在床上,并不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感到悲哀,一心只想着守边疆、收复失地,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听着外面的风雨声,又想起了自己当年骑着战马跨过冰河。由此可见,诗人将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结合起来,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总之,欣赏古诗词,学生们要通过朗读和分析,在头脑中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联系作者的生活状况以及心境来揣摩诗词作品的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了诗词欣赏的步骤和方法,就可以去欣赏大量的诗词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可以模仿写诗。这对学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徐曙,教师,现居江苏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