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鱼的启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che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家中用一个扁体大青花瓷碗养了两条可爱的小金鱼,一尾金黄色的,一尾金红色的,女儿小雯非常喜欢这两尾鱼。
  周末日的晚上,妻回了娘家,我和小雯逛书店回到家中给小鱼喂食。小鱼吃饱了欢快地在瓷碗中游来游去,把沉在碗底的脏东西搅得污浊不堪。小雯给鱼换完水后在碗中放置了从老家带回的几根根须莹白的莎草,鱼儿兴奋地在莎草中穿梭游行,身体碰得瓷碗响声清越,鱼尾掀起的水花还溅得茶几上水珠连连。那种欢快劲儿是我和小雯始料不及的,许是长时间没换水的缘故。小雯在书房里做作业,我关了客厅的灯也到阳台上煮茶去了,再也没理会小鱼。
  过了不久,我便听到客厅中有“嚓嚓嚓”的声响,像是老鼠在翻东西,又像是蟑螂在物什中穿行,便起身到客厅中拉灯找寻,灯一亮,又没了声响,返回阳台时那“嚓嚓”声又响了起来,我再次开灯找寻时“嚓嚓”声又消失了。小雯也被惊动了,她放下笔,跑出书房来跟我一起找寻,还是没有任何线索。这样往返折腾了几次,大约十多分钟后,我们爷俩就没听到任何声响了。
  时间流逝得真快,转眼间就是两个多小时,小雯把功课全部做完后打开电视。她在茶几上找遥控器时大叫了起来,“爸爸,鱼不见了一条!”我连忙放下手中的茶杯起身到茶几旁,那条金黄色的小鱼不见了。小雯随手抓起茶几上的手电筒在地板上、茶几及沙发下找寻,但没找到小鱼。我提醒她在瓷碗旁装水果刀、核桃夹等器具的方形塑料盒找找看。果不出其然,小鱼在盒中找到了,但由于长时间缺水的缘故,鱼儿都风干了,像一把金黄色的小弯弓。我和小雯在为小鱼深感惋惜的同时终于明白了客厅中“嚓嚓”声的来源所在,原来是小雯换鱼水时把瓷碗加满了水,加之瓷碗中放置的莎草促使这条金黄色的小鱼比以往更加兴奋,稍不留神便跃出水面跳到了紧挨瓷碗的塑料盒中了,小鱼挣扎时便发出了“嚓嚓”声来。
  小鱼进家有一年有余,跟我们有着极深的感情,全家人都把小鱼当成了家中的一员了。小雯非常伤心,用手指提着已经干涸了的鱼尾舍不得丢弃。我也不忍心让小雯把小鱼丢弃在垃圾桶,抄起花锄在花盆中挖了一个小坑准备小鱼举行“葬礼”。小雯不甘心,来了个“死马当活马医”,她把鱼头放进瓷碗中,小鱼竟然微微地动腮吸水,小雯激动地大叫了起来:“爸爸,快看,小魚还活着!”我真不敢相信,离开水面都那么长时间,小鱼还能存活?这简直不可思议!遂把花锄搁在花盆中快步走到茶几旁,那条小鱼真的在张嘴吸水,简直就是奇迹!我让小雯把鱼放在瓷碗中,由于长时间离开水,小鱼全身干涸,一入水,肚皮朝天,迅速沉到了碗底,但嘴还是不停地吸水。小鱼求生的欲望让我们爷俩感动,更令我们匪夷所思的是,另外那条金红色的小鱼竟然游到这条鱼前用嘴拱着同伴的身子,硬是让这条鱼翻转过身来,而后用脑壳顶住鱼尾向前推送,而濒临死亡的小鱼也努力地摆动着背鳍,用前鳍使劲地向前划水游走,由于身子及尾巴还在弯曲,这条小鱼竭尽全力向前游走,游不到两厘米,身子再次翻转沉到碗底,但那条金红色的小鱼并不气馁,再次重复以前的动作。
  小雯遂拿了一双筷子将这条小鱼翻转过身来,并用筷头挑着鱼的前鳍在水中疾走,那条金红色的小鱼竟然不惧筷子,仍然用脑壳顶住鱼尾向前推送。我们爷俩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雯助推小鱼游走两三圈后,小鱼弯弓似的身体慢慢拉直,但尾巴尚未能伸展开来。小雯将筷子提离水面,小鱼在同伴的协助下竟然自己游动,由于尾巴弯曲的缘故,小鱼把握不住重心,游不了多远身体又翻转了过来,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它在同伴的协助下自己将脊背翻转了过来。就这样,小鱼的自救行为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它的焦涸的尾巴便伸直开来,在同伴的协助下可以在水中摆动着尾巴慢慢地游走了。
  小雯看着两条小鱼,舒心地笑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走过千年步履的惠州,蕴藏着多少历史故事?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在这方秀山丽水演绎了多少耐人寻味的传奇?  十月,我走进金秋的古村落,不经意间,我听到了一个有关古代惠州女人的故事……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环绕着龙门县永汉镇马图岗的古村落,不知已经荒芜了几多岁月的村庄里一片静谧,使得那些无拘无束生长的植物,在天地的舞台演示着顽强与葳蕤——它们已湮没在萋萋芳草中。  这就是古村的女人屋——红楼,村中女孩
期刊
我们队上位于偏远的山村,20多户人家同龄儿童10多个,砍柴割草放牛放羊,绝大部分时间是一起度过的。  我们砍柴的地方基本是固定在大丫河、乌滩湾、枞树梁三个地点。这里是大山深处、密林深处,兩三个孩子是绝对不允许也不敢进入这三个地方砍柴的,因为那里常常有野生动物出没,我们曾经遇见过豺狼、豹子,碰上猴子司空见惯,经常遇见猴子在树上又叫又吼,还用前脚刨脸羞我们,手拿弯刀的我们跺着脚,远远地大声吼着它们,并
期刊
那年夏天很热。爷爷怕我和二弟偷着去洗澡,就在我俩后背上抹了一道锅灰。  同伴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去村东头水坑洗澡,我和二弟也跟着去了,刚下到水坑不一会,不知谁喊了一句:“你爷爷来了,快跑!”我俩拔腿就跑,直奔跟前的麻地藏起来,身上被麻秆刮得又痛又痒,等了一会实在忍不住了,认为爷爷走了,我俩探头探脑刚出麻地,被爷爷逮个正着。他手举麻秆把我俩一顿抽,抽得钻心疼,他边打边说:“淹死怎么办?还偷着下水不?”我
期刊
忽然又想起有线广播,是因为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声音萦绕在我脑海里,三十多年了,依然挥之不去。  我是听着有线广播长大的。那时,家家户户的梁柱上,都挂着有线广播。印象里,有线广播是一只黑色的牛皮纸匣子,形状像碗,底部有一块圆形的磁铁,上面绕了些铜线圈。碗里还有一根短短的细针尖,若用手拨弄碰撞牛皮纸,发出嘭嘭的声音,有点立体声的效果,清晰悦耳。  当初的农村,有线广播可以说是家里唯一的“家电”了,视作宝贝
期刊
睡到五点钟,听到母亲窸窸窣窣地起床,并自言自语道:“又梦到那个灰东西了。和人家种地,还拉人家的手。”“一辈子看他不顺眼,咋能梦到和他拉手,日怪了。”  母亲口中的“灰东西”是父亲。  从记事起,母亲和父亲一直硝烟不断。一日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有几次,因为种地的事情,他们二人意见不合,达不到共鸣,于是从商议上升到吵架。从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吵,到我们早自习放学后,母亲还在生气。母亲一气,就不给我们生火做
期刊
孩提时,跟着大人进城,在古城小巷里漫步。  有一回,刚好遇到一户人家娶亲。新娘在人们的簇拥下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男家一位少年已走到新娘跟前,揖请新娘,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长大了才知道,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也有另一种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
期刊
母亲的“棍棒”教育,使我过早就痛切地理解了什么叫母爱。  母亲七岁那年外公就因贫病死了,外婆远嫁他乡,母亲孤苦伶仃,靠帮一位堂兄放牛、割草活命。不幸的身世,寄人篱下的生活,造就了母亲寡言少语而又刚烈火暴的性格。母亲生育了七个子女,我夹在中间,由于从小好玩好动,长得结实,常不把体弱的姐姐弟弟放在眼里。那时我觉得母亲特偏心,我与姐姐吵架,她说我欺负女的,要打我;我把弟弟打哭了,她说我欺负小的,也要打我
期刊
最早知道茅盾这个名字,不是读小说《子夜》,而是看过根据茅盾作品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谢添扮演的林老板——中国文学宝库中小商人典型形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冬月里的清晨,游锣鼓巷,夫人和小外孙走累了,就到咖啡厅休息,女儿只好陪我拜谒了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占地面积878平方米。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故居是茅盾自己出钱购买的私家宅邸,生前他把这个院子捐献给了国家
期刊
想要饭菜香,首先得有一個好土灶。  搬到新居后,我常去观察前院邻居家的土灶,还义务烧了两次火。前院阿姨家的灶头,虽然只安装了一口锅,但是省柴。放一根进去,噼里啪啦的,红火得很,那真是火热的生活啊!烧完的灰则很少,那是充分燃烧的原因。我坐在阿姨家的土灶前,将包里的超市小票、废报纸什么的整理出来,然后塞进了灶膛内,“轰”的一声,一团纸顷刻间就剩下了一点灰。阿姨说,她家不装鼓风机,附近的装土灶的人家都没
期刊
我家住乡下,离市区有近四十公里的距离,因为路堵,辗转两趟公交,到达市区已是上午九时,感觉身子疲惫到了极点。这点路程,对于青年人来说,也许不足挂齿。但是,这对于我,已过天命之年的人,做很多事情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其实,人生未尝不是一次平淡无奇的赶路。我生长在江南水乡,曾一度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们那个乡村,也许再大一点,就是我们所在的那座城市。直到我上初中那年,舅父带我去省城舅姥爷家,才真真切切地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