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下面就谈一谈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知识型激趣法
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如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童趣》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看,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 “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裆下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比较近的小时候的故事,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如果课堂一开始就用枯燥无味的空洞文言文,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说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内容马上变的具有浓浓的童意。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人物形象形成对照,生成有机的联系。
四、情感感染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生命,生命》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教师以深沉语调,缓慢的速度,以一个过来人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以一个故事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人具有无限的力量,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生命的感悟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总之,新课的导入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始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升。
一、知识型激趣法
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如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童趣》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看,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 “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裆下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比较近的小时候的故事,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如果课堂一开始就用枯燥无味的空洞文言文,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说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内容马上变的具有浓浓的童意。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人物形象形成对照,生成有机的联系。
四、情感感染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生命,生命》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教师以深沉语调,缓慢的速度,以一个过来人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以一个故事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人具有无限的力量,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生命的感悟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总之,新课的导入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始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