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孩子都会对新鲜事物怀有好奇心,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接触网络和多媒体设备的机会越来越多,例如玩游戏、看动画、听音频等。幼儿园教师也会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孩子喜欢教师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因为计算机播放生动形象的动画、悦耳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文字等,给孩子带来流畅的画面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学中直观不足的缺陷,尤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
一、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是跳跃性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为主。常常一节活动下来,教师有可能絕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提醒孩子注意力的集中上,这样孩子才能跟上教师的频率和节奏。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难为易,将教师的要求和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赋予生命,浅显易懂的图像等不仅让幼儿对世界新奇事物充满兴趣,也提高了幼儿的接受力。经常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有着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也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下,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太阳”中,通过一段“太阳”的自述动画,生动直接地让幼儿了解太阳的构造、特点和作用,通过动画初步了解后,由“太阳”布置“任务”,请幼儿动手画出“太阳”。整个活动以动画的方式,将声音、图像、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图文结合,适当用动画主角充当教师角色,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画面,提高学习兴趣,将变化万千、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幼儿,在拓展经验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讲解的直观性,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我们:“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幼儿对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凡是对新奇的东西充满好奇。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对新鲜事物进行感知、探索、发现、操作,从而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在这样的形式下,往往容易出现教师交代不清楚,小朋友没听清,在实践操作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要反复询问教师的情况,再加上幼儿的生活范围和经验有限,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探索往往比较单一,常常局限在一个领域。如科学活动“长长的泡泡虫”,实验材料较多,步骤繁琐,教师需讲解、提醒的内容较多,不便在集体中开展。教师可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整个实验的材料、步骤、过程、注意事项等制作成微课,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幼儿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再以“学生”的角色,进入幼儿的实验探索,对幼儿进行发问、请教,让师幼之间的教学关系变得特殊且微妙,无形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导,形成融洽的“教”和“学”的互动。
三、运用信息技术,适时探索科学教育机会,帮助幼儿寻找科学真理
教师要依据幼儿发展目标,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含的教育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如在一次户外滑梯活动中,孩子兴奋地把目光都集中在一位正在滑滑梯、头发“炸”起来的女孩子身上,他们惊喜地大声讨论她头发“炸”起来的原因。教师关注到幼儿的活动反应和知识需要,及时抓住随机科学教育的机会,与幼儿共同探索,利用现有材料随即做一个“摩擦起电”的实验,讲解原理和知识,与幼儿形成一个合作探究式的互动,适时给幼儿解答迷惑,寻找真理。活动延伸时将幼儿发现问题的整个过程和实验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让幼儿观看,进一步对实验进行探究和操作,从而鼓励幼儿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自豪感、成就感。一次无意中的随机科学教育,有了微课的加入,解决了因实验材料有限、幼儿不理解、实验原理不明等多种问题,不仅有效保护了幼儿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还帮助幼儿寻找到科学的真理。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便利。在幼儿园活动中巧妙运用,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和探索能力,让幼儿的科学活动变得丰富有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地运用,选准切入点,让信息技术有效贯穿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使每一次科学教育都得心应手,成为幼儿科学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一、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是跳跃性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为主。常常一节活动下来,教师有可能絕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提醒孩子注意力的集中上,这样孩子才能跟上教师的频率和节奏。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难为易,将教师的要求和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赋予生命,浅显易懂的图像等不仅让幼儿对世界新奇事物充满兴趣,也提高了幼儿的接受力。经常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有着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也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下,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太阳”中,通过一段“太阳”的自述动画,生动直接地让幼儿了解太阳的构造、特点和作用,通过动画初步了解后,由“太阳”布置“任务”,请幼儿动手画出“太阳”。整个活动以动画的方式,将声音、图像、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图文结合,适当用动画主角充当教师角色,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画面,提高学习兴趣,将变化万千、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幼儿,在拓展经验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讲解的直观性,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我们:“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幼儿对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凡是对新奇的东西充满好奇。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对新鲜事物进行感知、探索、发现、操作,从而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在这样的形式下,往往容易出现教师交代不清楚,小朋友没听清,在实践操作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要反复询问教师的情况,再加上幼儿的生活范围和经验有限,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探索往往比较单一,常常局限在一个领域。如科学活动“长长的泡泡虫”,实验材料较多,步骤繁琐,教师需讲解、提醒的内容较多,不便在集体中开展。教师可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整个实验的材料、步骤、过程、注意事项等制作成微课,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幼儿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再以“学生”的角色,进入幼儿的实验探索,对幼儿进行发问、请教,让师幼之间的教学关系变得特殊且微妙,无形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导,形成融洽的“教”和“学”的互动。
三、运用信息技术,适时探索科学教育机会,帮助幼儿寻找科学真理
教师要依据幼儿发展目标,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含的教育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如在一次户外滑梯活动中,孩子兴奋地把目光都集中在一位正在滑滑梯、头发“炸”起来的女孩子身上,他们惊喜地大声讨论她头发“炸”起来的原因。教师关注到幼儿的活动反应和知识需要,及时抓住随机科学教育的机会,与幼儿共同探索,利用现有材料随即做一个“摩擦起电”的实验,讲解原理和知识,与幼儿形成一个合作探究式的互动,适时给幼儿解答迷惑,寻找真理。活动延伸时将幼儿发现问题的整个过程和实验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让幼儿观看,进一步对实验进行探究和操作,从而鼓励幼儿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自豪感、成就感。一次无意中的随机科学教育,有了微课的加入,解决了因实验材料有限、幼儿不理解、实验原理不明等多种问题,不仅有效保护了幼儿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还帮助幼儿寻找到科学的真理。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便利。在幼儿园活动中巧妙运用,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和探索能力,让幼儿的科学活动变得丰富有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地运用,选准切入点,让信息技术有效贯穿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使每一次科学教育都得心应手,成为幼儿科学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