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究竟何为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力和领悟力,简言之就是对语言的敏感。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强调:“语感是社会的人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实质上它就是人的情理感、人格感。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1]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语感的途径有很多种,朗读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关键词:朗读 语感 策略
早在古代的语文教学当中,老师就重视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语感。朗读之所以对语感的培养有很重要的影响,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朗读能增强语感的领悟力,即增强人们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二.朗读能培养语感的完整性,即增强人们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三.朗读能引发语感的情感性,即增强作品与读者情感的共鸣。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真正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呢?下面笔者将从五方面来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读通文章大意
读通的前提是读准,只有正确的读准字音,才能在分析字义、句子、文章时不失偏颇。读准、读通是培养语感的前提,所以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做到不错字、不加字、不少字。特别要注意多音字、生僻字。训练学生感知语言、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形成语感。前提是老师也应该提升这方面的语文素养,记得有一次我校汉语语法老师,她被邀请做某中学语文教师招考面试的评委,有个面试的学生硬生生将“改良刍(chú)议”读成“改良刍(zoū)议”,这是多么严重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以后到工作岗位上,其危害不言而喻。所以老师要注意细节,注重积累,努力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
二.展开想象朗读
有效的朗读,必须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原意,学生的想象,是激发情感的关键。通过大声的朗读,学生能迅速地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把握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意境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什么经典小说被翻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时,总是很难使观众满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不同的读者根据小说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心中会形成不同的人物形象,所以很难使所有人满意。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情感。
三.选读重点段落
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加上课文太长,全篇朗读很难实现,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侧重点的选择朗读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挑选出文章中用词特别准确、内涵特别深刻的关键语段,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且也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能够迅速抓住重点、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大声、反复朗读
朗读的过程中,要精力集中,多种感官并用。文字由眼入,用口读,用心记,在大声地朗读中,不仅能排除外界干扰,而且能专注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强化记忆。当大声朗读时,我们就能更加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发音并且会有一种放开朗读的感觉,不受拘束,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有利于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不仅要学会大声朗读,还要学会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自然体悟就更加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简单八个字,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内涵。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经常选择精彩的语段或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去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如此日积月累,就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有感情朗读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朗诵是基本素养。老师的课堂语言必须抑扬顿挫,否则不仅会造成学生听觉疲乏,而且重难点不突出,课堂效果不好。尤其对于叙事类文章,最好学会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要做到“美读”,就要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
首先老师要加强范读,教师富有技巧的深情并茂的范读,会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也会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语文课本来就应该是精神熏陶课、是一节享受课,通过老师朗读,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进而在朗读中赋予感情,领会文章的语言美,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其次老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变换朗读的形式,如:分角色读、分小组读、同桌读、互读互评等等。多样的形式既能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的语感的作用。下面选择其中的分角色朗读和互读互评做简单解释:
1.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可以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体会角色。除了让他们有感情地说出台词外,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言语和动作,这样能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巩固语感。
2.互讀互评
既然有读,就应有评。互读互评,评读结合。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感情朗读的效果应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感情朗读是建立在对语言感悟的基础上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领悟,经历不同,感悟就不同。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只要是学生能认真、有感情的读,并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都应给予肯定。
总之,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要有个过程。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和学生自己用心钻研,培养语感的方式有很多,但绝对不能忘记“朗读”。当配乐响起,闭上双眼,倾听朗读者有感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时,我相信你正在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通过借鉴别人的朗读技巧,加上自己不断练习,久而久之,会形成为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敏锐的语言感知力,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自己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济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介绍:王佳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朗读 语感 策略
早在古代的语文教学当中,老师就重视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语感。朗读之所以对语感的培养有很重要的影响,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朗读能增强语感的领悟力,即增强人们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二.朗读能培养语感的完整性,即增强人们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三.朗读能引发语感的情感性,即增强作品与读者情感的共鸣。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真正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呢?下面笔者将从五方面来论述,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读通文章大意
读通的前提是读准,只有正确的读准字音,才能在分析字义、句子、文章时不失偏颇。读准、读通是培养语感的前提,所以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做到不错字、不加字、不少字。特别要注意多音字、生僻字。训练学生感知语言、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形成语感。前提是老师也应该提升这方面的语文素养,记得有一次我校汉语语法老师,她被邀请做某中学语文教师招考面试的评委,有个面试的学生硬生生将“改良刍(chú)议”读成“改良刍(zoū)议”,这是多么严重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以后到工作岗位上,其危害不言而喻。所以老师要注意细节,注重积累,努力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
二.展开想象朗读
有效的朗读,必须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原意,学生的想象,是激发情感的关键。通过大声的朗读,学生能迅速地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把握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意境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什么经典小说被翻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时,总是很难使观众满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不同的读者根据小说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心中会形成不同的人物形象,所以很难使所有人满意。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情感。
三.选读重点段落
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加上课文太长,全篇朗读很难实现,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侧重点的选择朗读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挑选出文章中用词特别准确、内涵特别深刻的关键语段,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且也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能够迅速抓住重点、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大声、反复朗读
朗读的过程中,要精力集中,多种感官并用。文字由眼入,用口读,用心记,在大声地朗读中,不仅能排除外界干扰,而且能专注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强化记忆。当大声朗读时,我们就能更加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发音并且会有一种放开朗读的感觉,不受拘束,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有利于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不仅要学会大声朗读,还要学会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自然体悟就更加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简单八个字,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内涵。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经常选择精彩的语段或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去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如此日积月累,就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有感情朗读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朗诵是基本素养。老师的课堂语言必须抑扬顿挫,否则不仅会造成学生听觉疲乏,而且重难点不突出,课堂效果不好。尤其对于叙事类文章,最好学会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要做到“美读”,就要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
首先老师要加强范读,教师富有技巧的深情并茂的范读,会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也会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语文课本来就应该是精神熏陶课、是一节享受课,通过老师朗读,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进而在朗读中赋予感情,领会文章的语言美,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其次老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变换朗读的形式,如:分角色读、分小组读、同桌读、互读互评等等。多样的形式既能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的语感的作用。下面选择其中的分角色朗读和互读互评做简单解释:
1.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可以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体会角色。除了让他们有感情地说出台词外,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言语和动作,这样能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巩固语感。
2.互讀互评
既然有读,就应有评。互读互评,评读结合。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感情朗读的效果应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感情朗读是建立在对语言感悟的基础上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领悟,经历不同,感悟就不同。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只要是学生能认真、有感情的读,并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都应给予肯定。
总之,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要有个过程。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和学生自己用心钻研,培养语感的方式有很多,但绝对不能忘记“朗读”。当配乐响起,闭上双眼,倾听朗读者有感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时,我相信你正在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通过借鉴别人的朗读技巧,加上自己不断练习,久而久之,会形成为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敏锐的语言感知力,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自己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济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介绍:王佳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