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人文主义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理解人性的一种人文思潮,在技术时代必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思想.生态人文主义者从算计人道的技术本质、剥削人身的技术理性和毁灭人道的技术逻辑三个方面深刻反思和批判了技术的反人类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技术途径,即要修复致力于善的技术德性,然后转向着眼于思与诗的技术行为,并实现聚焦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技术实践.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立足于生态生存的技术物质文化并高扬生态理性的技术精神文化,最终建构一种能实现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和解的生态均衡的技术文化.
【机 构】
:
东北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81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人文主义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理解人性的一种人文思潮,在技术时代必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思想.生态人文主义者从算计人道的技术本质、剥削人身的技术理性和毁灭人道的技术逻辑三个方面深刻反思和批判了技术的反人类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技术途径,即要修复致力于善的技术德性,然后转向着眼于思与诗的技术行为,并实现聚焦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技术实践.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立足于生态生存的技术物质文化并高扬生态理性的技术精神文化,最终建构一种能实现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和解的生态均衡的技术文化.
其他文献
目前的文化产业呈现传统文化产业头部企业融资需求弱、新赛道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投融资态势,面临着投资主体单一、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尤以内容端企业融资障碍最为明显.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与文化产业产品的输出不确定性大、技术迭代速度快、标的物流动性较差等相关,导致投资机构对文化产业不能快速作出判断.文章以文化企业融资障碍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分析世界范围内成熟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探索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发展转型的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借鉴经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近代以来的哲学基本问题.哈贝马斯与布兰顿的直接交锋显现了处理这一问题的困难.他们从交互主体出发来把握世界,前者继承了康德的分离立场,后者从黑格尔的整体思想中汲取理论资源.二者虽然在概念、知觉与世界,交互主体内的人称视角,事实与规范等主题上冲突重重,但最终不可避免地在概念化世界的理论根基上走向一致,这意味着思维吞没了存在.如何妥善处理思维与存在这个近代以来的关键问题,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中华梅审美首先可以分为果的时代与花的时代.对前者而言,梅首先是基础性调味材料,因而在中华早期饮食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梅果才作为旺盛生命之象征而得到先民赞誉.先秦乃中华梅审美之萌芽期,作为比兴之资,它已然进入先民之精神生活.魏晋时期的南朝乃中华梅审美之自觉期.在本时期,梅花成为梅审美之焦点,社会上出现了赏梅、咏梅、画梅,乃至折枝赠梅之习.在客观的路径上,梅审美围绕梅花之形色气味与梅早花耐寒之生物特性展开;在主观的路径上,梅审美表现为以梅喻人和借梅抒情的传统.在自觉期,梅审美已从自然审美拓展到工艺审美和艺
缅甸政治与军事冲突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极有可能对我国多方面造成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缅甸危机蕴藏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人口等各类不确定因素,同时又受到难以确定的各类内外环境影响,对其危机的风险预测及研判充满困难.因此,要在不确定性的信息条件下去识别、预测和评价缅甸危机对我国带来的风险,须经过一系列审慎的科学评估.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思想,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采用XGBoost与马尔科夫链等算法,力求超越经典范式的因果推断、相关性分析、机制解释以及依赖回归模型的传统量化预测手段,为缅甸危机可能带给我国的影响构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对版权交易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但该制度目前却面临难以适应数字时代下网络创作的高速发展、管理费用及收益分配受质疑、版权作品定价标准制定主体不全面、许可模式过于单一等困境.将区块链智能合约介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与该制度的设计理念相契合,不仅能够协助解决信任危机、破解现存的网络版权交易中的难题,还符合版权人的实质利益.域外的一些数字化著作权管理系统,可以为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引入新技术,为优化管理提供有益借鉴.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建立的数字化著作权管理系统,运行著作
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整体进入风险社会中.延续了之前工业社会决策技术化的思路,风险社会也强调技术知识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但是,技术知识无法穷尽风险的完整内涵且陷入应用困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因素,要求决策知识类型发生变化并推动知识生产体系的变迁.具体来说,除了技术知识之外,包括政治知识、社会知识以及个人知识等都成为风险社会中决策知识的重要构成,这些知识由于具有实践导向可被纳入经验知识的范畴.技术知识与经验知识相互补充,形成了决策过程中的完整知识体系.决策知识类型多元化,带来了多阶段、
将"历史"与"史学"严格区隔开来,具有建构史学知识论以及历史阐释理论的基础性和始源性意义,但中文"史"字原只具有"史学"之意,而以"事"字表达客观历史.古代史家对"史"的定义,内在地蕴含着史学知识论的体系,主体属性鲜明,阐释学意蕴深厚.上古时期,以诗性思维与诗性文体记事,是为世界史学发生和演变的通则.从先秦文献透露的信息可知,以东西周为界,中国史学发生了从以诗记事到以史记事的转型.这是一个去巫术化和诗性化而走向人文化、科学化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发展史研究》一书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生态政治思想、生态社会学思想等,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演进过程;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历史不仅是实践发展的历史,也是理论发展的历史,且实践与理论、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凸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由于西方生态治理实践的不彻底性、理论的滞后性、"普世价值"的虚假性日益暴露,西方生态话语已然陷入失实、失效、失信的三重困境,遭遇严重的叙事危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在国际场域内迎来了有利的话语境遇和时代契机.与西方生态话语相比,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具有三重独特优势: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实践依托、以马中西资源融通为理论滋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旨归.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比较优势,需要采取提振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自信、创新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表述、完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传播为主的建构路径,不断提升中国生态文明
文章以郝景芳在《永生医院》中遭遇到的“永生”问题为切入点,在中西方生命哲学的大背景下,对当代科技手段制造出来的“新人”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和个体生命的意义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作者从中国传统的“生生”哲学出发,深入剖析了以技艺人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的古希腊“制造”哲学借助于当代科技手段造成的生命哲学危机,指出“永生”不是生命的最高目标,唯有在变动不息的“生生”之中,才有生命的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