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伦理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的切实落实,树立人道主义教学理念改革,进行符合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是关键环节。
【关键词】伦理学 课程教学改革 人文关怀 大学生
《伦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源远流长,内容贴实,原理深沉,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高校伦理学教学成绩喜人,但也普遍存在忽视以学生为本位和主体的教学基本问题。对大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重视,是《伦理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以及获得的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一、教学理念改革:树立人道主义
《伦理学》课程改革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人文关怀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正如康德所指出:“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以人为目的”是人道主义的教学核心理念,在《伦理学》课程改革中,应具体转化为“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目的是使大学生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因素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也是《伦理学》课程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首先,强调突破传统课程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分歧。要求在个体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以两者的平衡和整合为课程实践寻求稳定的价值基础,把个体的发展作为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其次,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完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展现为:其一,在教学教育过程中,以“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为根本,以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其二,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代之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要目的的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教学新理念,关注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思想形成。雅斯贝尔斯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精神成长”的基础就在于人道关怀,发展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最后,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唤醒、发挥和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使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得以体现。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符合学生的主体性
柏拉图说过:“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传统师者本位教学,以说教的方法,填鸭式灌输和生搬硬套的理论讲授为主,导致课程缺乏实效性。要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在教育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课堂安排尽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摒弃“满堂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传授、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例如,备课时多设计布置学生自学任务、课堂讨论、拟订讨论形式、播放历史记录片等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第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操作、考察、调查等“多重感官学习”,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网络资源的现代教学手段,将学生带进形象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第三,合理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到社会中进行社会考察,体查国情,了解民意,思考世界,使其理性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优化注重教材“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这是社会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教材组稿、选取和整合中都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以“新颖性、时代性、人文性”为主线,编写既符合大学生知识和身心发展需要又紧密贴近社会人才要求的科学教材资料。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切合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和及时更新、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三、教学关系改革: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高低情绪。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人文关怀的实现的教学关系改革之根本。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有爱心才能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动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学生也才能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与指导——“亲其师、信其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让自己步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伦理学》教学就会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工作中应具备严谨的教学作风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崇敬和喜爱。
其次,要求学生自觉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品质。“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更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主动的学习氛围。
总之,以学生为本位进行教学,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赋予教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才能使《伦理学》真正成为“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教学是关注人的教学”的充满人文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0.
[2]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6.
[3]夏弘宁. 夏丐尊传[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1.
【关键词】伦理学 课程教学改革 人文关怀 大学生
《伦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源远流长,内容贴实,原理深沉,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高校伦理学教学成绩喜人,但也普遍存在忽视以学生为本位和主体的教学基本问题。对大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重视,是《伦理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以及获得的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一、教学理念改革:树立人道主义
《伦理学》课程改革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人文关怀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正如康德所指出:“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以人为目的”是人道主义的教学核心理念,在《伦理学》课程改革中,应具体转化为“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目的是使大学生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因素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也是《伦理学》课程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首先,强调突破传统课程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分歧。要求在个体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以两者的平衡和整合为课程实践寻求稳定的价值基础,把个体的发展作为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其次,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完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展现为:其一,在教学教育过程中,以“尊重、理解、关心学生”为根本,以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其二,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代之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要目的的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教学新理念,关注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思想形成。雅斯贝尔斯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精神成长”的基础就在于人道关怀,发展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最后,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唤醒、发挥和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使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得以体现。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符合学生的主体性
柏拉图说过:“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传统师者本位教学,以说教的方法,填鸭式灌输和生搬硬套的理论讲授为主,导致课程缺乏实效性。要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一,在教育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课堂安排尽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摒弃“满堂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传授、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例如,备课时多设计布置学生自学任务、课堂讨论、拟订讨论形式、播放历史记录片等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第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操作、考察、调查等“多重感官学习”,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网络资源的现代教学手段,将学生带进形象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第三,合理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到社会中进行社会考察,体查国情,了解民意,思考世界,使其理性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优化注重教材“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这是社会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教材组稿、选取和整合中都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以“新颖性、时代性、人文性”为主线,编写既符合大学生知识和身心发展需要又紧密贴近社会人才要求的科学教材资料。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切合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和及时更新、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三、教学关系改革: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高低情绪。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人文关怀的实现的教学关系改革之根本。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有爱心才能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动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学生也才能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与指导——“亲其师、信其道”。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让自己步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伦理学》教学就会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工作中应具备严谨的教学作风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崇敬和喜爱。
其次,要求学生自觉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品质。“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更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主动的学习氛围。
总之,以学生为本位进行教学,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赋予教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才能使《伦理学》真正成为“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教学是关注人的教学”的充满人文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0.
[2]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6.
[3]夏弘宁. 夏丐尊传[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