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与成败。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通过设计精炼问题,体现提问价值;抓住提问时机,挖掘学习潜能;创设趣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把握提问“三度”,促进自主学习;设计立体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粗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融入提问艺术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老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更大的收获。以下就如何把提问艺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谈几点粗浅的见识。
一、设计精炼问题,体现提问价值。
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在语文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例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抓住提问时机,挖掘学习潜能。
课堂提问时要把握时机。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除了讲究“适量”、“适度”外,还十分讲究对“适时”的追求,而课堂提问要做到“适时”,关键就在于对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
如:如在教《马踏飞燕》一文时,学生对“坚韧”一词发出质疑:“马踏飞燕”是件艺术品,你没有用手折一折能知道它是“坚韧”的?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探究解疑: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着重朗读“人们仿佛听到它的高亢的嘶鸣声”这个句子,随之便问:“你们在看图时,听到了它的叫声了吗?”学生回答:“没有。”“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听到呢?”我追问道。学生这时明白了,作者在观察时加以想象,他看到了张开的马嘴,耳边仿佛听到马的叫声。用同样的观察方法,作者看到了马的四蹄那么壮,那么有力,就联想到马的四蹄的坚韧,正因为这匹马有坚韧有力的四蹄,所以才会快跑腾飞。
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三、创设趣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他们是天真烂漫的使者。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多提问一些趣味性强的故事型问题,学生定会饶有兴趣,想象的翅膀一旦张开,学生便能自由翱翔,课堂自然成了他们快乐的天堂。我在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老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
四、把握提问“三度”,促进自主学习。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渐进的引导提问。把握好以下“三度”。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设计立体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
容性。
如《蔺相如》一文中在执教“渑池之会”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几个导读题。
总之,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间互动协作,达到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出版社,《陶行知的教育生活理论》2004,6.
[2] 摘自《长丰教育信息网》网站.
[3] 余文森《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4] 张国兴《考试周刊》2009年第1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老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更大的收获。以下就如何把提问艺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谈几点粗浅的见识。
一、设计精炼问题,体现提问价值。
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在语文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例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了解了这个规律,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抓住提问时机,挖掘学习潜能。
课堂提问时要把握时机。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除了讲究“适量”、“适度”外,还十分讲究对“适时”的追求,而课堂提问要做到“适时”,关键就在于对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
如:如在教《马踏飞燕》一文时,学生对“坚韧”一词发出质疑:“马踏飞燕”是件艺术品,你没有用手折一折能知道它是“坚韧”的?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探究解疑: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着重朗读“人们仿佛听到它的高亢的嘶鸣声”这个句子,随之便问:“你们在看图时,听到了它的叫声了吗?”学生回答:“没有。”“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听到呢?”我追问道。学生这时明白了,作者在观察时加以想象,他看到了张开的马嘴,耳边仿佛听到马的叫声。用同样的观察方法,作者看到了马的四蹄那么壮,那么有力,就联想到马的四蹄的坚韧,正因为这匹马有坚韧有力的四蹄,所以才会快跑腾飞。
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三、创设趣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他们是天真烂漫的使者。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多提问一些趣味性强的故事型问题,学生定会饶有兴趣,想象的翅膀一旦张开,学生便能自由翱翔,课堂自然成了他们快乐的天堂。我在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老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
四、把握提问“三度”,促进自主学习。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渐进的引导提问。把握好以下“三度”。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设计立体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
容性。
如《蔺相如》一文中在执教“渑池之会”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几个导读题。
总之,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间互动协作,达到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出版社,《陶行知的教育生活理论》2004,6.
[2] 摘自《长丰教育信息网》网站.
[3] 余文森《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4] 张国兴《考试周刊》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