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探究什么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an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小学生探究性阅读,应该探究些什么呢?
  探讨“导读”。“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探讨“导读”,一是要明确本组课文的专题是什么;二是要把握本组课文的阅读要点;三是要理清本组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悉背景。背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它包括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参考资料”,它是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探悉作品的背景,不仅可以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还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疑窦。疑窦即“可疑之点”,就是问题。“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语)如阅读《忆江南》,学生产生疑窦:白居易缘何“忆江南”?探究发现:一是诗人“旧曾谙”。他对江南风景曾经很熟悉,不是听人所说,而是诗人自己当年所见所感。二是江南景色美。红花配绿叶才使得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三是诗人情意浓。以词抒发寄情于山水的悠然自得的眷念之情。学生用通俗、明快、真挚、悠扬的语调诵读,能感受全词浓浓的民歌风味和诗人对江南地区充满了追忆、向往、热爱的深厚感情。“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培根《论求知》)同理,懂得探究疑窦的学生更是幸福快乐的。
  探索“思考练习”。古人曰:“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课文后面少而精的“思考·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如阅读《林海》,可以引导学生从“思考·练习”进入探究: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学生把这些问题弄懂了,课文内容也就弄清楚了。探索“思考·练习”,一是可以发展思维能力。二是可以提升语文素养。“思考·练习”体现着阅读的重点、难点,学生掌握了它,也就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三是可以养成自能读书习惯。许多知识答案是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
  探秘科学知识。课文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丰富多彩,比如昙花为什么“一现”?(老舍:《养花》)为什么“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峻青:《第一场雪》)教学《鲸》,读到“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学生突发“怪”问:母鲸是怎样喂奶的?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图书资料,进行科学探秘。几天后交流探秘成果,一名学生高兴地举着报纸喊:“我从1999年10月27日的《小学语文报》上找到了答案。”大家好奇地问报上是怎样说的?这位同学兴致勃勃地念出了答案:“母鲸的乳房靠近尾部,是一条缝。哺乳时,母鲸同幼鲸一起游到海面上来。母鲸翘起尾巴,幼鲸张开嘴巴,每次有几百公斤的乳汁喷到幼鲸口中。”从学生乐融融的表情,我读到了他们探秘科学知识的兴奋。
  探幽析微。“幽”是文中的话中之话,言外之意,探幽就是体会这些深藏文中的意思;析微就是对教材做到“一字未宜忽”,句句见精神。析微是另一种“整体把握”,即“对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文字符号与其蕴含的传达的事物、现象、行为、思想感情、观点乃至方法的整体联系性把握”。怎样引导学生探幽析微呢?一是注意培养语感,二是关注语境运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仔细吟味中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如阅读《匆匆》,笔者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何为“匆匆”?怎样“匆匆”?为何“匆匆”?学生在反复诵读、潜心揣摸、涵泳探索中懂得了“匆匆”隐含的意思:作者写《匆匆》是用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从而获得了珍惜时间的美德教育。
  探赜索隐。探赜索隐,这里指探究课文中精微、深奥、隐秘的道理,让阅读教学“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和深刻哲理及道德精神的深度发掘,让阅读成为“一种美妙的精神旅行”,用文本语言蕴藏的道德精神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灯”,使儿童的人性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历练。阅读《梅花魂》,“外祖父”为什么三次落泪?其中有什么隐情?蕴含着什么道理?通过探赜索隐,学生搞清了外祖父第一次落的是伤心泪,表达的是思乡情;第二次落的是痛苦泪,体现的是爱国情;第三次落的是激动泪,寄托的是民族魂。“探”到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索”到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隐情。
  探寻表达顺序。表达顺序反映了作者的思路,探寻表达顺序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的思路,初步学习写作的“章法”。但是,教师不必灌输“章法术语”,讲解文章的布局谋篇,硬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揣摸文章的表达顺序。笔者采用启发学生以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去探寻表达顺序的变化,如教学《黄河象》,学生通过变序复述,体会到表达顺序的多样性。
  探究表达方法。表达方法是一种智慧技能(指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运用概念、规则进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仍然是语文实践。儿童在阅读中习得智慧技能,又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呢?笔者的做法是整体把握,归纳领悟。如品读《第一场雪》,先引导学生从局部认识。同样是写景,第3自然段写的是下雪时的景象,第4自然段写的是雪停后的景色,学生发觉前者写的是动态的景物,后者写的是静态的景物,由此领悟到作者写景用了“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再从整体看,前4个自然段主要写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景色,后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人们的欢乐和联想、议论。把全文联系起来看,学生从中领悟到了作者用的是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和联想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通过探求作者的表达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中心小学校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普通话等级考试成绩与个人水平、心理状态、临场发挥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又与当地教育和经济发展情况,与学校、家庭环境相关。特别是大多数小学地处边远,学校周边环境学术气氛不浓厚,学习普通话存在诸多困难,导致许多教师所测试的普通话等级不理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建立信心,认真学习    普通话作为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认真学习。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提高自身水平。
母亲的生日越来越近了,由于儿子生病住院,那天也不是双休日。于是,我便托人先捎了礼品回去,又打电话祝福母亲。母亲在电话里一再叮嘱:“你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轩儿,不要回来了,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有空再回来吧!”听了母亲的话,我很安心,觉得自己也算是尽了做女儿的一份孝心了。  正巧母亲生日的那一天,我请假在医院照顾轩儿。当轩儿在病床上熟睡时,我竟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来。  我小时候体质弱,经常生病,为此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