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力深度阅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06110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边读边讲”的模式,让学生思路跟着自己走,为了改善现状,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微课,借助其形象、有趣的特点创设文本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自主理解、感悟、收获独特的阅读体验,实现能力的提升。
  一、深入文本,加强理解
  教材内容本身丰富多元,加之在设计排版上较为感性,不经意地会增添文本的丰富性。初中生认知有限,文化素养不高,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多疑难。针对这一问题,就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其阅读积极性,以此提升整体水平。
  比如,在讲《苏州园林》一课时,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对文本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但难以把握核心内容和园林特点,使得教学一度停滞。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入微课,配之具体的画面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走入情境,切实感受,强化理解。实施时,我会先让学生简要回顾,对文本内容进行段落划分,理清结构。然后呈现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在画面的引导下身临其境,走一走,看一看,真实感受作者笔下“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园林,从游人看来是怎样的别致。观看过后,学生相比之前已有了别样的感悟,这时就可趁热打铁让其思考文本主旨以及园林特点。
  微课下的阅读教学由原先的“边读边讲”转变为“边读边看”,不仅落实了“深度阅读”的任务,还让学生在不断的感知中收获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丰富了积累,让阅读教学更具功能性。
  二、解决疑难,深化思考
  在阅读学习中,學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点,思维僵住,发散不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将难点看作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互动交流,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微课的引导下明确思考方向,有效探究,顺利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我们意识到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存在困难,可以借助设问的方式引导,将问题置于台前,一起解决,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融入,积极探究。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学生不明白其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影响其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于是,我设计问题:“文章中一些对于自然环境的详细描述是否可以去掉?这些描述是否有意义?”问题一出,学生陷入了思考,但是仅仅立足文本无法得到突破,这时我引入微课启发学生,将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在持续的讨论中交换意见,分享思想。一番探讨后,学生终于明白不同的环境描写相对应不同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拨开云雾”。
  微课的引入给阅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传统的教师叙述为主转变为学生融入感知,一步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其主动阅读,自主分析,实现“深度阅读”的意义。
  三、明确题旨,了解内涵
  初中生阅读通常要花很多时间,习惯性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试图整体把控内容,了解文章主旨。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微课,将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整合文本,明白其内在联系,由此探知内涵,培养阅读思维。
  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在阅读时很有兴趣,十分关注情节发展,以致于忽略了重点,对文章主旨不明确,无法有效感知内涵。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我又借助微课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我给学生阅读配上俏皮搞怪的音乐,让其感受到内容的诙谐有趣。紧接着,我就呈现文中皇帝几次换衣服的地方,突出阅读重点,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由此,学生便能边读边想,通过最后皇帝光着身体游行,小孩戳破谎言的情节探究文中内涵,让自己的理解更透彻。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篇幅的文字中找到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思考,促进自身对主旨的理解。
  主题与内涵的探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文本解读有重要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微课有效设计,突出重点,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深入浅出。
  四、感受意境,促进领悟
  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微课区别于传统教具最重要的一点是生动形象,能将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结合,将抽象文字具化,实现氛围的营造。
  比如,在讲《过故人庄》一文时,如果沿用传统方法,在学生阅读后逐字逐句讲解,促使其明白诗意,可能会达到一定效果,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不再有深入探究、个性解读的想法。鉴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微课营造诗文意境,将人物形象、环境色彩以及音乐展示出来,尽可能地还原当时情景,让学生能融入其中,充分感知。之后,对于作者的欢愉情怀以及看到友人的激动兴奋,学生就都能理解,甚至在那时那景下的对话,学生都可以还原。由此,学生的阅读便能从理解的层面上升到感知,进而领悟,充分体会到诗的意境,促进情感的升华。
  总之,微课的引入是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其深度阅读,为教学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226300)
其他文献
诗歌是富有想象的艺术创造,它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精巧绝妙的构思、深邃高远的意境、饱满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诗歌所表达的大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感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抽象的事物或感情十分困难。这就是近年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对此,很多教师进行了有意义的教学尝试,笔者亦参与其中。经过一系列的尝试,笔者发现,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
期刊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抒情散文,作者以小见大,选取了父子在车站送别事件中父为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浓浓的父爱和对父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着人间至情,读之,让人动容不已,本文是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背影》为例,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浅谈了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言解析,合作探究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
期刊
所谓的意象就是作者为了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出来而用客观物象来寄托这种感情,从而达到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之间的统一。现代诗歌惯用的意象表达方法是借景抒情及托物言志等,通过其中的“景”和“物”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住情景和物象,以此来联想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注重积累,判断意象类型  想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积累,在平时的学习、练习
期刊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思想,蕴含了对客观认知规律的尊重,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所以一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孔子的“愤悱”理论,我们最大的尊重就是将它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教育的根基和养分。要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等待,等待“愤悱”的产生。  现以所听的《台阶》一课为例,探讨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发”与“愤悱”关系的处理。  一、指点于困惑之时  师:请大家
期刊
于漪老师曾说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里的“学做”,不妨就看作是一辈子的人文情怀和追求。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并且将这种情怀渗透在课堂上,使语文课堂在春风化雨中润物无声,激起片片涟漪。  情怀,就是人对于一件事物自己内心最真实最动人的感受,是一种高尚的心境。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把这种心境传递给学生?如何渗透慧雅的人文情怀呢?  一、传递人性与
期刊
初中古诗词学习相比小学阶段其表达更抽象、含蓄,更强调诗词本身的文学内涵解读,包括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解读、文笔赏析、写作流派等,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加之学生学习经验有限,要想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目标,并非易事。那么,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品诵  一方面,品诵要采用新颖灵活的方式,初中所学古诗一般都为绝句,具有固定声
期刊
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知识的衔接性并不明显,似乎每一篇课文自成一家,前一篇课文与后一篇课文似乎没有关系。由于语文教学存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上课时,有很多的老师就按照教参和各种教辅材料强调的重点照本宣科。更有教师特别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对文章的奇读异读,凡是其他材料讲的重点都不讲,如此讲课,看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但是学生很难从中获得基本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  要改善语文教学
期刊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题型多,内容涵盖面广,语言组织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是文字表述题,完全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文章,扣住题目,组织语言作答,难度更大,因此在考试中学生屡屡丢分。对此,本文将这些题型大致分为表达题与内容题两类,分别作教学方法指导上的论述。  初中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科目,在学生的印象中,它是不可能拿到满分的,即使这一观点不绝对,但至少是绝大部分人今天或曾经的初中语文!展开分析
期刊
命题作文题目的层次解读,即指作文题目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的不同含义或可从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题目。准确理解命题作文的题目,对拓展作文的构思深化文章的立意大有好处。反之,若没有对作文题目的核心词进行内涵的辨析与外延的界定,就有可能望题生义,至使文章构思偏差,立意浅化。  笔者就近年中考语文命题作文的题目做了简单的分类归纳,并以实例分析命题作文题目,进行不同层次的解读与构思立意的探讨。  一、文题清晰,
期刊
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的精神滋养。《白鹭》这篇352字的散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韵味十足,诗意横生。正是引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的好材料。本文从语言、意境、情感、表达方式四个方面,对郭沫若的《白鹭》进行鉴赏。  一、语言清新、自然、简洁  郭沫若说过“散文诗这种新的形式总以玲珑、清新、简洁为原则,当尽力使用暗示。”我觉得在郭沫若众多写景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