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边读边讲”的模式,让学生思路跟着自己走,为了改善现状,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微课,借助其形象、有趣的特点创设文本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自主理解、感悟、收获独特的阅读体验,实现能力的提升。
一、深入文本,加强理解
教材内容本身丰富多元,加之在设计排版上较为感性,不经意地会增添文本的丰富性。初中生认知有限,文化素养不高,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多疑难。针对这一问题,就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其阅读积极性,以此提升整体水平。
比如,在讲《苏州园林》一课时,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对文本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但难以把握核心内容和园林特点,使得教学一度停滞。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入微课,配之具体的画面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走入情境,切实感受,强化理解。实施时,我会先让学生简要回顾,对文本内容进行段落划分,理清结构。然后呈现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在画面的引导下身临其境,走一走,看一看,真实感受作者笔下“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园林,从游人看来是怎样的别致。观看过后,学生相比之前已有了别样的感悟,这时就可趁热打铁让其思考文本主旨以及园林特点。
微课下的阅读教学由原先的“边读边讲”转变为“边读边看”,不仅落实了“深度阅读”的任务,还让学生在不断的感知中收获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丰富了积累,让阅读教学更具功能性。
二、解决疑难,深化思考
在阅读学习中,學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点,思维僵住,发散不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将难点看作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互动交流,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微课的引导下明确思考方向,有效探究,顺利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我们意识到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存在困难,可以借助设问的方式引导,将问题置于台前,一起解决,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融入,积极探究。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学生不明白其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影响其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于是,我设计问题:“文章中一些对于自然环境的详细描述是否可以去掉?这些描述是否有意义?”问题一出,学生陷入了思考,但是仅仅立足文本无法得到突破,这时我引入微课启发学生,将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在持续的讨论中交换意见,分享思想。一番探讨后,学生终于明白不同的环境描写相对应不同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拨开云雾”。
微课的引入给阅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传统的教师叙述为主转变为学生融入感知,一步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其主动阅读,自主分析,实现“深度阅读”的意义。
三、明确题旨,了解内涵
初中生阅读通常要花很多时间,习惯性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试图整体把控内容,了解文章主旨。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微课,将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整合文本,明白其内在联系,由此探知内涵,培养阅读思维。
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在阅读时很有兴趣,十分关注情节发展,以致于忽略了重点,对文章主旨不明确,无法有效感知内涵。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我又借助微课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我给学生阅读配上俏皮搞怪的音乐,让其感受到内容的诙谐有趣。紧接着,我就呈现文中皇帝几次换衣服的地方,突出阅读重点,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由此,学生便能边读边想,通过最后皇帝光着身体游行,小孩戳破谎言的情节探究文中内涵,让自己的理解更透彻。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篇幅的文字中找到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思考,促进自身对主旨的理解。
主题与内涵的探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文本解读有重要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微课有效设计,突出重点,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深入浅出。
四、感受意境,促进领悟
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微课区别于传统教具最重要的一点是生动形象,能将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结合,将抽象文字具化,实现氛围的营造。
比如,在讲《过故人庄》一文时,如果沿用传统方法,在学生阅读后逐字逐句讲解,促使其明白诗意,可能会达到一定效果,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不再有深入探究、个性解读的想法。鉴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微课营造诗文意境,将人物形象、环境色彩以及音乐展示出来,尽可能地还原当时情景,让学生能融入其中,充分感知。之后,对于作者的欢愉情怀以及看到友人的激动兴奋,学生就都能理解,甚至在那时那景下的对话,学生都可以还原。由此,学生的阅读便能从理解的层面上升到感知,进而领悟,充分体会到诗的意境,促进情感的升华。
总之,微课的引入是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其深度阅读,为教学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226300)
一、深入文本,加强理解
教材内容本身丰富多元,加之在设计排版上较为感性,不经意地会增添文本的丰富性。初中生认知有限,文化素养不高,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多疑难。针对这一问题,就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其阅读积极性,以此提升整体水平。
比如,在讲《苏州园林》一课时,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对文本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但难以把握核心内容和园林特点,使得教学一度停滞。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入微课,配之具体的画面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走入情境,切实感受,强化理解。实施时,我会先让学生简要回顾,对文本内容进行段落划分,理清结构。然后呈现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在画面的引导下身临其境,走一走,看一看,真实感受作者笔下“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园林,从游人看来是怎样的别致。观看过后,学生相比之前已有了别样的感悟,这时就可趁热打铁让其思考文本主旨以及园林特点。
微课下的阅读教学由原先的“边读边讲”转变为“边读边看”,不仅落实了“深度阅读”的任务,还让学生在不断的感知中收获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丰富了积累,让阅读教学更具功能性。
二、解决疑难,深化思考
在阅读学习中,學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点,思维僵住,发散不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将难点看作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互动交流,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微课的引导下明确思考方向,有效探究,顺利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我们意识到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存在困难,可以借助设问的方式引导,将问题置于台前,一起解决,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融入,积极探究。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学生不明白其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影响其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于是,我设计问题:“文章中一些对于自然环境的详细描述是否可以去掉?这些描述是否有意义?”问题一出,学生陷入了思考,但是仅仅立足文本无法得到突破,这时我引入微课启发学生,将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在持续的讨论中交换意见,分享思想。一番探讨后,学生终于明白不同的环境描写相对应不同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拨开云雾”。
微课的引入给阅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传统的教师叙述为主转变为学生融入感知,一步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其主动阅读,自主分析,实现“深度阅读”的意义。
三、明确题旨,了解内涵
初中生阅读通常要花很多时间,习惯性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试图整体把控内容,了解文章主旨。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微课,将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整合文本,明白其内在联系,由此探知内涵,培养阅读思维。
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在阅读时很有兴趣,十分关注情节发展,以致于忽略了重点,对文章主旨不明确,无法有效感知内涵。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我又借助微课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我给学生阅读配上俏皮搞怪的音乐,让其感受到内容的诙谐有趣。紧接着,我就呈现文中皇帝几次换衣服的地方,突出阅读重点,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由此,学生便能边读边想,通过最后皇帝光着身体游行,小孩戳破谎言的情节探究文中内涵,让自己的理解更透彻。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篇幅的文字中找到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思考,促进自身对主旨的理解。
主题与内涵的探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文本解读有重要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微课有效设计,突出重点,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深入浅出。
四、感受意境,促进领悟
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微课区别于传统教具最重要的一点是生动形象,能将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结合,将抽象文字具化,实现氛围的营造。
比如,在讲《过故人庄》一文时,如果沿用传统方法,在学生阅读后逐字逐句讲解,促使其明白诗意,可能会达到一定效果,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不再有深入探究、个性解读的想法。鉴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微课营造诗文意境,将人物形象、环境色彩以及音乐展示出来,尽可能地还原当时情景,让学生能融入其中,充分感知。之后,对于作者的欢愉情怀以及看到友人的激动兴奋,学生就都能理解,甚至在那时那景下的对话,学生都可以还原。由此,学生的阅读便能从理解的层面上升到感知,进而领悟,充分体会到诗的意境,促进情感的升华。
总之,微课的引入是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其深度阅读,为教学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