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对课程结构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特别是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校本课程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块,对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和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校本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发展也必将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共同向新课改所要求的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局面迈进。
【关键词】课程结构校本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和推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主要包含理论素养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和教学品质专业化。而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笔者根据其在宁夏育才中学开设数学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进一步说明校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究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余年的数学。“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所以,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于是“校本课程”这一词汇便由此而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
1、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加大校本研究
就实质而言,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众所周之,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微乎其微;必修课占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微乎其微的不足。出现了国家课备受关注,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开发的局面。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无疑成为优化课程结构、促使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并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任务。
2、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以往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相分离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研究往往成为专家们的“专利”。这种教学于研究的脱节,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更与新课程的改革背道而驰。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而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3、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外,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为新课程越来越需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不断锻炼并形成这种课程开发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2、校本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2]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换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3、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首先,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生动活泼起来,就必须先立足于本校的基本校情之上,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学生的身边开始,了解并掌握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的的基础上还希望学到哪些内容,这样教师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找到了依据,并且了解了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有哪些问题,也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将校本研究真正落在实处,发挥其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不断改进、深入。为此要积极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对教学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教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3]促进其不断更新,紧跟社会数学的发展,关注校情,勇于创新。通过探索和实验,找到较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研究长效评价机制,并完善校本研究,促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主动参与校本培训,尝试研究校本管理,充分发挥校本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新课程通识培训手册 [M].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7
[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特别是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校本课程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块,对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和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校本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发展也必将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共同向新课改所要求的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局面迈进。
【关键词】课程结构校本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和推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主要包含理论素养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和教学品质专业化。而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笔者根据其在宁夏育才中学开设数学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进一步说明校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究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余年的数学。“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所以,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于是“校本课程”这一词汇便由此而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
1、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加大校本研究
就实质而言,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众所周之,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微乎其微;必修课占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微乎其微的不足。出现了国家课备受关注,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开发的局面。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无疑成为优化课程结构、促使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并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任务。
2、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以往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相分离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研究往往成为专家们的“专利”。这种教学于研究的脱节,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更与新课程的改革背道而驰。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而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3、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外,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为新课程越来越需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不断锻炼并形成这种课程开发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2、校本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2]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换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3、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首先,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生动活泼起来,就必须先立足于本校的基本校情之上,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学生的身边开始,了解并掌握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的的基础上还希望学到哪些内容,这样教师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找到了依据,并且了解了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有哪些问题,也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将校本研究真正落在实处,发挥其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不断改进、深入。为此要积极实践,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对教学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教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3]促进其不断更新,紧跟社会数学的发展,关注校情,勇于创新。通过探索和实验,找到较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研究长效评价机制,并完善校本研究,促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主动参与校本培训,尝试研究校本管理,充分发挥校本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新课程通识培训手册 [M].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7
[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