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世界城市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北京以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发展定位的原因,探讨了如何创建国际语言环境,加强北京世界城市的软环境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 世界城市 国际语言环境 软实力
1966年,英国城市学家彼得·霍尔(Peter Hall)最早在《世界城市》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7条标准。199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萨斯基娅·萨森教授提出以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程度划分世界城市。1997年美国城市史专家卡尔·艾博特(Carl·Abbott)提出了国际城市分为国际生产、通路和交易事务型城市三类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对世界城市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概念和衡量标准。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两个方面。从量化的标准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控制力和影响力、国际交往水平等四个方面。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是公认的四大世界级城市,其具体特征表现在国际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对全球事务产生巨大影响的城市。
当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成为全球稳定经济社会、推动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在成功承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迈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为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的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继续提升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次,2009年北京市政府为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任务适时提出了分三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建设的远景目标定位,是首善之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更是北京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后的新选择。
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基础上逐步演化出来的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从本质上讲,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建设成为世界城市,不但要着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着眼于完善城市硬件条件,提高北京在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全球辐射力和影响力。软实力涉及国际语言环境、国际机制、对外政策、价值观和文明程度等诸多方面。其中,国际语言环境是世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建设国际化语言环境不仅有利于增进地区或国际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互信,提高国际影响力,还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经济投资环境,进而为提高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
“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是一个城市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是城市语言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尺度和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进行交际活动的有效工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话语权的前提。打造世界城市必然离不开语言作为沟通不同群体的桥梁。营造国际语言环境,不仅仅在于多少人会讲通用外语,关键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文化环境,是中外文明相互融合和多元文化彼此交流的平台。只有营造通用的国际化语言环境,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和睦、融洽,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良好国际形象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必然成为北京着眼“世界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外事工作发展规划(2009年—2013年)》,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在2011年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发布了《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年—2015年)》。《规划(2011年—2015年)》为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与支持,为进一步做好北京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2011年—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市民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流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化意识大幅增强,城市国际交往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升,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语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的总体目标。
过去的十多年来,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市民讲外语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从312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550万,2006年,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被国际奥委会列入人文奥运遗产。此外,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截至2008年,全市累计新设和更换英语标识牌82.57万块,1300余家餐饮、饭店企业的英文菜单得到规范。自此,全市公共场所标识英文译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北京已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奠定了打造世界城市的一定的基础。但从国际化程度来看,区域性国际事务协调中心的功能并不凸显,北京的常驻外国机构与外国人口并不多,以外语与国际友人进行友好交流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仍亟待提高。
营造国际语言环境不但是提升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发展必将贯穿和服务于首都现代化、国际化的全过程。因此,要提高北京市民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流水平,增强国际化意识,营造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文环境,除了有必需的政策支持之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不仅要继续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加大双语新闻的报道力度,还要拓展新媒体功能,借助手机、互联网等为双语知识的获取搭建平台,提供双语信息服务的职能,进而增强首都北京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离不开人和物两个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不同人群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提高城市不同人群整体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吸纳一批素质高、外语技能强,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加入到“首都国际语言环境改善工作志愿者”队伍中,以便提高外语服务的能力和持久性。第二,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社会外语培训和活动。为市民搭建更多元化的外语学习途径和对外交流平台,提高普通市民的日常外语交流能力,提高市民的对外交流能力和整体素质。第三,积极在学校教育中推行双语教学改革及多语种教学试验。增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施行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系统外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将学习语言知识与涉外礼仪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第四,以交通、公安、旅游、邮政、银行、卫生等领域为突破口,建立外语服务标准,提升窗口服务业的外语服务水平。第五,培养一批能够与外国专家和专业机构直接交流的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涉外服务和涉外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对外公务交往水平。 “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外语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首先,继续推进医疗、景区、地铁等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的普及化和规范化,提升首都的国际化程度。其次,规范全市组织机构、职务职称及餐饮、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场所菜单的英文译法。再次,建立多语言的电话、网络咨询服务系统,第一时间将城市法规政策、经济文化动态、生活服务信息等最新资讯以多种语言的形式发布到互联网等媒体上,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完善语言自助服务设施,打造语言生活的无障碍城市。最后,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中心,在外国游客聚集的景区提供免费的双语咨询服务和包含景点介绍、地图、时刻表等在内的多语种印刷品。条件成熟的旅游名胜景区可提供多语种自助导游服务,满足来自不同国度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北京着眼世界城市建设,即要建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宜居之都。国际城市建设和首都和谐社会发展是今后很长时期的城市发展需要,也是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的服务宗旨和根本目的。创建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增强人们的国际化意识,提高市民整体外语应用能力和对外交流水平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国际化和综合宜居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建设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语言环境是北京市的一项创举,是北京结合我国国情,分析自身特点和需求开展的一项致力于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建设语言友好城市的系统工程。以增强国际交往功能为主线,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重点的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必将全面提高首都的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外办.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年-2015年).2011-4-11.
[2]赵会民.创造国际语言环境.人民日报,2010-05-13.
[3]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展望.http://www.sina.com.cn 2009-10-26,10:13.
[4]毓晴.全球眼光国际视野奥运会后首都国际语言环境[J].北京月讯北京市民讲外语专刊,2009.12.
本文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院级课题项目——世界城市北京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81315042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世界城市 国际语言环境 软实力
1966年,英国城市学家彼得·霍尔(Peter Hall)最早在《世界城市》一书中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7条标准。199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萨斯基娅·萨森教授提出以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程度划分世界城市。1997年美国城市史专家卡尔·艾博特(Carl·Abbott)提出了国际城市分为国际生产、通路和交易事务型城市三类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对世界城市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概念和衡量标准。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两个方面。从量化的标准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控制力和影响力、国际交往水平等四个方面。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是公认的四大世界级城市,其具体特征表现在国际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对全球事务产生巨大影响的城市。
当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成为全球稳定经济社会、推动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在成功承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迈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为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的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继续提升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次,2009年北京市政府为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任务适时提出了分三阶段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建设的远景目标定位,是首善之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更是北京顺应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后的新选择。
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基础上逐步演化出来的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从本质上讲,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体。建设成为世界城市,不但要着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着眼于完善城市硬件条件,提高北京在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全球辐射力和影响力。软实力涉及国际语言环境、国际机制、对外政策、价值观和文明程度等诸多方面。其中,国际语言环境是世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建设国际化语言环境不仅有利于增进地区或国际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互信,提高国际影响力,还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经济投资环境,进而为提高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
“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是一个城市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是城市语言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尺度和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进行交际活动的有效工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话语权的前提。打造世界城市必然离不开语言作为沟通不同群体的桥梁。营造国际语言环境,不仅仅在于多少人会讲通用外语,关键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语言环境实际上是文化环境,是中外文明相互融合和多元文化彼此交流的平台。只有营造通用的国际化语言环境,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和睦、融洽,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良好国际形象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必然成为北京着眼“世界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外事工作发展规划(2009年—2013年)》,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在2011年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发布了《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年—2015年)》。《规划(2011年—2015年)》为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与支持,为进一步做好北京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2011年—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市民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流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化意识大幅增强,城市国际交往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升,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语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的总体目标。
过去的十多年来,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市民讲外语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从312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550万,2006年,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被国际奥委会列入人文奥运遗产。此外,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截至2008年,全市累计新设和更换英语标识牌82.57万块,1300余家餐饮、饭店企业的英文菜单得到规范。自此,全市公共场所标识英文译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北京已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奠定了打造世界城市的一定的基础。但从国际化程度来看,区域性国际事务协调中心的功能并不凸显,北京的常驻外国机构与外国人口并不多,以外语与国际友人进行友好交流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仍亟待提高。
营造国际语言环境不但是提升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发展必将贯穿和服务于首都现代化、国际化的全过程。因此,要提高北京市民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外交流水平,增强国际化意识,营造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文环境,除了有必需的政策支持之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不仅要继续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加大双语新闻的报道力度,还要拓展新媒体功能,借助手机、互联网等为双语知识的获取搭建平台,提供双语信息服务的职能,进而增强首都北京的国际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离不开人和物两个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不同人群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提高城市不同人群整体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吸纳一批素质高、外语技能强,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加入到“首都国际语言环境改善工作志愿者”队伍中,以便提高外语服务的能力和持久性。第二,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社会外语培训和活动。为市民搭建更多元化的外语学习途径和对外交流平台,提高普通市民的日常外语交流能力,提高市民的对外交流能力和整体素质。第三,积极在学校教育中推行双语教学改革及多语种教学试验。增强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施行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系统外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将学习语言知识与涉外礼仪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第四,以交通、公安、旅游、邮政、银行、卫生等领域为突破口,建立外语服务标准,提升窗口服务业的外语服务水平。第五,培养一批能够与外国专家和专业机构直接交流的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涉外服务和涉外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对外公务交往水平。 “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外语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首先,继续推进医疗、景区、地铁等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的普及化和规范化,提升首都的国际化程度。其次,规范全市组织机构、职务职称及餐饮、宾馆饭店、文化娱乐场所菜单的英文译法。再次,建立多语言的电话、网络咨询服务系统,第一时间将城市法规政策、经济文化动态、生活服务信息等最新资讯以多种语言的形式发布到互联网等媒体上,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完善语言自助服务设施,打造语言生活的无障碍城市。最后,建设世界一流的旅游中心,在外国游客聚集的景区提供免费的双语咨询服务和包含景点介绍、地图、时刻表等在内的多语种印刷品。条件成熟的旅游名胜景区可提供多语种自助导游服务,满足来自不同国度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北京着眼世界城市建设,即要建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宜居之都。国际城市建设和首都和谐社会发展是今后很长时期的城市发展需要,也是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的服务宗旨和根本目的。创建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增强人们的国际化意识,提高市民整体外语应用能力和对外交流水平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国际化和综合宜居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建设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语言环境是北京市的一项创举,是北京结合我国国情,分析自身特点和需求开展的一项致力于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建设语言友好城市的系统工程。以增强国际交往功能为主线,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重点的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必将全面提高首都的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外办.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年-2015年).2011-4-11.
[2]赵会民.创造国际语言环境.人民日报,2010-05-13.
[3]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展望.http://www.sina.com.cn 2009-10-26,10:13.
[4]毓晴.全球眼光国际视野奥运会后首都国际语言环境[J].北京月讯北京市民讲外语专刊,2009.12.
本文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院级课题项目——世界城市北京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8131504202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