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五千年文化史,汉字作为文化、民族的传承,凝结了汉民族的智慧,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特点,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形象思维的结晶。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充分地刨汉字的根,让学生从中寻找民族的魂,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变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为鲜明生动的形象积累,这对培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篇论文就主要从溯字本源,激发识字兴趣;刨根问字,提高想象能力;解析字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巧析字形,防止错别字这四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一、溯字本源,激发识字兴趣
汉字以象形、会意为本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感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从对外部奖赏的追逐转为对知识本身的感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汉字,探索规律的人文精神。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我引入了有关汉字学文化的知识。在教学生字“家”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接着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畜猪。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出示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家字以前是这个意思啊!真有趣!”学生在汉字知识中熏陶,孩子很快地识记了“家”的音、形、义,不仅加深了对“家”字的理解、记忆,还认识了一个新字“豕”,明白“豕”就是猪,并粗浅地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教学“家”字,让我感受到识字教学引入有关汉字的文化知识,会使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汉字文化内涵,热爱祖国文化。在低年级教学时如果老师平时能掌握一些字理知识,把一些比较难记的字,运用字理进行分析,然后编成学生易学好记的字迷给学生猜,他们就会学得很快,而且识字的效率很高。
二、刨根问字,提高想象能力
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字理识字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的现象,自己分析字形结构,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识字能力。难理解又难识记的汉字,我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鼓励他们运用联想去创造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我在教学《一头战象》时,对生字‘寇’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知字义。指导组词,如:日寇、倭寇等。师进行引导质疑:能结合刚才组的词猜猜“寇”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说人、侵略者等等。师板画古文字中右手的形态 ,生据以往学习经验答出“手”。师继续板画,在右手基础上增加人的头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人的手上拿着棍子敲打人的头部,师继续板画,在“攴”和“元”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宝盖头,学生根据以往经验知道宝盖头与家有关,师引导编故事来记住寇字,“一个盗贼手拿棍棒闯进别人家里,使劲敲打主人的头部,进行抢劫。”由此可以推出“寇”的本义就是侵略之意,接着再联系到课文的词语“日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日寇”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意思。也很好地跟‘冠’字区分开来。
三、解析字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法进行识字教学,正好给学生创设了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在解析字理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做到言之有序。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虽然是识字教学,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的听话、说话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法进行识字教学,正好给学生创设了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如我在教学‘商’字的时候,发现学生容易与‘摘‘字’的‘古’部件混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先出示这个字的古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给这个字组词:商人、商品等,接着简单地分析字形,这个字是由立字头、同字框,八和口组成,师进行引导:同字框就像是一个柜台,八字就像是一个人叉开脚,他的面前摆了很多产品(口),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记住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大家都争着举手发言,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师对他们所表达的语句进行适当点拔,最后总结出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立在柜台前,双脚叉开,柜台前摆有产品,这是商人在摆卖商品。通过形象的识记,很好地杜绝了错别字,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巧析字形,防止错别字
通过对字义的理解,学生对字的认识会加深,会避免形近字的混淆。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的理解辨析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纠正学生习惯性错别字,同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写错别字,除粗心大意外,更多的是因对形体相近的字辨析不清,或对某些字的形体结构的识记似是而非造成的,也可用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入手。 “朿与“束”是两个形体相近的偏旁,将这两个偏旁误用的学生屡见不鲜,而且屡改屡错,这是由于学生不理解着两个偏旁的意义造成的。“朿”:是“刺”的本字,是个象形字,从 冂,从木 。“ 冂”是木条上的“倒钩刺”,凡用“ 朿 ”作偏旁的字都含有“刺”义,常用字有四个:刺、枣、棘、刺。束:是会意字,从口,从木。表示用繩索把木柴捆起来,用月“束”作偏旁的字较多,在写时要把中间的口封起来。
识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和途径,增加汉字和学生见面的机会,追溯汉字的本源教学,渗透字义知识,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总之,要增进识字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有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与教学意识,要关注文化熏陶、强化文化认同、丰富文化积淀,真正做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课堂上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一、溯字本源,激发识字兴趣
汉字以象形、会意为本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供感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转向内在,从对外部奖赏的追逐转为对知识本身的感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逐渐形成热爱汉字,探索规律的人文精神。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我引入了有关汉字学文化的知识。在教学生字“家”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个可爱的小猪头,学生的兴趣顿时大增,都发出了“好可爱”的赞叹声。接着在猪头下面写了个“豕”字,教给学生读音与字义:古代把猪叫“豕”。原始社会时人们靠渔猎为生,那时的猪都是野生的,人们把活捉来的豕养在屋里就成了现在的家畜猪。讲解到养在屋里时我在猪头图像上加了宝盖头,板书“家”后出示口诀:“野猪是个宝,养在家里头。”“‘家字以前是这个意思啊!真有趣!”学生在汉字知识中熏陶,孩子很快地识记了“家”的音、形、义,不仅加深了对“家”字的理解、记忆,还认识了一个新字“豕”,明白“豕”就是猪,并粗浅地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教学“家”字,让我感受到识字教学引入有关汉字的文化知识,会使学生在识字中发现汉字文化内涵,热爱祖国文化。在低年级教学时如果老师平时能掌握一些字理知识,把一些比较难记的字,运用字理进行分析,然后编成学生易学好记的字迷给学生猜,他们就会学得很快,而且识字的效率很高。
二、刨根问字,提高想象能力
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字理识字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的现象,自己分析字形结构,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识字能力。难理解又难识记的汉字,我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鼓励他们运用联想去创造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我在教学《一头战象》时,对生字‘寇’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知字义。指导组词,如:日寇、倭寇等。师进行引导质疑:能结合刚才组的词猜猜“寇”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说人、侵略者等等。师板画古文字中右手的形态 ,生据以往学习经验答出“手”。师继续板画,在右手基础上增加人的头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人的手上拿着棍子敲打人的头部,师继续板画,在“攴”和“元”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宝盖头,学生根据以往经验知道宝盖头与家有关,师引导编故事来记住寇字,“一个盗贼手拿棍棒闯进别人家里,使劲敲打主人的头部,进行抢劫。”由此可以推出“寇”的本义就是侵略之意,接着再联系到课文的词语“日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日寇”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意思。也很好地跟‘冠’字区分开来。
三、解析字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法进行识字教学,正好给学生创设了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在解析字理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做到言之有序。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虽然是识字教学,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的听话、说话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法进行识字教学,正好给学生创设了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如我在教学‘商’字的时候,发现学生容易与‘摘‘字’的‘古’部件混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先出示这个字的古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给这个字组词:商人、商品等,接着简单地分析字形,这个字是由立字头、同字框,八和口组成,师进行引导:同字框就像是一个柜台,八字就像是一个人叉开脚,他的面前摆了很多产品(口),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记住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大家都争着举手发言,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师对他们所表达的语句进行适当点拔,最后总结出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立在柜台前,双脚叉开,柜台前摆有产品,这是商人在摆卖商品。通过形象的识记,很好地杜绝了错别字,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巧析字形,防止错别字
通过对字义的理解,学生对字的认识会加深,会避免形近字的混淆。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的理解辨析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纠正学生习惯性错别字,同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写错别字,除粗心大意外,更多的是因对形体相近的字辨析不清,或对某些字的形体结构的识记似是而非造成的,也可用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入手。 “朿与“束”是两个形体相近的偏旁,将这两个偏旁误用的学生屡见不鲜,而且屡改屡错,这是由于学生不理解着两个偏旁的意义造成的。“朿”:是“刺”的本字,是个象形字,从 冂,从木 。“ 冂”是木条上的“倒钩刺”,凡用“ 朿 ”作偏旁的字都含有“刺”义,常用字有四个:刺、枣、棘、刺。束:是会意字,从口,从木。表示用繩索把木柴捆起来,用月“束”作偏旁的字较多,在写时要把中间的口封起来。
识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方法和途径,增加汉字和学生见面的机会,追溯汉字的本源教学,渗透字义知识,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总之,要增进识字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有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与教学意识,要关注文化熏陶、强化文化认同、丰富文化积淀,真正做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课堂上才能真正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