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体现为爱国,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關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387
引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课堂应当承担起重要使命,使“家国情怀”这一素养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在历史学习中处处皆有家国情怀的体现,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眼睛。比如:在学习《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一课时,虽然这是一段民族屈辱史,但教师可以通过再现列强侵略的史料,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侵略者的罪行,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虽然同学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周恩来总理曾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中华民族已经崛起,我们的学生仍应当有这种使命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一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种内化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成为支撑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这股力量能使学习成为自发的、主动的行为,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教更有效更持久。
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认识到“爱国”还可以表现在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比如: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爱国实业家们试图通过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从而实现国家富强。这一部分可以知识迁移到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内容,通过展示近代实业家“张謇”的相关史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实业救国”,从而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今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同时,近代还有很多仁人志士从思想文化上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富强的道路,这也是“爱国”的表现。他们从更深层次剖析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原因,通过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乃至思想等途径,结合中国的国情,前赴后继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里需要知识迁移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的内容,带领学生感受近代不断深入的思想解放,不同方式的救国道路的探索,深刻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理解“家国情怀”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是具备多元维度的综合整体,这是它的重要特质之一。核心素养所具备的多元性,是建立在后现代社会的多元性的哲学理论之上的。也就是说,每项具体的核心素养都应该是涵盖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层面的整合,即一系列多元维度组合的整体。因此,“家国情怀”这一素养与其他素养不是孤立无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五大核心素养是个整体,是历史学习的精髓,它们一起构成一种历史思维,一种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它们不仅服务于历史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也能发挥作用,它们是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这更加充分体现其重要性。比如:前面提到的近代“爱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体现。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时,需要先从通过时空观念回忆这个时期中国在这些方面发生的事件或相关的人物,再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地归纳各方面的史实,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史料,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最后升华至“家国情怀”。所以,历史课堂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究,将历史知识与五大核心素养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增强。
三、自主合作探究,唤醒“家国情怀”
探究性的学习课堂,能让学生通过自身探究历史,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意义,并能在情感的交流中,唤醒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来深化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情感交流,提高“家园情怀”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内容时,着重让学生识记1840年到1900年间的五次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强入侵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以及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教学时,教师通过简单的多媒体短片介绍以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平台完成调查探究任务,查找与这五次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并阅读对比签订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形成表格化的调查报告来分析三个条约的不同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得出清朝晚期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结论,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通过这样的自主合作方式,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对历史拥有清醒的认知。同时,在整个探究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的重要性,深刻铭记历史的屈辱,唤醒内心的家国情怀。
结论
总之,“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使命和责任,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情怀。将家国情怀引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历史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对历史充满敬畏,对国家充满热爱。
参考文献
[1]许微微.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2):197-199+202.
[2]韩少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教育渗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50-51.
[3]吴丹青.基于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8.
關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387
引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课堂应当承担起重要使命,使“家国情怀”这一素养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在历史学习中处处皆有家国情怀的体现,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眼睛。比如:在学习《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一课时,虽然这是一段民族屈辱史,但教师可以通过再现列强侵略的史料,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侵略者的罪行,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虽然同学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周恩来总理曾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中华民族已经崛起,我们的学生仍应当有这种使命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一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种内化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成为支撑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这股力量能使学习成为自发的、主动的行为,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教更有效更持久。
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认识到“爱国”还可以表现在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比如: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爱国实业家们试图通过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从而实现国家富强。这一部分可以知识迁移到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内容,通过展示近代实业家“张謇”的相关史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实业救国”,从而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今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同时,近代还有很多仁人志士从思想文化上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富强的道路,这也是“爱国”的表现。他们从更深层次剖析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原因,通过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乃至思想等途径,结合中国的国情,前赴后继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里需要知识迁移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的内容,带领学生感受近代不断深入的思想解放,不同方式的救国道路的探索,深刻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理解“家国情怀”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是具备多元维度的综合整体,这是它的重要特质之一。核心素养所具备的多元性,是建立在后现代社会的多元性的哲学理论之上的。也就是说,每项具体的核心素养都应该是涵盖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层面的整合,即一系列多元维度组合的整体。因此,“家国情怀”这一素养与其他素养不是孤立无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五大核心素养是个整体,是历史学习的精髓,它们一起构成一种历史思维,一种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它们不仅服务于历史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也能发挥作用,它们是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这更加充分体现其重要性。比如:前面提到的近代“爱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体现。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时,需要先从通过时空观念回忆这个时期中国在这些方面发生的事件或相关的人物,再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地归纳各方面的史实,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史料,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最后升华至“家国情怀”。所以,历史课堂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究,将历史知识与五大核心素养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增强。
三、自主合作探究,唤醒“家国情怀”
探究性的学习课堂,能让学生通过自身探究历史,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意义,并能在情感的交流中,唤醒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来深化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情感交流,提高“家园情怀”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内容时,着重让学生识记1840年到1900年间的五次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强入侵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以及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教学时,教师通过简单的多媒体短片介绍以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平台完成调查探究任务,查找与这五次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并阅读对比签订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形成表格化的调查报告来分析三个条约的不同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得出清朝晚期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结论,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通过这样的自主合作方式,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对历史拥有清醒的认知。同时,在整个探究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的重要性,深刻铭记历史的屈辱,唤醒内心的家国情怀。
结论
总之,“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使命和责任,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情怀。将家国情怀引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历史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对历史充满敬畏,对国家充满热爱。
参考文献
[1]许微微.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2):197-199+202.
[2]韩少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教育渗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50-51.
[3]吴丹青.基于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