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爱》成功塑造了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有许多《简·爱》中译本,不同的版本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文选取了祝庆英和宋兆霖的两个版本,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简·爱》;功能对等理论;中译本比较;翻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368
一、引言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创作的长篇小说。它通过描述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这是一部世界公认的较早体现女性意识的杰作,体现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对于当时社会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争取独立平等思想的深刻思考。国内有许多《简·爱》的译本,如祝庆英版(1980)、吴钧燮版(1990)、黄源深版(1994)、宋兆霖版(1995),这些译本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文拟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分析对比《简·爱》的两个中译本。(2013 年出版的祝庆英的译本和2005年出版的宋兆霖的译本)。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80年代,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给翻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奈达将功能分为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祈使功能、情感功能、仪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元语言功能九类,他认为翻译应该在这九个层面达到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等,使得目的语能够自然地传达源语中想表达的信息,从而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 译文读者理解欣赏能力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综观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 其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 内容达意传神, 读者反映相似。[2]
三、两个译本的比较
下文将从译文是否忠实原文、措辞是否通顺自然、情感表达是否充分等方面对《简·爱》祝庆英和宋兆霖的译本进行比较。试着将原文和译文的句子列出来, 看看他们分别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
例1: “Wicked and cruel boy!”I said. “You are like a murder——you are like a slave-driver——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3]
祝译文: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个罗马的皇帝。”[4]
宋译文:你这个狠毒的坏孩子!”我说,“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是个管奴隶的监工……你像那班罗马暴君!”[5]
这是简·爱童年时期在舅妈里德太太家受表哥欺负说的一段话。关于“wicked”和“cruel”,祝译文译为“又恶毒又残酷”,宋译文译为“狠毒”。《牛津高阶词典》对“wicked”的解释为“morally bad”,对“cruel”的解释为“having a desire to cause pain and suffering”。二者并不是同义词,宋译文译为“狠毒”缺少了残酷的意思,没有做到“信”,祝译文更为忠实。关于“slave-driver”,宋译文译为“管奴隶的监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意思模糊不清,读者还要考虑奴隶和监工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祝译文注重传达文字间的信息译为“虐待奴隶的人”,读者更能体会到表哥约翰·里德的残酷不仁。关于“Roman emperors”,祝译文直译为“罗马的皇帝”,宋译文处理为“罗马暴君”,考虑到文化差异,有些中国读者可能对罗马皇帝了解不多,不如译为“罗马暴君”表意更加清晰。
例2:I was a precocious actress in her eyes:she sincerely looked on me as a compound of virulent passions,mean spirit,and dangerous duplicity.[3]
祝译文:我在她眼里,是个早熟的演员;她当真把我看成一个脾气狠毒、心灵卑鄙、狡诈阴险的混合物。[4]
宋译文:在她眼里,我是个早熟的演员,她真的把我看成是个满腔恶意,心灵卑鄙,阴险狡诈的角色了。[5]
这是简爱被里德太太关在红房子里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祝译文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直接把“compound”译为“混合物”,用“混合物”来形容人显然搭配不当。奈达认为功能对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逐字或逐句对等。它追求译文的效果, 强调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基本上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 并把这一点作为评价译文好环的标准。因此, 在翻译过程当中, 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相比之下,宋译文译为“角色”则做到了内容对等。
例3:“I am not deceitful:if I were,I should say I love you;but I declare I do not love you:I dislike you the worst of anybody in the world except John Reed,and this book about the Liar,you may give to your girl,Georgiana,for it is she who tells lies,and not I.”[3]
祝譯文:“我是不骗人的;我要是骗人,我就该说我爱你了;可是我声明,我不爱你;除掉约翰·里德以外,世界上我最恨的人就是你;这本写撒谎者的书,你可以拿去给你的女儿乔奇安娜,撒谎的是她,不是我。”[4] 宋译文:“我不会骗人。我要是会骗人,就会说我爱你了,可是我要说,我不爱你。除了约翰·里德,世界上我最恨的就是你了。至于这本有关撒谎者的书,你还是拿去给你女儿乔治安娜吧,因为爱撒谎的是她,不是我。”[5]
这是简·爱听到里德太太对洛伍德学校承办人勃洛克赫斯特先生讲完自己的情况后,内心十分气愤,激动之下对里德太太讲的一番话。祝译文读起来语调平平,不够口语化,也不能感受到简·爱内心的不满和气愤。宋译文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增加语气词,将隐含在原文本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仿佛简·爱的愤怒跃然纸上。这样的遣词造句更加鲜明地表现了简·爱之前所受的折磨,通过简·爱之言将里德太太狠毒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传递源语想表达的信息,还应注重人物态度和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深入理解原文中人物的心理,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时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例4:Then her soul sat on her lips, and language flowed, from what source I cannot tell.[3]
祝译文:接着她的心灵就像坐在她嘴唇上似的, 话语滔滔不绝地流出来;我也说不出他是从哪个源头流出来的。[4]
宋译文:接着,她的心和口仿佛连成了一片,话语滔滔不绝地源源涌出,我也说不出它来自哪个源头。[5]
这是简爱听海伦和谭波儿老师交谈时,对海伦有着宽广的心胸和庞大的知识体系心生敬佩描写的一番话。原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海伦的心灵拟人化,祝译文没有沿用原文的修辞手法,直接译为“她的心灵就像坐在她嘴唇上似的”,显然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宋译文译为“心和口仿佛连成了一片”符合汉语习惯, 也较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奈达明确提出,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 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 译者在内容对等的情况下应尽最大的努力使译文在形式结构、修辞手法上与原文达到对等。
例5: I too,in the gray,small,antique structure——with its low roof,its latticed casements,its mouldering walls,its avenue of aged firs,all grown aslant under the stress of mountain winds;its garden,dark with yew and holly,and where no flowers but of the hardiest species would bloom——found a charm both potent and permanent.[3]
祝译文:那所古老的灰色小房子,有着低矮的房顶,格子窗户,破败的墙壁,在山风压力下长得朝一边倾斜的古枞树形成的林荫道,紫衫、冬青长得郁郁苍苍的花园,那儿只有生命力最强的花木才会开花,在这一切中间,我也发现了一种强烈而永恒的魅力。[4]
宋译文:这座古老小巧的灰色建筑,连同它那低矮的屋顶、带格子的窗户、斑驳的墙壁,那在山风猛刮下向一边倾斜的古杉夹道的林荫路,还有那紫衫冬青长得郁郁葱葱的花园——那儿只有生命力最强的花卉品种才会开花——从这一切中,我也发现了一种强烈而持久的魅力。[5]
这是简·爱离开桑菲尔德被沼泽山庄收留后,对沼泽山庄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under the stress of mountain winds”时,祝译文直译为“在山风压力下”,读起来丢失了景物描写的美感。宋译文则译为“在山风猛刮下”,更加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原文“with”后有多个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祝译文过于松散。宋译文译为“连同它那低矮的屋顶、带格子的窗户、斑驳的墙壁,那在山风猛刮下向一边倾斜的古杉夹道的林荫路,还有那紫衫冬青长得郁郁葱葱的花园”,这样通过排比的运用会大大提高语言的感染力。总体看来宋译文句式工整节奏感强,使译文更富有美感与可读性。译者应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不仅要准确理解源语,还要具有较高的中文素养,重现原文本的语言美和文学性,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同样的美的感受。
四、结语
经过分析对比,祝庆英女士对于《简·爱》的翻译忠实于原著, 语言平淡,更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注重对原文字词的翻译。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祝译本很多地方读起来较为生硬,不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宋兆霖先生更加注重内容对等,加入了自己对原作品的理解。宋译本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读起来优美流畅,更加符合中文习惯。宋译本比祝译本更富有文采,使读者能身临其境的感受简爱的经历。“文学翻译是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 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 流畅的表达, 尽可能完美的再现。”[6]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宋译本更加注重读者的感受,将汉语语言的结构美、语义美和意境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堪称翻译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陈奕帆.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祝庆英版《简·爱》的翻译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145-147.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Bronte, Charlotte.Jane Ey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
[4]祝慶英.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宋兆霖.简·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6]许渊冲.新世纪翻译[J].中国翻译.2003 (3) .
关键词:《简·爱》;功能对等理论;中译本比较;翻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368
一、引言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创作的长篇小说。它通过描述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这是一部世界公认的较早体现女性意识的杰作,体现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对于当时社会女性如何在男权社会争取独立平等思想的深刻思考。国内有许多《简·爱》的译本,如祝庆英版(1980)、吴钧燮版(1990)、黄源深版(1994)、宋兆霖版(1995),这些译本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文拟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分析对比《简·爱》的两个中译本。(2013 年出版的祝庆英的译本和2005年出版的宋兆霖的译本)。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80年代,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给翻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奈达将功能分为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祈使功能、情感功能、仪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元语言功能九类,他认为翻译应该在这九个层面达到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等,使得目的语能够自然地传达源语中想表达的信息,从而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 译文读者理解欣赏能力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综观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 其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 内容达意传神, 读者反映相似。[2]
三、两个译本的比较
下文将从译文是否忠实原文、措辞是否通顺自然、情感表达是否充分等方面对《简·爱》祝庆英和宋兆霖的译本进行比较。试着将原文和译文的句子列出来, 看看他们分别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
例1: “Wicked and cruel boy!”I said. “You are like a murder——you are like a slave-driver——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3]
祝译文: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个罗马的皇帝。”[4]
宋译文:你这个狠毒的坏孩子!”我说,“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是个管奴隶的监工……你像那班罗马暴君!”[5]
这是简·爱童年时期在舅妈里德太太家受表哥欺负说的一段话。关于“wicked”和“cruel”,祝译文译为“又恶毒又残酷”,宋译文译为“狠毒”。《牛津高阶词典》对“wicked”的解释为“morally bad”,对“cruel”的解释为“having a desire to cause pain and suffering”。二者并不是同义词,宋译文译为“狠毒”缺少了残酷的意思,没有做到“信”,祝译文更为忠实。关于“slave-driver”,宋译文译为“管奴隶的监工”,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意思模糊不清,读者还要考虑奴隶和监工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祝译文注重传达文字间的信息译为“虐待奴隶的人”,读者更能体会到表哥约翰·里德的残酷不仁。关于“Roman emperors”,祝译文直译为“罗马的皇帝”,宋译文处理为“罗马暴君”,考虑到文化差异,有些中国读者可能对罗马皇帝了解不多,不如译为“罗马暴君”表意更加清晰。
例2:I was a precocious actress in her eyes:she sincerely looked on me as a compound of virulent passions,mean spirit,and dangerous duplicity.[3]
祝译文:我在她眼里,是个早熟的演员;她当真把我看成一个脾气狠毒、心灵卑鄙、狡诈阴险的混合物。[4]
宋译文:在她眼里,我是个早熟的演员,她真的把我看成是个满腔恶意,心灵卑鄙,阴险狡诈的角色了。[5]
这是简爱被里德太太关在红房子里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祝译文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直接把“compound”译为“混合物”,用“混合物”来形容人显然搭配不当。奈达认为功能对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逐字或逐句对等。它追求译文的效果, 强调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基本上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 并把这一点作为评价译文好环的标准。因此, 在翻译过程当中, 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相比之下,宋译文译为“角色”则做到了内容对等。
例3:“I am not deceitful:if I were,I should say I love you;but I declare I do not love you:I dislike you the worst of anybody in the world except John Reed,and this book about the Liar,you may give to your girl,Georgiana,for it is she who tells lies,and not I.”[3]
祝譯文:“我是不骗人的;我要是骗人,我就该说我爱你了;可是我声明,我不爱你;除掉约翰·里德以外,世界上我最恨的人就是你;这本写撒谎者的书,你可以拿去给你的女儿乔奇安娜,撒谎的是她,不是我。”[4] 宋译文:“我不会骗人。我要是会骗人,就会说我爱你了,可是我要说,我不爱你。除了约翰·里德,世界上我最恨的就是你了。至于这本有关撒谎者的书,你还是拿去给你女儿乔治安娜吧,因为爱撒谎的是她,不是我。”[5]
这是简·爱听到里德太太对洛伍德学校承办人勃洛克赫斯特先生讲完自己的情况后,内心十分气愤,激动之下对里德太太讲的一番话。祝译文读起来语调平平,不够口语化,也不能感受到简·爱内心的不满和气愤。宋译文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增加语气词,将隐含在原文本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仿佛简·爱的愤怒跃然纸上。这样的遣词造句更加鲜明地表现了简·爱之前所受的折磨,通过简·爱之言将里德太太狠毒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传递源语想表达的信息,还应注重人物态度和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深入理解原文中人物的心理,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时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例4:Then her soul sat on her lips, and language flowed, from what source I cannot tell.[3]
祝译文:接着她的心灵就像坐在她嘴唇上似的, 话语滔滔不绝地流出来;我也说不出他是从哪个源头流出来的。[4]
宋译文:接着,她的心和口仿佛连成了一片,话语滔滔不绝地源源涌出,我也说不出它来自哪个源头。[5]
这是简爱听海伦和谭波儿老师交谈时,对海伦有着宽广的心胸和庞大的知识体系心生敬佩描写的一番话。原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海伦的心灵拟人化,祝译文没有沿用原文的修辞手法,直接译为“她的心灵就像坐在她嘴唇上似的”,显然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宋译文译为“心和口仿佛连成了一片”符合汉语习惯, 也较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奈达明确提出,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 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 译者在内容对等的情况下应尽最大的努力使译文在形式结构、修辞手法上与原文达到对等。
例5: I too,in the gray,small,antique structure——with its low roof,its latticed casements,its mouldering walls,its avenue of aged firs,all grown aslant under the stress of mountain winds;its garden,dark with yew and holly,and where no flowers but of the hardiest species would bloom——found a charm both potent and permanent.[3]
祝译文:那所古老的灰色小房子,有着低矮的房顶,格子窗户,破败的墙壁,在山风压力下长得朝一边倾斜的古枞树形成的林荫道,紫衫、冬青长得郁郁苍苍的花园,那儿只有生命力最强的花木才会开花,在这一切中间,我也发现了一种强烈而永恒的魅力。[4]
宋译文:这座古老小巧的灰色建筑,连同它那低矮的屋顶、带格子的窗户、斑驳的墙壁,那在山风猛刮下向一边倾斜的古杉夹道的林荫路,还有那紫衫冬青长得郁郁葱葱的花园——那儿只有生命力最强的花卉品种才会开花——从这一切中,我也发现了一种强烈而持久的魅力。[5]
这是简·爱离开桑菲尔德被沼泽山庄收留后,对沼泽山庄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under the stress of mountain winds”时,祝译文直译为“在山风压力下”,读起来丢失了景物描写的美感。宋译文则译为“在山风猛刮下”,更加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原文“with”后有多个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祝译文过于松散。宋译文译为“连同它那低矮的屋顶、带格子的窗户、斑驳的墙壁,那在山风猛刮下向一边倾斜的古杉夹道的林荫路,还有那紫衫冬青长得郁郁葱葱的花园”,这样通过排比的运用会大大提高语言的感染力。总体看来宋译文句式工整节奏感强,使译文更富有美感与可读性。译者应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不仅要准确理解源语,还要具有较高的中文素养,重现原文本的语言美和文学性,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同样的美的感受。
四、结语
经过分析对比,祝庆英女士对于《简·爱》的翻译忠实于原著, 语言平淡,更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注重对原文字词的翻译。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祝译本很多地方读起来较为生硬,不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宋兆霖先生更加注重内容对等,加入了自己对原作品的理解。宋译本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读起来优美流畅,更加符合中文习惯。宋译本比祝译本更富有文采,使读者能身临其境的感受简爱的经历。“文学翻译是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 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 流畅的表达, 尽可能完美的再现。”[6]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宋译本更加注重读者的感受,将汉语语言的结构美、语义美和意境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堪称翻译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陈奕帆.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祝庆英版《简·爱》的翻译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145-147.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Bronte, Charlotte.Jane Ey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
[4]祝慶英.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宋兆霖.简·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6]许渊冲.新世纪翻译[J].中国翻译.200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