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模式像一股春风,吹遍了如皋教育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对这一模式的调研中,我发现不少老师由于对模式理解的偏差,造成了对教师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现在,笔者以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一课为例,从备课、磨课、上课的过程,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对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的感悟。
一、 牵而弗达:教师应当好“活动单”的策划者
传统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然而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我们还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不少人茫然。工作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触,举办一个活动,需要一个好的策划方案,大家跟在这样的策划方案后面做事,多快好省,优质高效。同样,“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当不好“策划”,设计不出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活动单”,不但学生累,连教师本人都会深感烦恼。
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我备课时,从网上搜到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上过的课例,借鉴他的教学流程制作了“活动单”。其中第二个活动设计是这样的:朗读课文第9~16自然段,画出文中你最感动的语句或者细节,写写批注,体会父母的真爱。哪知第一次试教,就浑身冒汗,感到非常吃力。学生交流感受忽前忽后,出现了“散说”,哪一点都说得不透。我站在讲台上,无所适从。课后我反思:为什么同样的设计,薛法根能行,而我不行?反复思考,我觉得:除了他本身的教学功力之外,还因为他所采用的是“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是在一种近距离的区域直接对话,这样容易掌控学生思维的速度、方向,教师的“引领”在显性中前行。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活动”是隐性的,“活动单”的作用才是显性的,需要明明确确地写下来。学生才能根据“活动单”的安排,在自主学习、合作后,以自动化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显然,如果“活动单”设计的板块太大,思路不细、不明,学生就很难操作。于是,我又细细品读课文,将“活动设计”的范围缩小,指向更明确,把原来的“活动二”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温馨画面;二是父女对话;三是母女对话。展示时选择一个部分重点交流,一组交流朗读完后,接着就让其余组补充评价。如此一来,学生的活动指向明确了,范围小了,展示交流就比较集中了,学生的理解也随之深刻,朗读就比较有感情了。试上后,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这一过程,让我认识到:“活动单导学”中的教师,应该坚持“牵而弗达”的原则,当好一个出色的“活动单”策划者:既要有整体的全局观点,通盘考虑“活动单”的活动安排,善于将“大的活动”化小,让“活动单”成为教师的代言人;又要能将“小的活动”深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引领性,让学生从“活动单”显性的“活动”安排中,逐渐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达到“牵而弗达”的教育之效。
二、 导而弗强:教师更应当好“活动”的引导者
如果说,“策划”是从宏观层面来说教师在“活动单导学”中作用的话,那么“引领”则是从微观层面来谈的关于“活动”中的认识。
哲学家杜国庠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一只蚂蚁在苹果上团团打转,只觉得到处都是光溜溜的……但是如果能够揭开苹果的一点皮,吃到果汁,蚂蚁就会忘我地吮吸了。”文本以语言为载体,读者如能突破语言的外壳,那就像揭开苹果表皮的蚂蚁一样,可以尽情吸吮美味的果汁了。我个人以为,小学生就如同可爱的小蚂蚁,一时无法完全揭开语言的外壳,因此,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千万不能以为有了“活动单”,教师就可以万事大吉,退出课堂了,还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地站出来,轻轻点拨,稍作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如愿以偿”地品味语言了。
再比如,对课文中“探”字的感悟,就可以采用替换法来洞悉“探”字的妙用,“探”可以还原为“照”“射”之类,但阳光为什么是“探”而不是“照”“射”进病房呢?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了:悄悄地,总怕惊醒了病房中的有情人,所以用“探”;轻轻地,为病房里的有情人添一分温暖,所以用“探”;柔柔地,让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所以用“探”。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之间的情与意!
在实施“活动二”时,现场请同学加上了一个小小的提示:“要特别关注人物的动作、表情等细微的描写。”这小小的提示语,就是学习探究的引导语,相信学生在活动中会细细思考,在展示中会侃侃而谈。这样一来,就再也用不着像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表情你体会到什么”之类的喋喋不休了。由此观之,“活动单导学”不会打断学生的情感体会,更多的时候反而是师生静静地倾听着——学生情感流淌的汩汩声了。
我觉得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教师既要在大局上能放心地退出去,又要在细节上能适时地站出来;既要在宏观上明明白白地放,又要在微观上清清楚楚地收;既要积极主动地做到努力“不讲”,又要在学生自学不能时必“讲”。“活动单导学”模式,不排斥教师的“讲”,不排斥教师的示范,只是要讲得适时、讲得适度、讲得动听,示范得恰到好处,做到“导而弗强”。我在《爱如茉莉》一文的“病房陪护”这一细节感悟指导时,让学生静观画面数秒,教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范读,学生很快进入了画面所描绘的静谧美好的意境,接下来学生朗读时温馨的感觉就自然从内心流淌出来了。
总之,我们作为“活动单导学”的实践者,都应清醒的认识到:“活动单导学”模式,不是让教师不作为,而是要教师——牵而弗达,导而弗强,学会精作为,否则就会造成只学无导,或是导而无效。
(作者单位:如皋市实验小学)
一、 牵而弗达:教师应当好“活动单”的策划者
传统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然而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我们还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不少人茫然。工作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触,举办一个活动,需要一个好的策划方案,大家跟在这样的策划方案后面做事,多快好省,优质高效。同样,“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当不好“策划”,设计不出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活动单”,不但学生累,连教师本人都会深感烦恼。
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我备课时,从网上搜到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上过的课例,借鉴他的教学流程制作了“活动单”。其中第二个活动设计是这样的:朗读课文第9~16自然段,画出文中你最感动的语句或者细节,写写批注,体会父母的真爱。哪知第一次试教,就浑身冒汗,感到非常吃力。学生交流感受忽前忽后,出现了“散说”,哪一点都说得不透。我站在讲台上,无所适从。课后我反思:为什么同样的设计,薛法根能行,而我不行?反复思考,我觉得:除了他本身的教学功力之外,还因为他所采用的是“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是在一种近距离的区域直接对话,这样容易掌控学生思维的速度、方向,教师的“引领”在显性中前行。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活动”是隐性的,“活动单”的作用才是显性的,需要明明确确地写下来。学生才能根据“活动单”的安排,在自主学习、合作后,以自动化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显然,如果“活动单”设计的板块太大,思路不细、不明,学生就很难操作。于是,我又细细品读课文,将“活动设计”的范围缩小,指向更明确,把原来的“活动二”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温馨画面;二是父女对话;三是母女对话。展示时选择一个部分重点交流,一组交流朗读完后,接着就让其余组补充评价。如此一来,学生的活动指向明确了,范围小了,展示交流就比较集中了,学生的理解也随之深刻,朗读就比较有感情了。试上后,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这一过程,让我认识到:“活动单导学”中的教师,应该坚持“牵而弗达”的原则,当好一个出色的“活动单”策划者:既要有整体的全局观点,通盘考虑“活动单”的活动安排,善于将“大的活动”化小,让“活动单”成为教师的代言人;又要能将“小的活动”深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引领性,让学生从“活动单”显性的“活动”安排中,逐渐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达到“牵而弗达”的教育之效。
二、 导而弗强:教师更应当好“活动”的引导者
如果说,“策划”是从宏观层面来说教师在“活动单导学”中作用的话,那么“引领”则是从微观层面来谈的关于“活动”中的认识。
哲学家杜国庠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一只蚂蚁在苹果上团团打转,只觉得到处都是光溜溜的……但是如果能够揭开苹果的一点皮,吃到果汁,蚂蚁就会忘我地吮吸了。”文本以语言为载体,读者如能突破语言的外壳,那就像揭开苹果表皮的蚂蚁一样,可以尽情吸吮美味的果汁了。我个人以为,小学生就如同可爱的小蚂蚁,一时无法完全揭开语言的外壳,因此,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千万不能以为有了“活动单”,教师就可以万事大吉,退出课堂了,还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地站出来,轻轻点拨,稍作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如愿以偿”地品味语言了。
再比如,对课文中“探”字的感悟,就可以采用替换法来洞悉“探”字的妙用,“探”可以还原为“照”“射”之类,但阳光为什么是“探”而不是“照”“射”进病房呢?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了:悄悄地,总怕惊醒了病房中的有情人,所以用“探”;轻轻地,为病房里的有情人添一分温暖,所以用“探”;柔柔地,让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所以用“探”。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之间的情与意!
在实施“活动二”时,现场请同学加上了一个小小的提示:“要特别关注人物的动作、表情等细微的描写。”这小小的提示语,就是学习探究的引导语,相信学生在活动中会细细思考,在展示中会侃侃而谈。这样一来,就再也用不着像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表情你体会到什么”之类的喋喋不休了。由此观之,“活动单导学”不会打断学生的情感体会,更多的时候反而是师生静静地倾听着——学生情感流淌的汩汩声了。
我觉得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教师既要在大局上能放心地退出去,又要在细节上能适时地站出来;既要在宏观上明明白白地放,又要在微观上清清楚楚地收;既要积极主动地做到努力“不讲”,又要在学生自学不能时必“讲”。“活动单导学”模式,不排斥教师的“讲”,不排斥教师的示范,只是要讲得适时、讲得适度、讲得动听,示范得恰到好处,做到“导而弗强”。我在《爱如茉莉》一文的“病房陪护”这一细节感悟指导时,让学生静观画面数秒,教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范读,学生很快进入了画面所描绘的静谧美好的意境,接下来学生朗读时温馨的感觉就自然从内心流淌出来了。
总之,我们作为“活动单导学”的实践者,都应清醒的认识到:“活动单导学”模式,不是让教师不作为,而是要教师——牵而弗达,导而弗强,学会精作为,否则就会造成只学无导,或是导而无效。
(作者单位:如皋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