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单靠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聆听,是很难获得的,它需要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语文活动的方式主动建构。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储存器,就必须参与语文活动,借助语文活动理解、掌握、内化语文知识,最终实现语文知识的输出。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要点必须由师授生听式向活动化转变。
一、教学要点活动化的内涵
教学要点活动化是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活动),使教学要点在若干具体活动中现实化与具体化,从而达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具体经验的教学目的。深度学习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教学要点活动化是导向教学目标的路径,它受制于教学内容,又是教学内容实现的手段。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包括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深度学习强调“学”的活动是焦点与重心、“教”的活动要服从于学生“学”的活动。
从深度学习“以学为中心”的观点来看,教学要点活动化就是把学生一系列的学习内容活动化,这些活动之间还要有深度联系,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埋下伏笔,或作衬托,后面的活动是前面活动自然而然的延续、深化、拓展。
二、教学要点活动化的误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不少课堂都做到了教学要点的活动化,但是由教学要点所转化出来的教学活动却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活动多。一堂语文课至多45分钟,活动却多达十余项,看似丰满,但是前后活动散乱且毫无关系,推进过程杂乱无章,平均每项活动用时仅3~4分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语文体验,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也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地跟着活动前进,对文本的挖掘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对语文要点也只能浅尝辄止。
第二,教学活动乱。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止一项,为什么这一活动在前、那一活动在后?前后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但是,在当下一些课堂上,前后教学活动毫无关联,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与逻辑性,活动不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层推进、开展。
第三,教学活动浅。深度学习强调高阶思维的发展,但是当下一些课堂多设置一些低阶活动。在知识维度上,重视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而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在过程维度上,多是一些处于记忆、简单理解、简单应用层次的活动,而缺乏分析、评价、创造等较高层次的深度理解活动。
第四,“教”的活动代替或遮蔽了“学”的活动。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统一,既包括教师行为,也包括学生行为。但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教的活动”为出发点,将自己“怎么教”视为关键,而漠视了学生在每一环节应该“学什么”与“怎么学”,教师活动代替或遮蔽了学生活动。另外,很多教师还在固守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方式,过分依赖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等形式,教师的讲解活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且教师过分注重活动的预设,而忽视活动的生成,这些都是教师活动代替学生活动的表现。
三、如何实现教学要点活动化
1.教学要点活动化的原则
深度学习是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批判地吸收新知识与新思想,并将其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广泛迁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它是一种高情感投入、高行为投入的学习行为,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高阶思维的发展,强调学习内容的挑战性与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强调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情境化原则。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复杂的,是镶嵌于它所处的社会与物理的情境和脉络之中的,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真实的情境能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隔膜,因此,教学活动应当发生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之中。
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真实的教学活动情境。情境是“语文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此处的“真实”不仅仅指真实的生活情境,更是指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生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联系的具有真实可能性的情境。教学《杞人忧天》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使用是有条件的,笔者创设了一个“说”的语文活动情境:
公元1046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1047年撰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时人讥之曰:“汝偏居一隅,犹泥菩萨过河,奈何忧君忧民?真乃杞人忧天!”
范仲淹笑而答曰:“
一、教学要点活动化的内涵
教学要点活动化是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活动),使教学要点在若干具体活动中现实化与具体化,从而达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具体经验的教学目的。深度学习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是否到了那里”,教学要点活动化是导向教学目标的路径,它受制于教学内容,又是教学内容实现的手段。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包括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深度学习强调“学”的活动是焦点与重心、“教”的活动要服从于学生“学”的活动。
从深度学习“以学为中心”的观点来看,教学要点活动化就是把学生一系列的学习内容活动化,这些活动之间还要有深度联系,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埋下伏笔,或作衬托,后面的活动是前面活动自然而然的延续、深化、拓展。
二、教学要点活动化的误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不少课堂都做到了教学要点的活动化,但是由教学要点所转化出来的教学活动却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活动多。一堂语文课至多45分钟,活动却多达十余项,看似丰满,但是前后活动散乱且毫无关系,推进过程杂乱无章,平均每项活动用时仅3~4分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语文体验,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也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地跟着活动前进,对文本的挖掘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对语文要点也只能浅尝辄止。
第二,教学活动乱。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止一项,为什么这一活动在前、那一活动在后?前后活动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但是,在当下一些课堂上,前后教学活动毫无关联,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连贯性与逻辑性,活动不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层推进、开展。
第三,教学活动浅。深度学习强调高阶思维的发展,但是当下一些课堂多设置一些低阶活动。在知识维度上,重视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而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在过程维度上,多是一些处于记忆、简单理解、简单应用层次的活动,而缺乏分析、评价、创造等较高层次的深度理解活动。
第四,“教”的活动代替或遮蔽了“学”的活动。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统一,既包括教师行为,也包括学生行为。但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教的活动”为出发点,将自己“怎么教”视为关键,而漠视了学生在每一环节应该“学什么”与“怎么学”,教师活动代替或遮蔽了学生活动。另外,很多教师还在固守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方式,过分依赖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等形式,教师的讲解活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且教师过分注重活动的预设,而忽视活动的生成,这些都是教师活动代替学生活动的表现。
三、如何实现教学要点活动化
1.教学要点活动化的原则
深度学习是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批判地吸收新知识与新思想,并将其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广泛迁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它是一种高情感投入、高行为投入的学习行为,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高阶思维的发展,强调学习内容的挑战性与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强调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情境化原则。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复杂的,是镶嵌于它所处的社会与物理的情境和脉络之中的,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真实的情境能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隔膜,因此,教学活动应当发生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之中。
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真实的教学活动情境。情境是“语文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此处的“真实”不仅仅指真实的生活情境,更是指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生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联系的具有真实可能性的情境。教学《杞人忧天》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使用是有条件的,笔者创设了一个“说”的语文活动情境:
公元1046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1047年撰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时人讥之曰:“汝偏居一隅,犹泥菩萨过河,奈何忧君忧民?真乃杞人忧天!”
范仲淹笑而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