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展示个性、大胆创新的场所。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如果在关系紧张的对立状态下谈不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质难问疑。因此,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尊重、爱护学生,以学生的“大朋友”身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哇!你真是个朗读能手!”等,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紧扣题眼“壮”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称为五壮士,而不称五战士呢?哪些地方表现五壮士的‘壮’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课文,就能很好地把握住英雄们坚贞不屈的壮烈之举的中心。
从重点处质疑理解词句是读懂段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如教学《我们家的猫》一文的第一句统领全段,抓住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什么方面?”“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通过读、议来释疑解难,对第一段内涵的领悟如水到渠成。
从矛盾之处质疑不少课文中隐含着“矛盾”,它其实是作者的用心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捕捉矛盾之处,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理解课文。如教《伟大的友谊》,抓住矛盾句“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理解“宁愿、厌恶”。
这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的内涵。一般来说,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事自己绝不会讨厌,反过来,自己厌恶的事也绝不会心甘情愿去做,可是恩格斯为什么去做呢?这样质疑深化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想象有下列几种类型:1.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2.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凡卡》等文后,以《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
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展示个性、大胆创新的场所。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学校)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如果在关系紧张的对立状态下谈不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质难问疑。因此,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尊重、爱护学生,以学生的“大朋友”身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哇!你真是个朗读能手!”等,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紧扣题眼“壮”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称为五壮士,而不称五战士呢?哪些地方表现五壮士的‘壮’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课文,就能很好地把握住英雄们坚贞不屈的壮烈之举的中心。
从重点处质疑理解词句是读懂段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如教学《我们家的猫》一文的第一句统领全段,抓住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什么方面?”“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通过读、议来释疑解难,对第一段内涵的领悟如水到渠成。
从矛盾之处质疑不少课文中隐含着“矛盾”,它其实是作者的用心之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捕捉矛盾之处,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理解课文。如教《伟大的友谊》,抓住矛盾句“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理解“宁愿、厌恶”。
这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的内涵。一般来说,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事自己绝不会讨厌,反过来,自己厌恶的事也绝不会心甘情愿去做,可是恩格斯为什么去做呢?这样质疑深化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想象有下列几种类型:1.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2.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凡卡》等文后,以《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
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展示个性、大胆创新的场所。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