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政府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学者们采取了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并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极大丰富了非政府组织研究理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政府;非政府组织;关系
一、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内大多学者并没有给非政府组织下一个很具体的定义,基本认同萨拉蒙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非政府组织具有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非营利性、私有性、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七个特征。我国早期学者李卓认为非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
二、不同視角下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研究
1.社会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从理论上看,信任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风险,而是控制。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投入信任程度取决风险大小和控制强弱,控制就是降低风险的手段。非营利组织的可信度不是天然具有的,也不会自动加强,不仅需要通过与政府的充分沟通和扩大透明度来提高受信任度,还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从我国制度现实出发,可以发现政府采取了两种机制来强化非营利组织的可信任程度:其一,政府直接通过垄断性权力,任命现任或退休政府官员担任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并保留根据他们在第一次信任行为之后的表现,随时收回信任(即撤换非营利组织负责人)的权力;其二,建立某种社会结构、创立严格的惩罚和奖励制度,来监督和约束非营利组织的运行。
2.经济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马青艳和周庆华两位学者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考量非政府组织,认为非政府组织是关于准公共物品非配的一种制度安排。政府和市场都是先于非政府组织出现的制度安排,两者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已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准公共产品的提供,非政府组织作为另一种制度安排应运而生。正如学者所言,如果科斯给出企业的性质是关于私人物品有效配置的制度安排的定义,政府的性质就在于为垄断性公共物品的有效配置提供制度安排,竞争性公共物品的合理配置也需要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其出路就是非政府组织。学者认为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是控制、协作和疏远。
3.生态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共生”本属于生态学的语汇,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单位的相互依存关系,学者董文琪借用这一生态学理论研究我国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关系,认为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在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不管是为了实现组织自身的存续,还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都需要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通过合作的共生方式提高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适应力与竞争力。
4.行政伦理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刘祖云把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作为政府的十大伦理关系之一,认为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对政府有高度的依附性,另一方面两者又表现出竞争与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主要集中两方面:(1)公共事务管理权竞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基于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然而公共事务管理的权限是模糊不清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应该做什么,非政府组织应该做什么。另外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全能社会”、“大政府与小社会”的思想观念,而且现实就是如此,所以政府很难放弃原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2)社会资源竞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想以“合法的”手段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资源,在这一争夺资源过程中,两者都表现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竞争本身不是目的,只是达成社会治理目标的手段,而要达成一致目标,竞争中要有合作,以竞争促合作。正如学者所言,两者的关系是:以竞争促合作、在合作的框架下突出竞争优势,已达成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总结
通过对各位学者观点综述,笔者发现他们的研究表现为:跨学科研究。学者们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和的、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对政府与非政府关系进行研究,不同学者拥有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优势,这是对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的伟大创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了理论研究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的借鉴,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的改革提供的参考和方向,以实现共同治理社会的目标。然而,笔者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界定不够准确具体、大多学者研究得出的宏观关系对现实不能起到指导作用等。
参考文献
[1]李卓.中国NGO的定义与分类[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3
[3]刘祖云.行政伦理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6
【关键词】 政府;非政府组织;关系
一、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内大多学者并没有给非政府组织下一个很具体的定义,基本认同萨拉蒙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非政府组织具有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非营利性、私有性、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七个特征。我国早期学者李卓认为非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
二、不同視角下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研究
1.社会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从理论上看,信任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风险,而是控制。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投入信任程度取决风险大小和控制强弱,控制就是降低风险的手段。非营利组织的可信度不是天然具有的,也不会自动加强,不仅需要通过与政府的充分沟通和扩大透明度来提高受信任度,还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从我国制度现实出发,可以发现政府采取了两种机制来强化非营利组织的可信任程度:其一,政府直接通过垄断性权力,任命现任或退休政府官员担任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并保留根据他们在第一次信任行为之后的表现,随时收回信任(即撤换非营利组织负责人)的权力;其二,建立某种社会结构、创立严格的惩罚和奖励制度,来监督和约束非营利组织的运行。
2.经济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马青艳和周庆华两位学者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考量非政府组织,认为非政府组织是关于准公共物品非配的一种制度安排。政府和市场都是先于非政府组织出现的制度安排,两者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已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准公共产品的提供,非政府组织作为另一种制度安排应运而生。正如学者所言,如果科斯给出企业的性质是关于私人物品有效配置的制度安排的定义,政府的性质就在于为垄断性公共物品的有效配置提供制度安排,竞争性公共物品的合理配置也需要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其出路就是非政府组织。学者认为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是控制、协作和疏远。
3.生态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共生”本属于生态学的语汇,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单位的相互依存关系,学者董文琪借用这一生态学理论研究我国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关系,认为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在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不管是为了实现组织自身的存续,还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都需要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通过合作的共生方式提高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适应力与竞争力。
4.行政伦理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刘祖云把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作为政府的十大伦理关系之一,认为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对政府有高度的依附性,另一方面两者又表现出竞争与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主要集中两方面:(1)公共事务管理权竞争。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基于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然而公共事务管理的权限是模糊不清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应该做什么,非政府组织应该做什么。另外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全能社会”、“大政府与小社会”的思想观念,而且现实就是如此,所以政府很难放弃原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2)社会资源竞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想以“合法的”手段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资源,在这一争夺资源过程中,两者都表现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竞争本身不是目的,只是达成社会治理目标的手段,而要达成一致目标,竞争中要有合作,以竞争促合作。正如学者所言,两者的关系是:以竞争促合作、在合作的框架下突出竞争优势,已达成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总结
通过对各位学者观点综述,笔者发现他们的研究表现为:跨学科研究。学者们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和的、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对政府与非政府关系进行研究,不同学者拥有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优势,这是对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的伟大创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了理论研究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的借鉴,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的改革提供的参考和方向,以实现共同治理社会的目标。然而,笔者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界定不够准确具体、大多学者研究得出的宏观关系对现实不能起到指导作用等。
参考文献
[1]李卓.中国NGO的定义与分类[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3
[3]刘祖云.行政伦理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