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界前辈曾经说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就應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营造快乐气氛,用人性化的方法来教语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我的经验是,让学生想自己所愿想,说自己所想说。在学生有交流欲望时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这样,学生们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良好的人格,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那么,快乐教育的途径在哪里呢?我的感受是,在平常教学中,老师应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让孩子们在生动、和谐、轻松自在的环境,也就是“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得到快乐的心理感受,学生的人格才能全面、健康地发展。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首先,“快乐”环境的核心因素是“爱”和“理解”。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教育和被教育者的双方的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和情感结合的爱。因此,教师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应先认真地不断塑造自己。因为小学生对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总是带着他个人的情绪色彩,并揉和着对教师形象的评价。教师应当拥有让学生既喜欢又敬畏的形象,而这二者又都是他们心理认同的表现,也是他们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内动力。而教师对他们的爱,是对学生真正的理解和热切的希望,是教育的最佳方法,也是教师具备良好师德的集中体现。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一份“理解”,作业不认真写,不一定他就不爱学习,和同学打架也不一定就不团结同学,没扫地不一定他就不爱劳动……必须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其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给予充分理解,扬长避知,才能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人格。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根据个体差异,对症下药,让各种性格、各种心态、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重视,感到老师给了他们以理智的塑造和热情的感召。并在不断的大大小小的进步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价值,真正体验到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快乐”。
其次,学习也是发展儿童人格的关系,学生到校的目的是学习,如果学习能自觉轻松的状态与完成,那么他们干什么都会有激情,有兴趣,一切班级活动也便于开展,要想创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就要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体验,追求和创造美的过程,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要站在全面育人、整体发展的角度,扎实钻研教材,向40分钟要质量,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要深要全面,达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程度。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课堂结构有些基本知识的运用要灵活,能力的训练要生动,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使学生乐于接受,达到教学目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情感,它是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都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做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情感的统一,使整节课充满真情实感,将正能量的思想感情渗透进行,以培养和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这些方面,就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变被动的“教给”知识为主动的“发现”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励活了,他们就会紧紧跟着老师讲课进度走,积极举手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需要,逐渐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变“苦学、厌学”为“乐学、喜学”,在不断努力中,能寻求到成功的快乐,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生动和谐、充满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加之,老师及时表扬与肯定,那怕一次回答问题,一次认真写的作业,都会使他们对自己越来越自信。此次,教师还要认真带领学生去耕耘课外的广阔天地。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它可以将所学知识得至巩固,科到实践,也可反馈学生所学效果,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天地;课外活动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陶冶情操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增进友谊,互相帮助,礼貌待人……教师营造了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今日自己超过昨日自己”而感到欣慰,他们会更加发气氛主动创造精神,从而感受到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满足和快乐,孩子们的人格就会朝着健康、完善的方面发展。
第三点,“快乐”环境的可靠基础是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这样的班集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又有相对统一的精神,老师也便于管理,带的轻松。学生把自己班级的荣誉看的重,愿意为班级服务,为班级争光,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让他们感到快乐,产生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感。再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人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主要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只有以“爱”为纽带了,要将学生与周围人紧密联系起来时,才会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和自觉性。所以在培养儿童对集体的荣誉感时,也就是爱时,就要为孩子们创造许多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比如,当值日生,当组长,在他们行动的过程中,得到大家的认可,哪怕是主动擦黑板、捡垃圾或一次优秀的作业、一种礼貌的行动等等,都能及时得到集体的肯定,时间长大家都会主动也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会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关心、爱护和帮助周围的人,当然,每个他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让学生也明月“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到幸福,从而增加了对班集体的信赖度,产生愉悦感,处处能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而不是被这个大家庭所遗弃。孩子们在这付出就会有收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还要经常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别人的爱,珍惜别人的给予,从小爱班集体、爱学校、爱别人的学生也会爱自己的祖国。因为只有在能体会并珍惜别人的爱和珍惜别人的给予,同时,又能回报他们的人,才会升华这种爱的情感。平时教学中,还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一步塑造其人格的广阔天地,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又一重要手段。而且开展这一活动很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因为活动是孩子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让孩子们互相多接触,多了解,增进友谊,为此,对活动的组织决对不能马虎,怎么开展才会达到预期目标,事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活动的形式和意思要新颖,这样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学习,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还要突出一个“活”,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组织;活动中要按儿童性格特征,设计一些有趣的内容,这样才会产生吸引力,增强活动本身的魅力。使孩子们乐于参加,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将教学中的内容渗透进去,融入我们的活动当中,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做到既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又受到自我教育,培养出一个个有心的好孩子。
总之,在快乐中发展学生人格,不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教师有一颗热情敬业的心,只有营造了这样的气氛,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健全人格,体验学习的乐趣。
那么,快乐教育的途径在哪里呢?我的感受是,在平常教学中,老师应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让孩子们在生动、和谐、轻松自在的环境,也就是“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得到快乐的心理感受,学生的人格才能全面、健康地发展。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首先,“快乐”环境的核心因素是“爱”和“理解”。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教育和被教育者的双方的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和情感结合的爱。因此,教师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应先认真地不断塑造自己。因为小学生对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总是带着他个人的情绪色彩,并揉和着对教师形象的评价。教师应当拥有让学生既喜欢又敬畏的形象,而这二者又都是他们心理认同的表现,也是他们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内动力。而教师对他们的爱,是对学生真正的理解和热切的希望,是教育的最佳方法,也是教师具备良好师德的集中体现。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一份“理解”,作业不认真写,不一定他就不爱学习,和同学打架也不一定就不团结同学,没扫地不一定他就不爱劳动……必须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其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给予充分理解,扬长避知,才能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人格。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根据个体差异,对症下药,让各种性格、各种心态、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重视,感到老师给了他们以理智的塑造和热情的感召。并在不断的大大小小的进步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价值,真正体验到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快乐”。
其次,学习也是发展儿童人格的关系,学生到校的目的是学习,如果学习能自觉轻松的状态与完成,那么他们干什么都会有激情,有兴趣,一切班级活动也便于开展,要想创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就要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体验,追求和创造美的过程,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要站在全面育人、整体发展的角度,扎实钻研教材,向40分钟要质量,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要深要全面,达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程度。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课堂结构有些基本知识的运用要灵活,能力的训练要生动,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使学生乐于接受,达到教学目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情感,它是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都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做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情感的统一,使整节课充满真情实感,将正能量的思想感情渗透进行,以培养和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这些方面,就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变被动的“教给”知识为主动的“发现”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励活了,他们就会紧紧跟着老师讲课进度走,积极举手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需要,逐渐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变“苦学、厌学”为“乐学、喜学”,在不断努力中,能寻求到成功的快乐,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生动和谐、充满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加之,老师及时表扬与肯定,那怕一次回答问题,一次认真写的作业,都会使他们对自己越来越自信。此次,教师还要认真带领学生去耕耘课外的广阔天地。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它可以将所学知识得至巩固,科到实践,也可反馈学生所学效果,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天地;课外活动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陶冶情操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增进友谊,互相帮助,礼貌待人……教师营造了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今日自己超过昨日自己”而感到欣慰,他们会更加发气氛主动创造精神,从而感受到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满足和快乐,孩子们的人格就会朝着健康、完善的方面发展。
第三点,“快乐”环境的可靠基础是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这样的班集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又有相对统一的精神,老师也便于管理,带的轻松。学生把自己班级的荣誉看的重,愿意为班级服务,为班级争光,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让他们感到快乐,产生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感。再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人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主要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只有以“爱”为纽带了,要将学生与周围人紧密联系起来时,才会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和自觉性。所以在培养儿童对集体的荣誉感时,也就是爱时,就要为孩子们创造许多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比如,当值日生,当组长,在他们行动的过程中,得到大家的认可,哪怕是主动擦黑板、捡垃圾或一次优秀的作业、一种礼貌的行动等等,都能及时得到集体的肯定,时间长大家都会主动也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会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关心、爱护和帮助周围的人,当然,每个他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让学生也明月“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到幸福,从而增加了对班集体的信赖度,产生愉悦感,处处能感受到集体的关心,而不是被这个大家庭所遗弃。孩子们在这付出就会有收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还要经常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别人的爱,珍惜别人的给予,从小爱班集体、爱学校、爱别人的学生也会爱自己的祖国。因为只有在能体会并珍惜别人的爱和珍惜别人的给予,同时,又能回报他们的人,才会升华这种爱的情感。平时教学中,还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一步塑造其人格的广阔天地,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又一重要手段。而且开展这一活动很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因为活动是孩子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让孩子们互相多接触,多了解,增进友谊,为此,对活动的组织决对不能马虎,怎么开展才会达到预期目标,事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活动的形式和意思要新颖,这样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学习,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还要突出一个“活”,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组织;活动中要按儿童性格特征,设计一些有趣的内容,这样才会产生吸引力,增强活动本身的魅力。使孩子们乐于参加,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将教学中的内容渗透进去,融入我们的活动当中,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做到既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又受到自我教育,培养出一个个有心的好孩子。
总之,在快乐中发展学生人格,不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教师有一颗热情敬业的心,只有营造了这样的气氛,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健全人格,体验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