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的中华大地,说起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能亲身探访尚健在的红色娘子军战士,令海外国际媒体高层采访团员倍感荣幸。
2011年9月12日上午11时,在海南省政府宣传部、外事办、中新社海南分社等有关领导的安排下,以澳门月刊社长兼总编辑王定昌先生为团长的一行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中文传媒采访团18人,走进琼海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王团长受托代表国际团友们亲自向唯一尚健在的102岁红色娘子军王运梅战士送上月饼贺中秋。期间,多位团友自发地向老人赠与利是,以表达内心的敬重。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为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红色娘子军而建,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在原乐会县第四区内圆村(今琼海市阳江镇老区村委会)的红操场上成立。从此,万泉河畔的土地上,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战旗招展,军歌嘹亮。在马鞍岭狙击战等五十多场战斗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充满传奇的战斗故事。红色娘子军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景区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相片,以及娘子军当年战斗、生活中使用过的枪炮、服装和用具等。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唯一的娘子军风采,还可以面对面倾听现年102岁高龄的娘子军王运梅老战士讲述那充满传奇的红色故事。
难忘的童年
据王运梅战士身边的工作人员王儒翰介绍,1910年5月23日,王运梅出生在琼海市阳江镇九弄圆村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这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全村住户都是王姓。村子里的房屋坐北朝南,村边长着椰子树和竹林,还有一些荔枝、龙眼、菠萝蜜、黄皮等果木,是个美丽的小村庄。
运梅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哥哥和堂弟妹,全家12口人合开一个锅灶,仅仅耕种一亩地,因为口粮不够吃,还得劈开荒山种番薯,番薯是她家的主粮。每天早上,运梅的母亲蒸熟了半筐番薯,全家人围着吃得半饱。做饭也是将番薯剁成碎块配少量的米,煮成番薯饭,伴些咸鱼、酸菜吃。由於家穷,没钱供运梅上学读书,年纪小小的她就爲父母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她从小就帮母亲饲牛割草、干农活了。运梅平时穿的都是粗布衣裤,连过年也没有一套新衣服穿,更难有顿米饭吃。家里棉被少,冬天就睡在稻草房里。运梅的父母常常对她说:“梅啊,你出生在这样的穷家庭,跟着我们这样没出息的父母,让你从小就命苦。”但是运梅从不埋怨自己的命运,有父母的爱,家庭的和睦使她感到无限的温暖。九弄圆村的人都说,运梅是个伶俐、听话、懂事的女孩子。
命运的转机
参加红色娘子军,改变了她的命运。革命战争年代,地处山区的九弄圆村,是共产党人经常活动的地方。中共琼崖地委领导人王文明曾经在这一带活动,向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号召劳苦大众参加红军,拿起枪杆子打敌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人民当家做主人。运梅的父亲王啓尧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她父亲平时总是带着一支金竹水烟筒,传送的情报就藏在水烟筒底下的竹节里。她父亲靠着这只水烟筒一次又一次地躲过敌人的搜查,顺利地将重要情报送达目的地。
运梅的三叔王啓宏是红军战士;她的哥哥王运栋,也以父亲为榜样,参加共产党地下工作,後来被敌人追捕被迫逃往南洋,至今下落不明。
运梅的舅父符国佳,参加红军干革命,在龙江革命暴动攻打新市时受伤,爬到附近村边的山林里头躲藏,被坏人发现告密被捕。符国佳被敌人砍了头,挖了心肝,还用铁丝串着头在龙江新市游街示众,最後敌人将他的屍体抛到了万泉河里。
王运梅从小就受革命家庭父兄辈的影响,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她除了在家干农活以外,还参加儿童团、妇协会、赤色女子军,跟村里的姐妹兄弟扛着红缨枪操练,学唱革命歌曲,在村口放哨,散传单、贴标语,後来还参加支前工作。有一次,运梅在家做好了糯米椰子粑送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她看到红军战士的枪,非常羡慕,对一位战士说:“同志哥,你扛的枪有多重?让侬试试看。”她边说边看着那位红军战士的枪。红军战士把枪交给她:“小妹妹,你能行吗?”运梅接过红军战士的枪抗在肩上,挺起胸膛,笑着说:“我也能扛枪!”这时,红军首长走过来,看到扛枪的运梅,笑着问:“小妹妹你想参军吗?”运梅放下枪立正,向首长行了军礼后说:“妇女没有书读,地位低,不自由,要翻身求解放就要参军闹革命。”首长听了点点头说:“小姑娘人小,志气倒不小。”运梅回到家就对母亲说:“娘,侬要参军闹革命,为舅舅报仇!”娘摸着运梅的头不说话,眼睛有点潮润了。不是娘不让运梅参军,而是女儿还小,舍不得女儿离开。
异地苦相思
由於运梅家里穷,16岁就嫁给岭下仙贡村的庞隆焜。她的丈夫也是苦命人。六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娶了继母,十岁那年,父亲庞正育被怀疑给红军带路攻打敌灵山炮楼而被抓去枪决了。失去了双亲的庞隆焜常常受到继母的虐待,运梅嫁到庞家,看不惯继母的不轨之行回娘家住,只有逢年过节才到婆家去。她嫁给庞隆焜,不像人家那样“送钱定日”,嫁妆也只有几件衣服,唯一贵重的礼物是一对手镯。她出嫁那天不是坐红轿,而是徒步到了新郎家。运梅手上戴的手镯是母亲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她外婆留下来的,已经相传了三代人。在一次下地干活的时候被锄柄击碎了一枚,她现在左手戴的这一枚手镯就更加珍贵了。
由於国民党大举剿共,经常围剿苏区和列宁学校,部队也经常调动转移。运梅和丈夫不能在一起。组织上安排庞隆焜离开了马列学校,到嘉积镇上为一位做贩牛生意的名叫业富的老板当家伙夫、做杂工,躲过敌人的追查。
自从娘子军解体之後,运梅回来跟庞隆焜生了个女儿叫庞庆美。女儿三岁时,庞隆焜爲了逃壮丁,用田典当了100大洋搭船到南洋。丈夫到南洋之後,曾寄回一张相片给她,并要求她也到南洋去。但运梅舍不下年幼的女儿,舍不得抛下她好容易又撑起来的家。女儿也不让娘亲离开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单枕,手捧丈夫的照片边看边落泪。人祸天灾,岁月无情留给他们的是两地苦苦的相思。
百岁回首话沧桑
人的一生总有自己的理想,总有自己的追求,而王运梅一生爲了争取自由解放干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现在已是百岁老人。她还在娘子军纪念园当了一名“红色教员”,回首往事,常常想起牺牲的战友,其中多次提到庞育香。1932年秋,娘子军战士们跟着主力部队从定案返回爬塘、坡口的途中,三排排长庞育香不幸得病,发“班蛇”“毛疯”病而死。她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消殒在病魔手中,大家心里非常难过。爲了带领好三排的战士,连长冯增敏与指导员请示组织,经同意批准,任命王运梅为三排排长,接替庞育香的职位。
1932年冬天,娘子军解体后,运梅回家多住娘家。解放前夕,她积极参加扩军工作,在她的发动下,村里和邻村有九位青年参加琼崖踪军大队,每个人发了两套军服,奔赴前线战场。解放後,她又当了两年妇女主任,积极做妇女工作。後来还负责村里的幼儿组工作,让母亲们放心地下地去干活。另外,运梅也在生产队工作过一段时间,公社领导还在她种植的胡椒地上召开种植胡椒技术现场介绍会。1973年14号强台风打塌了她家的房屋,村中兄弟和民工帮着建起了另一间小屋。外孙女马世菊1981年接外婆王运梅到阳江镇上住,当时她在阳江中学食堂当会计。後来在阳江镇申请了屋基,运梅的女儿庆美盖了一间,外孙女盖了一间,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在阳江镇住了下来。
“文革”爆发后,上级政府派工作队下阳江调查当年的红色娘子军。王运梅怕挨批斗,一直不敢说自己是娘子军,直到工作队第四次到阳江调查,才如实地说出自己曾经参军的经历。被确认为娘子军后,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照顾,保险公司还为她办理了养老保险。她还记得,1985年8月1日,王运梅健在的老战士们一齐跟琼海县党政领导班子、琼崖老干部参加嘉积东风路南门广场举行的“红色娘子军雕像揭幕典礼”。2002年春,她与二连连长黄墩英、战友王振梅、卢业香先来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居住,同年5月1日开园,又入住了潘先英、颜冬、王先梅、凌连英、欧花等五位战士。2004年3月,王运梅、欧花两位娘子军老战士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12频道录制《娘子军连歌》活动。两位老战士和时任琼海市委书记陆志远向中国女排送了一面红色娘子军连旗,他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王运梅还在金水桥上对着天安门上挂的毛泽东主席像敬了一个军礼。她终於来到了天安门,向全国人民的领袖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领袖做了汇报,她是为争自由,求解放参加了革命,并终於实现了翻身做主人的理想。
现在,运梅老人的身体无大碍。她们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心态很好。平时吃的都是清淡为主。王运梅已经是百余岁的老人,她的衣服破了,自己补;纽扣掉了,自己缝;闲时还在园区道旁开满鲜花的游览道上散步,她还常常说起当年战斗的故事。今年清明,她特地到红色娘子军雕像前,仰视雕像,献上鲜花,心里似是追忆、哀思和希望。
紅色娘子军的故事是珍贵的历史事实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哺育着万泉河畔的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的精神将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娘子军纪念园也将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挥独特的作用。临别时,娘子军战士王运梅老人依依不舍、行军礼目送团友们,我们衷心地祝愿她老人家身体健康!
2011年9月12日上午11时,在海南省政府宣传部、外事办、中新社海南分社等有关领导的安排下,以澳门月刊社长兼总编辑王定昌先生为团长的一行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中文传媒采访团18人,走进琼海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王团长受托代表国际团友们亲自向唯一尚健在的102岁红色娘子军王运梅战士送上月饼贺中秋。期间,多位团友自发地向老人赠与利是,以表达内心的敬重。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为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红色娘子军而建,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在原乐会县第四区内圆村(今琼海市阳江镇老区村委会)的红操场上成立。从此,万泉河畔的土地上,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战旗招展,军歌嘹亮。在马鞍岭狙击战等五十多场战斗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充满传奇的战斗故事。红色娘子军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景区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相片,以及娘子军当年战斗、生活中使用过的枪炮、服装和用具等。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唯一的娘子军风采,还可以面对面倾听现年102岁高龄的娘子军王运梅老战士讲述那充满传奇的红色故事。
难忘的童年
据王运梅战士身边的工作人员王儒翰介绍,1910年5月23日,王运梅出生在琼海市阳江镇九弄圆村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这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全村住户都是王姓。村子里的房屋坐北朝南,村边长着椰子树和竹林,还有一些荔枝、龙眼、菠萝蜜、黄皮等果木,是个美丽的小村庄。
运梅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哥哥和堂弟妹,全家12口人合开一个锅灶,仅仅耕种一亩地,因为口粮不够吃,还得劈开荒山种番薯,番薯是她家的主粮。每天早上,运梅的母亲蒸熟了半筐番薯,全家人围着吃得半饱。做饭也是将番薯剁成碎块配少量的米,煮成番薯饭,伴些咸鱼、酸菜吃。由於家穷,没钱供运梅上学读书,年纪小小的她就爲父母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她从小就帮母亲饲牛割草、干农活了。运梅平时穿的都是粗布衣裤,连过年也没有一套新衣服穿,更难有顿米饭吃。家里棉被少,冬天就睡在稻草房里。运梅的父母常常对她说:“梅啊,你出生在这样的穷家庭,跟着我们这样没出息的父母,让你从小就命苦。”但是运梅从不埋怨自己的命运,有父母的爱,家庭的和睦使她感到无限的温暖。九弄圆村的人都说,运梅是个伶俐、听话、懂事的女孩子。
命运的转机
参加红色娘子军,改变了她的命运。革命战争年代,地处山区的九弄圆村,是共产党人经常活动的地方。中共琼崖地委领导人王文明曾经在这一带活动,向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号召劳苦大众参加红军,拿起枪杆子打敌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人民当家做主人。运梅的父亲王啓尧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她父亲平时总是带着一支金竹水烟筒,传送的情报就藏在水烟筒底下的竹节里。她父亲靠着这只水烟筒一次又一次地躲过敌人的搜查,顺利地将重要情报送达目的地。
运梅的三叔王啓宏是红军战士;她的哥哥王运栋,也以父亲为榜样,参加共产党地下工作,後来被敌人追捕被迫逃往南洋,至今下落不明。
运梅的舅父符国佳,参加红军干革命,在龙江革命暴动攻打新市时受伤,爬到附近村边的山林里头躲藏,被坏人发现告密被捕。符国佳被敌人砍了头,挖了心肝,还用铁丝串着头在龙江新市游街示众,最後敌人将他的屍体抛到了万泉河里。
王运梅从小就受革命家庭父兄辈的影响,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她除了在家干农活以外,还参加儿童团、妇协会、赤色女子军,跟村里的姐妹兄弟扛着红缨枪操练,学唱革命歌曲,在村口放哨,散传单、贴标语,後来还参加支前工作。有一次,运梅在家做好了糯米椰子粑送到前线慰问红军战士。她看到红军战士的枪,非常羡慕,对一位战士说:“同志哥,你扛的枪有多重?让侬试试看。”她边说边看着那位红军战士的枪。红军战士把枪交给她:“小妹妹,你能行吗?”运梅接过红军战士的枪抗在肩上,挺起胸膛,笑着说:“我也能扛枪!”这时,红军首长走过来,看到扛枪的运梅,笑着问:“小妹妹你想参军吗?”运梅放下枪立正,向首长行了军礼后说:“妇女没有书读,地位低,不自由,要翻身求解放就要参军闹革命。”首长听了点点头说:“小姑娘人小,志气倒不小。”运梅回到家就对母亲说:“娘,侬要参军闹革命,为舅舅报仇!”娘摸着运梅的头不说话,眼睛有点潮润了。不是娘不让运梅参军,而是女儿还小,舍不得女儿离开。
异地苦相思
由於运梅家里穷,16岁就嫁给岭下仙贡村的庞隆焜。她的丈夫也是苦命人。六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娶了继母,十岁那年,父亲庞正育被怀疑给红军带路攻打敌灵山炮楼而被抓去枪决了。失去了双亲的庞隆焜常常受到继母的虐待,运梅嫁到庞家,看不惯继母的不轨之行回娘家住,只有逢年过节才到婆家去。她嫁给庞隆焜,不像人家那样“送钱定日”,嫁妆也只有几件衣服,唯一贵重的礼物是一对手镯。她出嫁那天不是坐红轿,而是徒步到了新郎家。运梅手上戴的手镯是母亲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她外婆留下来的,已经相传了三代人。在一次下地干活的时候被锄柄击碎了一枚,她现在左手戴的这一枚手镯就更加珍贵了。
由於国民党大举剿共,经常围剿苏区和列宁学校,部队也经常调动转移。运梅和丈夫不能在一起。组织上安排庞隆焜离开了马列学校,到嘉积镇上为一位做贩牛生意的名叫业富的老板当家伙夫、做杂工,躲过敌人的追查。
自从娘子军解体之後,运梅回来跟庞隆焜生了个女儿叫庞庆美。女儿三岁时,庞隆焜爲了逃壮丁,用田典当了100大洋搭船到南洋。丈夫到南洋之後,曾寄回一张相片给她,并要求她也到南洋去。但运梅舍不下年幼的女儿,舍不得抛下她好容易又撑起来的家。女儿也不让娘亲离开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单枕,手捧丈夫的照片边看边落泪。人祸天灾,岁月无情留给他们的是两地苦苦的相思。
百岁回首话沧桑
人的一生总有自己的理想,总有自己的追求,而王运梅一生爲了争取自由解放干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现在已是百岁老人。她还在娘子军纪念园当了一名“红色教员”,回首往事,常常想起牺牲的战友,其中多次提到庞育香。1932年秋,娘子军战士们跟着主力部队从定案返回爬塘、坡口的途中,三排排长庞育香不幸得病,发“班蛇”“毛疯”病而死。她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消殒在病魔手中,大家心里非常难过。爲了带领好三排的战士,连长冯增敏与指导员请示组织,经同意批准,任命王运梅为三排排长,接替庞育香的职位。
1932年冬天,娘子军解体后,运梅回家多住娘家。解放前夕,她积极参加扩军工作,在她的发动下,村里和邻村有九位青年参加琼崖踪军大队,每个人发了两套军服,奔赴前线战场。解放後,她又当了两年妇女主任,积极做妇女工作。後来还负责村里的幼儿组工作,让母亲们放心地下地去干活。另外,运梅也在生产队工作过一段时间,公社领导还在她种植的胡椒地上召开种植胡椒技术现场介绍会。1973年14号强台风打塌了她家的房屋,村中兄弟和民工帮着建起了另一间小屋。外孙女马世菊1981年接外婆王运梅到阳江镇上住,当时她在阳江中学食堂当会计。後来在阳江镇申请了屋基,运梅的女儿庆美盖了一间,外孙女盖了一间,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在阳江镇住了下来。
“文革”爆发后,上级政府派工作队下阳江调查当年的红色娘子军。王运梅怕挨批斗,一直不敢说自己是娘子军,直到工作队第四次到阳江调查,才如实地说出自己曾经参军的经历。被确认为娘子军后,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照顾,保险公司还为她办理了养老保险。她还记得,1985年8月1日,王运梅健在的老战士们一齐跟琼海县党政领导班子、琼崖老干部参加嘉积东风路南门广场举行的“红色娘子军雕像揭幕典礼”。2002年春,她与二连连长黄墩英、战友王振梅、卢业香先来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居住,同年5月1日开园,又入住了潘先英、颜冬、王先梅、凌连英、欧花等五位战士。2004年3月,王运梅、欧花两位娘子军老战士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12频道录制《娘子军连歌》活动。两位老战士和时任琼海市委书记陆志远向中国女排送了一面红色娘子军连旗,他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王运梅还在金水桥上对着天安门上挂的毛泽东主席像敬了一个军礼。她终於来到了天安门,向全国人民的领袖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领袖做了汇报,她是为争自由,求解放参加了革命,并终於实现了翻身做主人的理想。
现在,运梅老人的身体无大碍。她们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心态很好。平时吃的都是清淡为主。王运梅已经是百余岁的老人,她的衣服破了,自己补;纽扣掉了,自己缝;闲时还在园区道旁开满鲜花的游览道上散步,她还常常说起当年战斗的故事。今年清明,她特地到红色娘子军雕像前,仰视雕像,献上鲜花,心里似是追忆、哀思和希望。
紅色娘子军的故事是珍贵的历史事实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哺育着万泉河畔的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的精神将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娘子军纪念园也将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挥独特的作用。临别时,娘子军战士王运梅老人依依不舍、行军礼目送团友们,我们衷心地祝愿她老人家身体健康!